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INFORMATION
医路漫漫
一周医学资讯
///
2020/04/24
medical
///
information
“ 欢迎来到 一周医学资讯
新的一周 让我们涨些新知识吧!
疫情资讯
1
中国披露全球首个新冠疫苗非人灵长类实验结果
在临床上,目前人类对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还没有特效药物,因此研发疫苗被寄予厚望。虽然新冠疫苗用于人体仍需等待,但中国科学家近日发表了首个新冠病毒非人灵长类疫苗实验结果,指出一种纯化灭活的候选疫苗能够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提供完全保护,在有效性、安全性上均表现出积极结果。
研究团队通过试验规模的生产得到了一种纯化灭活的SARS-CoV-2病毒候选疫苗,名为PiCoVacc。他们发现,PiCoVacc能够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引发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对当前正在全球肆虐的SARS-CoV-2病毒株提供完全保护,通过对恒河猴临床体征、血液学、生化指标等的系统分析,研究人员认为,该疫苗是安全的。结合实验结果,研究人员表示,该疫苗可在小鼠、大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诱导SARS-CoV-2特异性中和抗体,且在恒河猴体内未观察到感染增强或免疫病理恶化。这将为用于人类的SARS-CoV-2疫苗的临床开发提供基础、指明方向。
当前, SARS-CoV-2疫苗正在多途径紧急开发中,国内已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进入II期人体临床试验。
本实验中采用的纯化灭活病毒是疫苗开发的传统方法之一,这种类型的疫苗此前已被证明对于预防由流感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是安全有效的。
遗传稳定性测试显示,PiCoVacc具有出色的遗传稳定性,不存在任何可能潜在改变NAb表位的S突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与恢复期COVID-19患者血清相比,PiCoVacc诱导出了更高滴度的S蛋白特异性抗体。事实上,针对新冠病毒N蛋白的抗体并不能提供针对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这些结果表明,PiCoVacc能够引发更有效的抗体反应。
临床上已经表明,由过度的T细胞反应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加剧了新冠肺炎的发病与患者多器官衰竭。因此,研究者们表示,SARS-CoV-2疫苗引起的T细胞应答必须被很好地控制,以避免免疫病理的发生。
此外,第29天对接种疫苗的恒河猴的肺、心、脾、肝、肾和脑在内的各种器官组织的病理学评估表明,PiCoVacc没有引起显著的病理学特征,这些结果表明了PiCoVacc在恒河猴中具有安全性。
研究人员最后表示,尽管现在还不能确定相关研究中SARS-CoV-2感染的最佳动物模型,但感染SARS-CoV-2后产生类新冠肺炎症状的恒河猴似乎是研究该病的较为适用的动物模型。(澎湃新闻)
2
内蒙古唯一感染新冠肺炎孕妇治愈后分娩,新生儿出生携带抗体
(2月21日,吴颖出院时与医护人员的合照)
4月16日,经历了怀孕时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后顺利分娩的吴颖(化名),终于等来了母女团聚的一刻。
4月8日,内蒙古唯一感染新冠肺炎孕妇吴颖治愈近两个月后,顺利生下一名女婴。母女二人经过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月12日,吴颖出院,新生儿因生理性黄疸继续住院治疗,于4月16日痊愈出院。
“我们对婴儿进行了血液检测,检测到了新冠病毒IgG抗体。”4月18日,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科主治医生马晓宇告诉记者,“这说明新冠病毒IgG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一般IgG抗体是保护性抗体,但是新冠肺炎病毒是否会通过羊水、体液、血液等途径感染新生儿还是未知的,所以我们还需要做好防护,预防感染扩散。”
4月14日,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院士曾对媒体表示,感染过新冠肺炎的治愈者在孕育新生命时,一定概率上能够为新生儿提供病毒抗体,让其一出生就有了免疫力。(光明网)
医学资讯
3
皮肤瘙痒难忍?可能是皮肤中常见的蛋白质在作怪
据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C State)发表在《Cell Reports》上一项新研究显示,皮肤骨膜蛋白中一种常见的表达蛋白可以直接激活皮肤中与瘙痒相关的神经元。研究人员发现,在特应性皮炎或湿疹的小鼠模型中,阻断这些神经元上的周蛋白受体可以降低瘙痒反应。这一发现可能会对治疗这种情况有所启示。
NC State 神经学副教授和该研究领导作者Santosh Mishra 表示:"我们发现骨膜蛋白产生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皮肤的过敏反应中可以直接与皮肤感觉神经元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启动瘙痒反应。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种神经元受体,它是外周蛋白和瘙痒反应之间的最初的媒介。"研究团队确定一个名为αvβ3的受体蛋白质,这个蛋白质作为骨膜蛋白受体表达在皮肤感觉神经元上。
Mishra说:"骨膜蛋白及其受体直接将皮肤与中枢神经系统连接起来。我们已经确定了与湿疹相关的瘙痒通路的第一个媒介。如果我们能打破这种联系,我们就能止痒。"(生物谷)
4
多动症会引发睡眠问题?复旦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合作联合研究团队有新发现
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罗强副研究员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在多动症(ADHD)与睡眠障碍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
研究团队发现早期多动症症状引发后期睡眠问题的脑影像学证据,并提示相关分子生物学过程。 “ADHD患者存在睡眠问题,往往会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并且对儿童的学业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英国皇家医学科学学会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剑桥大学荣誉博士、精神医学系芭芭拉萨哈金教授表示。
该项研究针对ADHD和睡眠障碍经常出现的共病现象,利用纵向脑影像随访队列和因果分析统计模型,发现AHDH症状会显著增加儿童睡眠问题,揭示了多动症与睡眠障碍共病机制。该论文主要研究者之一罗强博士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与此相关的基因和脑结构。”
据冯建峰教授介绍,该研究的发现或有助于研发设计新的早期多动症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ADHD症状和睡眠问题。(澎湃新闻)
5
验血知癌?液体活检技术助力胰腺癌及早诊断
应用训练集(training set)开发生物标志物
对于最常见的胰腺癌——胰腺导管癌,血液检测能够使其处于早期阶段时就能发现它,同时能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他们进行适当的治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多学科研究发现,在盲法研究中,一种被称为液体活检的检测方法比任何其他已知的生物标志物都更能准确地检测疾病;在疾病分期方面,这种方法也比单独使用成像技术更准确。
在胰腺癌中,胰腺导管癌最常见,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5年生存率仅有9%,而且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胰腺导管癌最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在疾病进展或扩散之前就发现它。对于早期诊断的胰腺导管癌,通过手术切除患者得以治愈。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即胰腺癌未扩散至除胰腺以外的其他部位,但基于肿瘤大小或位置、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进行系统性治疗(如化疗或放疗)三个月,然后重新评估是否可以手术治疗。对于已经扩散的患者,目前尚无可治愈的治疗方案。
研究中,来自佩雷尔曼医学院、艾布拉姆森癌症中心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血液检测来筛选一组生物标志物,而非单独的一种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包括已知与胰腺导管癌相关的糖类抗原19-9(CA19-9)和KRAS突变量。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对这种检测方法在胰腺导管癌患者中的潜在意义充满期待。如果该检测方法在更大的样本群中得到验证,这种检测方法不仅可以为高危患者提供一种重要工具,还可以为具有某些已知风险因素(如BRCA突变)的患者提供一个监测工具。(生物谷)
6
触发黑色素瘤自杀开关以对抗癌症
近日,澳大利亚雪梨百年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了一项对抗黑色素瘤的新策略研究。
黑色素瘤是一种最危险的皮肤癌,每年造成澳大利亚约1700人死亡。研究人员使用药物抑制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发现它们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凋亡即细胞不再被需要时发生的细胞自毁过程)有效地杀死黑色素瘤细胞。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联合抑制了蛋白MCL1以及来自溴域和外末端(BET)家族的蛋白。这两种物质都被认为在保护和支持体内黑色素瘤癌细胞方面起着关键作用。Tseng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联合使用BET和MCL1抑制剂对杀死黑色素瘤非常有效。BET和MCL1蛋白的保护能力在药物抑制剂的作用下下降,并导致癌细胞自毁。"
这种新的治疗策略有可能使一群对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没有反应的黑色素瘤患者受益。(生物谷)
来源|澎湃新闻 光明网 生物谷
排版|周心洁
编辑|李菡逸 周心洁 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