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挑战杯”获奖团队!

海南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这,就是“挑战杯”获奖团队!

海南师范大学

我校两个项目在“挑战杯”全国竞赛中获奖

新闻链接

(来源:团委)11月12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社科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经过展览质询、作品陈述和评委问辩等环节,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参赛项目《Bt毒素基因的表达与杀虫功能研究》(参赛学生:周家怡、肖时嫱、曹楠、赵新元;指导老师:张文飞)最终突出重围,斩获全国二等奖。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生的参赛项目《一种金-铂@碳纳米纤维修饰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参赛学生:谢慧、罗贵铃、曾婷、李冰航、凌智强;指导老师:孙伟)也在本届“挑战杯”竞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

两个获奖项目均是在“挑战杯”校赛和省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项目,校团委和所在学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备赛,和指导老师一起帮助参赛学生对展板、PPT、答辩过程等进行打磨完善,最终取得可喜成绩。

据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举办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竞赛共有300多家高校的1513件作品参赛。经过复赛评审,共有213所高校的447件作品入围决赛。

海南师范大学

团省委学少部部长李媛(右一)和参赛学生在现场合影

生命科学学院

获奖团队学院

发现新型环保杀虫机制

获奖项目简介

前言

很多种植水果蔬菜的农民们不得不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菜园子中时常有着一群密密麻麻的虫子,它们啃噬着劳动者的果实,这些虫子实在是让人头疼,此时,好的除虫方法尤显重要。因为它不仅要起到杀虫的功效,还不能伤害环境。

而在今年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生命科学学院周家怡担任组长率领团队荣获二等奖的参赛项目就是关于杀虫功能的研究,这种方法既起到了杀虫的效果,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海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获奖团队)

机遇

起初,由周家怡带领团队研究Bt菌株HS66基因组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带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研究它在杀虫方面有什么效果。而也就是这么试一试,让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杀虫机制。

海南师范大学

(团队成员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

挑战

可研究过程是十分困难的,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就像爱迪生的灯泡一样,周家怡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才获得成功。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遇到了第一只巨型拦路虎——如何成功地找到异源可溶性表达的最优条件,这成了当时的一件头等难事。为了能成功地完成实验,他们查阅资料,询问指导老师,一次次调整培养方案,一次次更换培养基,一遍遍进行实验,在进行了一百多次实验后,他们终于成功地探索出了可溶性表达的最优条件,获得大量可溶性蛋白,并首次发现PI-PLC类蛋白对埃及伊蚊和秀丽隐杆线虫有杀虫活性。

海南师范大学

(团队成员在制作实验试剂)

协作与坚持

在这次实验中,周家怡团队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家相互鼓励,共同探索,在一次次失败中依然打起精神来进行下一次的实验。也许他们在途中也曾一次次的失望过,游走在放弃的边缘,可他们依然坚持下来了,凭着自己不服输的信念走下去。在这次的研究中同样重要的一位就是他们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倾囊相授,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和每一位成员共同分享,提出较为成熟的意见,这对这次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起走过,朝着一个相同的目标共同前进。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团队成员在进行实验)

成果

周家怡团队的研究结果是令人开心的,杀虫活性测定表明PI-PLC66蛋白对埃及伊蚊和秀丽隐杆线虫幼虫有特异的杀虫活性。本研究不仅为新型生物农药创制和抗虫转基因作物培育提供了候选基因,还有助于缓解昆虫正在或已经对使用的Bt毒蛋白逐渐形成抗性的现状。最终,周家怡团队凭借参赛项目《Bt毒素基因的表达与杀虫功能研究》在“挑战杯”全国竞赛中斩获二等奖。

其实,很多看起来简单的结果,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还要有十足的耐心和动力。正如周家怡所说:“我认为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因素包括:坚持、优秀的团队和良好的平台。”

化学与化工学院

获奖团队学院

在微观世界里发现新大陆

获奖项目简介

前言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默默扎根,用手中的显微镜发现着微观世界里的新大陆,收获了这个秋天最美的果实。今年6月,由孙伟老师带领的具有多名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的“功能材料与纳米传感团队”凭借参赛项目《一种金-铂@碳纳米纤维修饰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在本届“挑战杯”竞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

海南师范大学

(参赛队员及其指导老师孙伟)

做视野广阔的领跑者

作为此次挑战杯参赛队伍的项目负责人,谢慧是第二次参加这样的大型比赛了,正因为有相关大赛经验做基础,从课题确立到策划书写,再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更加顺利的进行。

项目的主题最初来源是谢慧的一次尝试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合成探索。在众多备选项目中,队员们一致觉得这个项目潜力最大,所以就将其拿出来继续改善推进,最终决定为此次挑战杯比赛的角逐项目。作为领跑者,谢慧不仅需要对项目具有更广阔更前瞻性的视野,更要把目光集中在身边的队员身上,及时提供项目思路,调整合作时间,为他们一起鼓劲,提供更好的策略解决办法。可以说,团结合作成为了这次比赛成功的重要助力之一。

海南师范大学

(参赛队员们所使用的化学实验室)

科研的“隐身者”

本次参赛项目的科研内容,就是发现“隐身”在人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功能材料与纳米传感团队的作品结合静电纺丝,高温碳化与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一种铂负载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电沉积技术得到了金-铂@碳纳米纤维三元材料,并将其用于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项目小组就在这毫厘之间,建立了一种能够对汞离子定量分析的电化学传感新方法。

在整个备赛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成为了一个“隐身者”,他们日夜在实验室里奋战着。团队成员曾婷在采访中说:“团队的人都很辛苦,大家在初期的时候经常就是忙到宿舍几乎快关门了才回去,但我们都特别喜欢大家在一起干活的感觉。”项目经历了整整八个月,在参赛过程中,甚至有的队员因为紧张而感到肠胃不适也坚持奋斗着,只为等待一个认可。他们始终相信一句话:坚持到最后一刻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过程艰辛,结果甘甜,他们默默耕耘,甘做隐身者,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丰收硕果。

海南师范大学

(团队获得省赛一等奖)

拥有共同的远方

虽然是学生团队,但每个人都以科技前沿“研究者”为己任,他们共同的目标是为母校海师争光。比赛设计上,他们另辟蹊径,队员们将敏锐的目光放在一个识别汞离子的模版上。李冰航说:“这个项目的新颖和难点在于对汞离子特异性识别后,如何将识别过程中的信号放大并转导为电信号,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调试,最后才能达到汞离子的检测目的。”

今年李冰航首次参加挑战杯比赛,这些同甘共苦的时光成为了他最美好的回忆。指导教师孙伟对每一项进度的严格审查,针对每一个环节提出的关键建议都使他学有所获。同时,因为心中有共同的远方――攻克难关,赢得比赛,队员们也把实验室当成了第二个家,日日驻扎流连忘返。李冰航说:“很庆幸能在这次比赛中加入这个团队,能与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并肩作战。”

在科研路上,整个团队都是探索家,探索着每次合成铂负载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条件,探索着传感性能的不断提高,探索着得到专业评审的认可。最终,在科研路上找到了属于他们的远方。

海南师范大学

(参赛队员们工作服合照)

最后,让我们再次恭喜上述两个学院的队伍在“挑战杯”全国竞赛中获奖,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身上的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科研精神,多学习,多思考,相信未来的你也可以登上颁奖台。

海南师范大学

--HNNU--

文字 | 校报记者戚玲、付子卓、袁凯燕、查中旭、郑雪梅

图片来源 | 梁盛、谢慧

排版 | 龚奇伟

责编 | 曾丽芹

海南师范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海南本科院校-海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海南师范大学-这,就是“挑战杯”获奖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