70年,意味着什么?
是回家的路,因为和谐号复兴号而不再漫长;
是想念的方式,由一封家书变为微信讯息的滴滴声;
是孩子们的课堂,从一块黑板的独奏,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声部合奏......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开启“我们的70年”
快来找找你是其中的哪一帧?
(放大手机音量和亮度体验更佳)
70年,是祖国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
70年,也是中国教育砥砺奋进的拳拳之心;
70年,更是几代贵州教育人生生不息的使命传承......
70年不忘初心、披荆斩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教育人在黔贵大地上谱写了一部自强不息的教育史诗,绘就了一幅开拓创新的奋进画卷。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贵州解放70周年,我们策划推出《70年,70事——贵州解放后的教育历程回顾》专题,忆七十年峥嵘岁月,展新时代继往开来。
第一篇 改天换地的十年
(1949—1958)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全面接管学校,并进行了初步改造。这时期,贵州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各类教育都有较快的发展。
1949年
11月,贵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贵阳市绝大多数学校恢复上课。
贵阳市人民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
1950年
《贵州省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草案)》颁发,《办法》对小学教育的宗旨、入学始业、考试、鉴定、升级、学年、学期及假日、教导工作等作了初步明确的规定。
1951年
贵州省文教厅在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贵州省文教工作报告》,提出今后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加强团结城乡知识分子;继续提高师资水平;先办好中等教育等。
1952年
全省第五届教育行政会议确定,以整编和提高为今后学校工作方针,对编余人员应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废除旧教育制度,取消《公民》等反动课程与训育制度,实行理论与实际结合和民主管理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
1953年
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全省学校开始有计划的政治业务学习,通过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对每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有了较深了解,这是教育科学理论的一次大普及。
1954年
大力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组织34万人入学;制定扫除农村文盲计划,提出扫盲要求和措施。
1955年
贵州省委印发《关于加强对中等学校领导干部的配备和加强党对中等学校领导的检查报告及今后意见》,提出积极选派党员干部到中等学校担任领导工作。
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开展全省各级各类优秀教师评选,共表彰优秀教师446人,选出23位优秀教师出席全国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优秀教师代表大会。
1957年
贵州省办起第一所半农半读学校——仁怀县群力中学。数月后,《人民日报》发表《两个好榜样》社论,将群力中学列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仁怀县群力中学,创办于1957年
是我省第一所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
1958年
开始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大力推行勤工俭学、半工(农)半读,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同时开始进行学制课程方面的改革。
第二篇 探索前进的十年
(1959—1968)
1959年至1968年,贵州教育本着“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方针,推进中小学教育普及,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兴办半工(农)半读学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初具规模。
1959年
整顿新建学校,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或合并或撤销,并要求妥善安排学校的教学和生产劳动,坚决制止乱向学校布置生产任务和乱拉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做法。
1960年
周恩来总理到贵阳视察,在花溪公园会见了在花溪劳动的贵阳一中学生。
1960年4月
周恩来总理在花溪公园和贵阳一中下乡劳动的学生亲切交谈
1961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省国家办的全日制各级各类学校若干管理权限的规定》,用条文的形式对学校的教学和生产劳动时间进行规定。
1962年
贵州省委批转教育厅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简学校教职工的方案》时提出:贯彻落实“两条腿走路”方针,提高中小学入学率。
1963年
贵州省教育厅发出《关于有重点地切实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的意见》,公布重点建设10所完全中学、92所完全小学名单,快速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1964年
根据中央推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提出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的方案,大力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举办半工(农)半读学校。
1965年
农职业中学学校数量、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1966年
高等学校停止招生。
1967年
贵州省教育厅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
贵州省革委提出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和其他人员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 波澜激荡的十年
(1969—1978)
1969年至1978年,贵州教育战线在政治运动中努力整顿学校秩序,坚持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为迎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9年
中共中央决定,原大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搬迁到贵州遵义,定名为遵义医学院,其附属医院定名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1969年,大连医学院南迁至贵州遵义
改名为遵义医学院
图为遵义医学院教学大楼
1970年
贵州省革委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调整省属高等学校的决定》,撤销了“贵阳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贵州业余工学院”“贵阳半农半读师范专科学校”“贵州函授学院”等大专院校。
1971年
贵州省革委决定我省高等学校开始招生,贵州农学院、贵阳医学院、贵阳师范学院实行“社来社去”的招生办法,各地区分别办“五七”大学,向本地区招收“社来社去”学生。
1972年
大学试点招生工作结束,共64所高等院校在我省选拔学员3800名,其中省外57所学校1200名、省内7所院校2600名。
1973年
贵州省革委在习水县召开全省农村业余教育现场会,总结、交流开展农村业余教育的经验,对进一步开展我省农村业余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1974年
贵州省委批准省教育局党的核心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放手发动群众,大力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的报告》,《报告》提出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是大力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扫除文盲。
1975年
贵州省教育局发出《关于全省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中小学教材要彻底改革,教材由各地、州、市分别编写,省里审定出版”的指示精神,决定编写中小学教材各一套,供全省各地中小学使用。
1976年
贵州省革委发文决定成立“贵州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1977年
贵州省革委印发《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从1977年起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1978年
贵州省教育局发出《贵州省中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和加强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提出从1979年起,普通教育补充的教师要逐步做到:高中教师具有师范学院毕业程度,初中教师具有师专毕业程度,小学教师具有中师毕业程度,并对建立三级师范教育网,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统筹规划。
第四篇 正本清源的十年
(1979—1988)
1979年至1988年,贵州及时调整教育路线和办学方向,突出教育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建立符合贵州省情的基础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
1979年
贵州省教育局印发《关于切实抓好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的意见》《关于贵州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初步设想》,提出:确保小学,适当调整初中,控制压缩高中,大力发展农业中学,积极稳步发展各种类型的中等专业学校。
1980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高等学校党的工作者重点转移之后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着重研究了普及小学五年教育,发展、提高民族教育,办好重点中小学和中等学校结构等问题。
1981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教育发展要按照“在调整中前进,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原则,按照“适当发展幼儿教育,充实加强小学,调整初中,压缩高中,发展职业教育,集中办好重点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针开展工作。
1982年
贵州省教育厅制发《贵州省中小学、师范学校校舍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大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修复兴建和管理工作的力度。
1983年
贵州省教育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交流了教改情况和经验,建立教改实验管理、业务指导、实验研究体制和解决教改实验设备、教师工作等问题。
1984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发《关于加强我省普通教育和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教育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5年
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是振兴经济、兴黔富民的根本大计。
1986年
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委员会教师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
1987年
贵州省教委召开省教研工作首次表彰会,表彰市级先进集体5个,县级先进集体22个和优秀教研员78人。
1988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发《贵州省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等问题的具体规定》,解决教师生活待遇低及一些基层政府存在的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
第五篇 夯基垒台的十年
(1989—1998)
1989年至1998年,贵州围绕各级各类学校的重建兴建、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开展工作,特别把重点放在农村教育事业上,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巩固提高、加快发展的时期。
1989年
国家教委在全国确定了116个县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县,贵州的清镇市、乌当区、黔西县、独山县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县。至此,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名称的农村教育改革工作正式在全国、全省推开。
1990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地逐步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充实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德育科研教研任务。
1991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制发《贵州省基础教育试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暂行规定》,开始实行省、市(州)、县(区、市)、乡(镇)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1992年
贵州省教委、省编委、省卫生厅、省物价局等六部门联合制定《贵州省幼儿园(班)分类评定标准(试行)》;省教委印发《贵州省幼儿园收费参照标准》,并制定各类幼儿园(班)评估制度。
1993年
全省教育系统开始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同时根据《纲要》为贵州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制定长远规划。
1994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发《关于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决定》,确定了贵州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00年全省普及初等教育,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1995年
《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经贵州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正式施行,“科教兴黔”在全省逐渐深入人心。
1996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办法》,为教育费附加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实现2000年贵州“两基”规划提出了经费筹措和管理的规范化操作办法。
1997年
贵州省教委、省财政厅制定《贵州省<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助学金的实施范围、标准、用途、评定、管理办法,以确保助学金及时拨付,专款专用。
1998年
贵州省教委提出促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13条基本要求,包括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小学一律实行就近上学等,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得给中小学下达升学指标,不准公布学校考试分数和名次。
第六篇 立柱架梁的十年
(1999—2008)
1999年至2008年,贵州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全省88个县(市、区)提前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1999年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意见》印发,全面规划了贵州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加快发展步伐的政策措施。
2000年
贵州省教育厅制定《关于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阶段成果后若干问题的意见》,把“减负”主要内容简编成《贵州省减轻小学过重负担“十不准”》,并要求所有小学把“十不准”挂在学校醒目处,以接受社会的监督。
2001年
《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基"攻坚的决定》颁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步伐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将打好“两基”攻坚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各地将实现“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全省“两基”攻坚战开局良好,"两基"攻坚战打响。
2002年
贵州省教育厅制定《贵州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规划方案》,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性课程师资培训。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2003年
全面启动在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和师范教育类应届毕业生共11万人通过认定,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设基本完成。
2004年
教育部批准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基础上组建新贵州大学的请示。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贵州大学协议,为贵州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和提升贵州高等教育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意见》。至此,贵州省正式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制度。
2006年
全省88个县(市、区)实现了“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各地在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同时巩固“两基”成果,努力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
2007年
贵州省教育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1003名大学生到遵义、铜仁等8个市(州、地)24个县(市、区)的417所农村初中任教。我省“特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招聘工作全面铺开。
2008年
外交部、教育部、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在贵阳举行。会议讨论通过《贵阳声明》,21所中国大学和16所东盟各国大学签订了50多个双边合作协议。
2008年7月26日—8月1日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
图为交流周校长论坛
第七篇 提标升级的十年
(2009—2018)
2009年至今,贵州牢固树立“富民必先强教,兴黔必先兴教”的发展理念,用好用足中央对贵州教育倾斜的各种政策,强化顶层设计,对贵州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
2009年
贵州省顺利通过国家“两基”督导检查。8月18日,教育部发文认定贵州省实现“两基”目标,标志我省“两基”攻坚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2010年
《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颁发,明确了全省教育改革发挥的方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确立。
2011年
贵州省教育厅启动并实施“4+2”教育突破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新建乡(镇)公办幼儿园300所、农村中小学食堂9961个;启动建设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166所;开工建设贵阳清镇职教城、花溪大学城5所高校。
2012年
贵州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教育部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贵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通知》,从资金、项目、政策等七个方面支持贵州教育事业发展。
2013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以1号文件下发《教育9+3计划实施意见》,实施“中职百校大战”,加快推进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秋季学期起,我省实行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2014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贵州省“全面改薄”实施方案》,编制《贵州省“全面改薄”项目规划(2014-2018)》,保障村级小学基本教学生活需要,推进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
2015年
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清镇职教城调研。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时谈到:“一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培”课堂上,我同大家座谈,你们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学生的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6年
贵州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教育部等6部门向全国推广贵州省的经验做法。
2017年
秋季学期开始,“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全面启动。实施推进“校农结合”,是新时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助推产业革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创新之举,贵州省把创新开展“校农结合”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全省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和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
2018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等重要文件,全面部署加强党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各级各类学校内涵建设,提出用两个五年时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
70年牢记使命、风雨兼程
贵州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惠泽全省3600万人民群众
今后十年,贵州将
全面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建成特色教育强省
让教育更公平、更优质、更均衡!
关于贵师大,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贵州教育发布
编辑:文 武
责编:张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