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向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函,同意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这一天,贵医人,百感交集......
1938年,国立贵阳医学院,当时全国隶属于教育部的9所高等国立医学院校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国立中正医学院、国立江苏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都早已更名为大学。贵医的这一天,姗姗来迟。
1
更名大学之原由
有人问,为什么要更名?难道一定要冠名“大学”才是大学吗?麻省理工学院建校150多年校名从未更改,不也享誉世界?这话,别人可以说,身为贵医人,不应该如是说。
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中明文界定,所谓大学,其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校研究生数、学科门类、普通本科专业数、办学条件、教学科研水平等都明确高于学院。这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上百所高校更名,大多是从学院更名为大学,如果我们依然坚持孤芳自赏不积极争取更名,那就是自认我们达不到“大学”的标准。
当年,日军投降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支持上海医学院接管贵医,如果并入上医,将随之迁往上海,那么贵医为提高落后地区医疗水平所作的努力势必要落空。为此,宗恩校长全力奔走,最终才得以将医学院留在贵阳。学校建得不易,留得不易,作为后辈贵医人有责任将学校办得更好。当年,宗恩先生能让医学院在贵州扎下了根,做别人不能之事;如今,经过了七十多年,我们却不能把“医学院”建设成为“医科大学”,众人能做之事我们却做不了,岂不愧对宗恩,愧对先辈!
图为老校区图书馆
我们的学校地处西部,各方面教育资源已经远不及中、东部高校,生源、师资引进、学科发展、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均受地域局限。有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大家都知道,茅台酒也是因为有了在国际展会上那一摔才得以香飘海外。我们不能固守“夜郎精神”,坚持“做好自我就好”,而应该伸出双手拥抱世界,迈出双脚走向世界。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医学精神的贵医形象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弘扬贵医精神是当代贵医人的神圣职责,让贵医精神传播出去才能绽放更璀璨的人文之光。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寄言:“贵阳医学院建立于1938年,具有深厚的办学底蕴,贵州需要一个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医科大学。”
更名大学不是目的,谋求发展才是根本!
更名工作记忆
2
2004年,有省人大代表提出:贵州应组建医科大学,向建设西南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的目标迈进,贵阳医学院已经具备组建医科大学的实力,可立足现有条件,进一步挖掘潜力,创建贵州医科大学。
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等先后表示希望我校办好有特色的医科大学。2008年和2011年学校经过了两次努力未能达成,其中有学校本身某些方面尚需加强发展的因素,也有省政府对贵州省高校总体布局方面的考虑。
2010年以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先后多次来校视察,勉励我校努力办成“具有明显特色、西南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 贵州省将贵阳医学院建成贵州医科大学列入了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2013年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还提出:“积极争取教育部批准设置贵州医科大学”。 学校励精图治,潜心建设,至此,时机已成熟。
2014年,学校再次向教育部慎重提出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的申请,成立了由时任院党委书记赵明仁和院长何志旭任组长的更名工作领导小组,从学校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更名办公室,更名工作全面启动。更名办公室负责对照教育部2006年第18号文对学校办学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广泛收集、深度挖掘,整理资料数据,撰写上报材料,组织迎接专家组现场考察等一系列相关准备工作。
图为新校区行政大楼
很多老师向更名办公室提出,希望捐些书给学校,为充实馆藏图书作点贡献,为此,图书馆在新校区广场举行了一场捐书仪式,老师们背包背、手袋提,还有的用旅行箱拖了书来捐。赵明仁书记将自己多年珍藏的私人藏书悉数赠给了学校图书馆。
在整理数据资料上报材料、撰写自评报告、编制宣传片脚本等过程中,为力求将学校情况全面、精准地呈现给教育部考察专家,更名办公室成员常常集中在一起,逐句逐字推敲,大家为了一段文字激烈地争论,改过去又改回来,一遍又一遍推翻重来,都是常事,不知不觉就熬到深夜。这样的场面从2013年10月更名工作启动到2014年12月专家组进校考察,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记得我曾戏谑一首《沁园春·更名》博加班同志们一笑:“贵医更名,千人动员,万众心飘。望更办内外,资料莽莽;会桌上下,文件滔滔。满目数据,遍地图表......窗外如此多娇,更名加班竞折腰......”
只要更名工作领导小组发出指令,各部门立即响应,为了实现更名夙愿,全校教职工都在全力以赴。或年长或体弱,或孩子备战高考或家有稚幼小儿,或高血压或颈腰椎病,或眉头难舒或烟雾缭绕,或驱车几十里或留宿办公室......一句话:为了更名,所有的贵医人真是拼了!
2014年7月,贵州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对学校进行考察后向教育部提交报告:贵阳医学院更名贵州医科大学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需要,是贵州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需要,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已达到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更名为大学的条件。
图为老校区行政大楼
2014年12月21至23日,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董浩(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凤泰(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汪忠武(江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高蓓(黑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等一行来我校考察。汇报会上,学校宣传片音乐响起,一帧一帧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一句一句撼动人心的解说,震撼着会场上每一个人。“在西部办学难,在西部落后的贵州办学更难,难在哪里?难在长期信息闭塞,难在经济发展落后,难在高级人才难引,难在尖端人才难留......尽管如此,几代贵医人始终扎根边陲,扎根少数民族地区,坚守承诺,不离不弃。经过76年的磨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医科大学是几代贵医人共同企盼与追求的梦想。衷心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肯定和支持!” 当何志旭院长说出以上肺腑之言,并深深鞠下一躬时,会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大家禁不住眼泛泪光,此时所有的辛劳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正如《贵医赋》中所述:“合力申大,共度温凉;牵手向远,再铸辉煌。”
2015年1月30日,贵阳医学院师生们激动地相互传递着这样一则讯息:“何志旭院长传来最新消息:贵阳医学院更名贵州医科大学已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他向长期为学校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各位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并对贵州医科大学未来的发展寄予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贵阳医学院获72票全票通过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得知喜讯,贵医师生们无比激动。4月28日,教育部正式向贵州省政府发函,同意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要强化内部管理,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学校发出关于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的通知。6月15日,学校举行了揭牌仪式,钟南山院士、省人大周忠良副主任、省人民政府陈鸣明副省长、何力副省长等出席,仪式简单,却十分庄严。
图为新校区礼堂
钟南山院士致贺并提出愿景:“希望以学科带动大学,在医、药、产、研方面打造具有特色的医科大学。”
曾任贵阳医学院院长的包怀恩教授感言:“创办一流的医科大学是我们贵医几代人多年来的不懈追求和梦想。”
杨荣勋老先生是国立贵阳医学院第三届毕业生,1942年毕业后留在贵医工作,历任了讲师、副教授、教授、内科教研室主任、副教务长、附属医院副院长、临床教学领导小组副队长、医疗系副主任等职。他的儿子杨民耀先生获悉学校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倍感欣喜,以贵医家属的名义向学校赠送了“厚德载物”等书法作品,向学校表示祝贺。
国内外校友纷纷致电母校,表达心中的激动、欣喜与自豪。
老师们喜言: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可以称来自贵州医科大学了。同学们更是欢欣鼓舞:我们的毕业证将盖上贵州医科大学的校印!对贵医人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贵医之大学精神
3
大学之所谓“大学”,不仅在于拥有“大学”之名,更重要在于拥有独特和深刻的“大学”精神,亦即大学在其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化,这是大学的魂。
当初夜郎荒原上伟大的医学教育拓荒者李宗恩先生创建国立贵阳医学院,一是为收容来自战区的医学生,使其能够继续完成学业,二是建立地区性的医学院,为发展这一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培养人才。宗恩校长1938年7月创立贵医校训:“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诚於己”,即诚笃于自己,诚实做人治学和自我约束;“忠于群”,即诚信于他人,忠于国家民族,忠于自己的事业和服务的群体;“敬往思来”,作为贵医人要尊重历史和先辈,传承贵医事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我武维扬、国势方张,吾校应运,设于贵阳。发扬民族文化,树立科学信仰,适应时代需要,责任在吾傥。推行公医制度,保障边民健康,适应地方需要,责任在吾傥。”这首创作于1940年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校歌》至今仍每天回响在贵医校园,浓浓的勇敢担当和民族责任耳濡着一代又一代贵医人。
图为新校区体育馆
七十多年,贵医始终“诚於己,忠于群”,一直在践行着“适应时代需要,适应地方需要,责任在吾傥”的庄严承诺。从1940年首届26位毕业生开始,至今已累计培养了5万余名医疗卫生人才,他们绝大多数成长为贵州医药卫生一线的骨干。同时学校除了办高等教育,还以服务社会为己任,面向全省提供多层次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仅2011-2015年间培训人次即达近14万。不得不说,1938年创立的贵医精神历经七十多年,用当代的眼光加以审视,仍然极具创造性、批判性和社会关怀精神。
“敦励学行,诚为宝;服务人群,忠是尚。”这就是值得所有贵医人骄傲并为之颂扬的贵医精神,拥有如此博大精神的贵阳医学院当得起“大学”之称谓!从“贵阳医学院”到“贵州医科大学”, “诚于己兮,虽万难不改其常,忠于群兮,纵孤贫同此温凉,敬往思来,永志难忘。”
改变的是名字,永恒的是精神;更名为发展,贵医精神永传承!
4
永远不变的贵医情怀
我们这一代贵医人眼中,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因浸满时代的记忆而鲜活灵动,这是一种永久的贵医情怀。自1989年迈入贵医的门槛,我的大学时代和20多年的教师生涯都在贵医度过。
记得当年进校时,新生没有军训,但是有劳动任务,那时图书馆楼(现北校区临床技能中心)刚刚建成,楼前还是凹凸不平的土堆,我们班的任务是平这块空地,至今大伙儿干得汗流浃背的火热场面还历历在目。于我们这一代贵医人,除了眼中有南校区的美丽校园以外,心中还埋藏着老校园那曾经煤砂铺就的跑道、食堂旁边的印刷厂和豆腐房、教室里的火腿凳、解剖楼旁的老水塔、穿园而过的潺潺小河、篮球场旁夕阳映照下夏碧秋黄的草地、第一教学楼后盘虬的老藤......
心怀对学校如家般热爱的贵医人,能参与到“申大更名”这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中,是一种幸运。正如那一对默默注视着图书馆楼变成临床技能中心的略显沧桑的石狮子见证了贵医的变迁,我们也见证了贵医由学院更名为大学的重要时刻。
图为老校区广场
更名之后,学校为加强大学的内涵建设,学校党委书记林昌虎和校长何志旭又主动向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申请。我也再次成为评建办公室的一员,和全校教职员工生一起投入又一轮爱校建校的热潮。在一次全校学生动员会上,我以贵医学姐的身份说了一番心里话:“从跨进贵医的大门之日起,我们就成了贵医人,不管你以后是否从事现在所学的专业,不管你以后会到国内国外哪所名校继续深造,这一辈子,你都洗不掉你是一个贵医人的烙印啦!......我们的学校又将迎接两次来自教育部的检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去年教育部给了我们学校‘医科大学’的名号,今年专家们要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具有和‘医科大学’相匹配的内涵了。让我们所有贵医人的心跳和步伐统一到同一个节奏上来,为母校的荣誉也为自己的荣誉而努力,共同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在一年的评建工作中,学校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深入剖析,着力**。2016年底,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我校办学质量再次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与肯定。
想当年,草棚校舍前踌躇满志的宗恩先生;院子里指着挂在树枝上的人体骨骼标本为学生授课的儒雅教授;泥泞山路上背着板凳往返于山上山下的教室与宿舍之间的学生们,是他们扎下了贵医的根。看今天,洒满朝阳的花间小径,暗香浮动的薰衣草园,沁芳湖水光潋滟,实验室设备精良,图书馆窗明几净,教学楼古朴典雅,教师们循循善诱,学子们意气风发......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告慰先辈们,你们扎下的根,播下的种,如今已成长为葱茏大树。
百川,务本,格物;九思,医鉴,博雅;怀瑾,求实,致远。以海纳百川之胸怀,致力于医学发展之根本,探究科学事物之真理;勤于思索,细致观察,博采众长;以崇高的品德,踏实治学,实现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知此好时节
有雨润如酥
贵州医科大学这一片沃土
明天一定春色满园
作者简介:蒋红梅
贵阳医学院89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94届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来源:电化教学中心
文字:蒋红梅
排版:潘国虎
编辑:陈元书
审核:杨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