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当下,口罩到底要不要戴下去?什么场合可以摘下口罩?如果长时间的佩戴口罩引起的皮肤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小编为你整理了这份“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
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
3月1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全文如下:
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
科学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保护自己,又有益于公众健康。目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为引导公众科学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护公众健康,特提出以下指引。
一、普通公众
(一)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
防护建议:不戴口罩。
(二)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对于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四)对于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二、特定场所人员
(一)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和单位进出口等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二)在监狱、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以及学校的教室、工地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日常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人员聚集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其他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重点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从入境开始到隔离结束)。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气阀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四、职业暴露人员
(一)普通门诊、病房等医务人员;低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医务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警察、保安、保洁等。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
(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员;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环境消毒人员;转运确诊和疑似病例人员。
防护建议:戴医用防护口罩。
(三)从事呼吸道标本采集的操作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吸痰、心肺复苏操作,或肺移植手术、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员。
防护建议:头罩式(或全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或半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加戴护目镜或全面屏;两种呼吸防护器均需选用P100防颗粒物过滤元件,过滤元件不可重复使用,防护器具消毒后使用。
五、使用注意事项
(一)呼吸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和面具,佩戴前、脱除后应洗手。
(二)佩戴口罩时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
(三)佩戴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外侧,应通过摘取两端线绳脱去口罩。
(四)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
(五)各种对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无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六)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戴与摘,应该因地制宜
“对普通公众而言,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可不戴口罩。”这一条,应该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国内疫情防控局面日益向好、生活日益回归常态的快慰与舒畅。有些性急的网友,大约没有往下看其他的指引条文,就迫不及待地欢呼:“终于可以摘口罩了!”“早就没必要戴口罩了!”“口红终于派上用场啦!”
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若不分地区、不分场合摘下口罩,实在有些草率。作为面向全国的指南,有此省市的市民还不能“对号入座”。其实,《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中明确提到:存在风险的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或佩戴口罩。在特定场所,比如公共交通、超市餐馆等人员密集处,还是应该佩戴口罩。
连日来,全国多个省份确诊病例清零,多地下调应急响应级别。本地无新增确诊病例、又无输入性压力的地区,民众确实可以逐步缓解压力、有条件地摘下口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安徽省和四川省相继发布消息,明确提出在一定情况下,公众可以不佩戴口罩。但是,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持续多日出现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严防境外输入的压力不减反增。在严阵以待、守住国门的前提下,民众科学防控之心不应该有丝毫的松懈,必须继续按规定出门戴口罩。
当然,在无感染风险的环境里,如居家、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确实可以摘下口罩。疫情暴发以来,医学专家一直强调,过度紧张、不分场合戴着口罩,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有可能增加过敏、呼吸不畅的机率。但如果擅自扩大范围,在实际生活中,有人戴有人不戴,有时戴有时不戴,就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少网友的困惑非常实在:“没进地铁时不戴口罩,进了地铁忘了戴咋办?”“小区散步,突然冒出个人来打个喷嚏太可怕!”“摘摘戴戴,口罩多容易污染啊!”
个别省市可以摘掉口罩是个好消息,各地口罩何时摘,则不能跟风。戴与摘,应该因地制宜。尤其在防控压力不减的地区,更应对公众做出科学建议,缓摘口罩。冬春季本来就是流感、水痘、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多一分警惕、多一分防控意识,就会少一分感染机率,对新冠病毒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也更多了一份巩固的力量。口罩还没到完全摘掉的时候,多戴些日子,是最安全的选择。
戴口罩皮肤不适这样缓解
全天长时间的佩戴口罩,各种皮肤问题接踵而至。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胡云峰副主任医师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大家一一支招。
压痕
由于较长时间佩戴口罩,颧骨、鼻梁、脸颊部、耳后皮肤组织受压、摩擦容易出现红肿、压伤、破皮等。
解决办法:选择适合的口罩类型,如头戴式口罩能够减少对耳后皮肤的摩擦及压力;可借助外力缓解压力,如牛奶手提绑带;涂抹润肤剂,使用液体胶水等产品;皮肤产生轻微破损后,可使用红霉素软膏、生长因子凝胶等促进修复。
过敏
对无纺布、金属夹、橡胶带等口罩材料产生接触性皮炎,或使用了不合格口罩。
解决办法:过敏现象重在预防。过敏体质者,佩戴前应了解口罩材质,避开过敏成分,同时避免使用伪劣产品。口罩潮湿时,及时更换口罩。
闷痘
长时间佩戴口罩,面部肌肤会一直处于闭塞潮湿的环境,就好像是细菌的温床。对于长期存在皮肤基础问题的朋友来说,这个特殊时期较平时更容易产生闭口和痤疮。
解决办法:缩短佩戴时间及提升更换频率,尽可能保持口罩内部清洁;强化皮肤保湿工作,促进皮肤修复。
最后,胡云峰特别提醒,长时间佩戴口罩对皮肤并非百害无一利,佩戴口罩能够有效阻挡紫外线的照射,对容易长斑的人群来说,是最简单的规避办法。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hbmzsfxy1907-
图文来源 |综合新华网 北京晚报 浙江新闻
编辑|马洁
副主编 | 李艳云
主编 | 丁国军
出品 | 融媒体中心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