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
以民族医药为翼走特色办学之路
2018年11月,“贵阳中医学院”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自此,这所创办于1965年,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关怀下,经国家批准的贵州省历史上首所中医药高等学府,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发展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迈入一个新的征程。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医疗保健理论知识和药用资源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被誉为“中国苗医药之乡”,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文化积淀深厚、医药资源丰富。贵州中医药大学扎根黔中沃土,在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弘扬民族医药文化,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科研先行
筑牢民族医药特色发展根基
贵州中医药大学对民族医药研究具有优良的传统,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自建校以来长期致力于民族医药的挖掘与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贵州民族医药理论,一代代从事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民族医药的抢救、继承、研究、整理、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贵州中医药大学袁家玑等一批老专家,对贵州民族民间医药使用药物、秘方验方进行了早期调查整理,出版了《贵阳民间药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等著作,首开贵州民族医药研究之先河。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陈德媛、冉懋雄、王厚安、廖姜淑、谭学林等老专家首次对苗族医药进行了全面总结,出版了《苗族医药学》,构建了苗医药的理论框架,为苗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打下理论基础。从90年代中期以后,有邱德文、崔瑾、杜江、潘炉台、赵俊华、汪毅、胡成刚等民族医药的骨干人才推动民族医药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主编出版了《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华本草苗药卷》等一批专著,在全国影响巨大。
近年来,贵州中医药大学对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不断深入,书写了新的篇章:建立了“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2011贵州省现代民族药(苗药)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苗医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苗族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苗医痛证研究室”等省部级以上平台和机构;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苗药大品种开喉剑喷雾剂、金骨莲胶囊的关键技术提升与应用示范”等重要科研课题;研发了“理气活血滴丸”等重大科研成果,对贵州民族医药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从1987年“贵州民间抗风湿药八角枫的药理研究”获省科学大会奖开始,到目前,该校民族医药科研成果已获各级科技进步奖近50项。2015年,“苗药理气活血滴丸国家新药的研究开发”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丰硕的科研成果,既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标志,也为学校深入推进民族医药特色发展筑牢了根基。
人才培养
构建民族医药特色办学体系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特色发展最集中的展现。
贵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以来,一直注重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学校创始人之一袁家玑教授在民族地区招选教师,充实民族医药教学科研力量,李昌源等一代名医就来自于毕节等少数民族地区,与袁家玑教授共同培养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专门人才。1988年开始招收民族药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2年又开始招收“中医、民族医药大专班”学生,同年被贵州省政府部门授予该省仅有的“贵州省民族医药培养中心”称号,2011年招收民族医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校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培养苗药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2年建成了教育部门“中药学(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建成了教育部门“中药民族药学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合作)”,2017年获批教育部门国际联合实验室“贵州省民族医药科研平台”。
通过多年实践探索,贵州中医药大学构建了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课程设置
学校开设了具有苗医药特色的课程,包括“苗医学基础”“苗族医药发展史”“苗医外治法”“苗族药物学”“中国苗医史”“中国苗族药物的临床应用”“苗药资源学”“苗医临证经验集萃”等等,中医、中药及相关专业学生,还要学习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民族医药教材建设,所开设课程教材均由知名教授主编,还编写了《苗语》《苗族文化》《苗族文化与苗医药发展史》等普及类民族医药相关读物。出版了民族医药专著30多部,主要有《中华本草·苗药卷》《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贵州十大苗药研究》《中国苗族药物的临床应用》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
学校加强民族医药学科建设,中药学(民族药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苗医学、苗药学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学科是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建有民族医药研究所、苗药教研室、苗医科等专门机构。会聚了一大批民族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的专门人才,其中从事苗医(苗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在贵州中医药大学更为集中。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实践体系
学校建成了完善的民族医药实践教学体系,借助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传承工作室推行师承教育,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够有效衔接。两家直属附属医院注重把民族医药的验方和治法应用到临床实践教学中,在肛肠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疼痛科等10余科室都有应用,对于肛肠疾病、跌打损伤、乳腺增生、皮肤瘙痒、肢体疼痛等20多种疾病方面都应用民族医疗治疗方法指导学生。该校第一附属医院挂牌贵州省苗医医院,开设了苗医专科门诊,接受中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轮转。全省各地州市县民族医疗专科医院多为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单位,百灵制药、贵州益佰制药、德昌祥药业等知名药企,均与学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都是学校学生重要的实践实习基地。学校还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野外实习,民族医药实践教学特色鲜明。
服务社会
拓宽民族医药特色发展路径
贵州中医药大学扎根贵州大地办大学,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服务社会,实现了学校发展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输送专门人才
助推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经过系统的民族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贵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具备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特色技术和理论知识,更好地适应贵州大健康背景下对民族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学校毕业的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专门人才,成为当地医药卫生行业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临床一线工作的骨干人才,基本上来自该校。贵州省主要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如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院(黔东南州苗医医院)院长、凯里市苗医医院院长、黔南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台江县苗医药研究所所长均为贵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在贵州知名民族药生产企业中,列入中国中成药制药工业50强的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伟、贵州德昌祥药业公司董事长姚厂发均是贵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校友。
投身脱贫攻坚
写好服务社会时代答卷
学校的中药材民族药材开发与利用专业技术人员,长年奔走在贵州大地上,通过“科技特派员”“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等形式,为药材种植、产地加工、种子种苗繁育、药材质量控制等提供技术指导,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以“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魏升华教授为代表的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开展贵州特色药材、民族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优良种源的筛选、繁育研究等工作并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累计达60000余亩,惠及百万人口脱贫致富。
推动成果转化
助力民族药产业腾飞
50多年来,贵州中医药大学构建了贵州省较完整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体系,成为全国苗医药科学研究重镇。目前贵州上市的154个地标升部标的苗药品种,70%由学校人员和毕业生开发或参与开发。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研究硕果累累,助推贵州民族医药年产值连续20年均以不低于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该校所研发的民族药有8个单品种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如贵州同济堂制药公司生产的拳头产品“仙灵骨葆胶囊”,享誉全国。“理气活血滴丸”是国家新药注册审批以来贵州省获得的首个具有原始创新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苗药为主药的创新药物,上市仅仅一年就获得产值7355万元,成为益佰药业的重要新产品。
作者|中国教育报
编辑|杨代慧
审核|张文锦
我们在路上
路过的风景,总有些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