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初心
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初心故事”
本期讲述人:李娜
谈起初心故事,时常想起小学、中学、大学和工作后的老师们,正是在一位位好老师的关怀和引导下,我才走到今天,走上了“老师”这个神圣的工作岗位,用行动承继师长们的志愿,践行教育的初心。
小学的段老师
我的家在保定雄县,其实在雄安新区宣布之前,我一直觉得我家挺偏的,因为雄县在保定的最边上,我们乡双堂乡在雄县最边上,我们村徐庄村在双堂最边上,而我们家又在我们村的最边上。但就在这“四偏”之地出生的我,却得到了命运的最大眷顾,我们村的学校——徐庄小学建在我家门口,与我家只隔着一条道。这让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学校环境,盼望着早点入学,并且因为距离近,学校从校长到各位老师和我爸妈都很熟,校长经常因为来得早,在我家喝碗粥才去学校。
我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邻村杜庄调来了一位中年女老师——段老师。段老师全名叫段玉敏,在我记忆里,她高高的个子,四五十岁,长脸,齐脖短发,记不清哪个眼角有个瘊子,常穿一条浅色的确良裤子,老式休闲灰色西装上衣,脚穿一双布鞋,非常干净利落,一口带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话让我们听起来十分新鲜。
段老师来到徐庄小学,正赶上教我们一年级,做我们的班主任。她这一教就是六年,我是她当时最得意的学生,她也是第一位教我学习、做人,对我的人生产生深刻影响的老师。
段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严厉,到气头儿甚至有点“狠”,但这种教育方法对那时候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是绝对对路的。同学们作业完不成或者考试退步了,罚站、打手板都是经常的事,我这个优等生还挨过好几次打手心,现在依然记得那火辣辣的灼烧一样的疼劲儿。可就是这样一位让学生害怕的老师,却得到了全村人的尊重。因为她的严厉是真诚的、用心的、无私的。当时的农村教学条件不好,教学质量也差。国办的正式老师不多,很大一部分是民办的代课老师。一些老师经常晚到早退,更有甚者给学生们留点作业,让学生上自习,自己就到学校附近的地里拔草去了。这种情况下,好多学生小学没毕业就回家种地了。段老师和他们不一样,经常见她很早就登着自行车拐进学校,放学后也给学生们布置完作业再回去。多年如一日,让我们真正学到了东西。记得当时我爸经常说:“段老师你就狠狠地管教他,不听话就使劲打,打坏了算我的。”其他同学的家长也是同样的态度。现在想想,这应该算是农民对一位老师最高的认可了。
毕业工作之后,我去看过段老师几次,退休多年,她还是一如往日的干净利落。2017年暑假回去看她,忽然听她说要回河南老家,心中很不是滋味。临走时,我在她床单底下塞了点钱,出门很远后还是被她追了出来……
高中的郑老师
初中因为贪玩,中考时靠着音乐特招生的侥幸进入了雄县中学,但成绩排在班里60多人中的第49名,开学没几天又从临县容城转来两名同学,成绩都比我好,我的名次就变成了51,一下子从小学、初中的优等生沦落为名副其实的差等生。我们的班主任叫郑新岭,是位刚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的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教我们历史。她个子不高,大大的眼睛,板书字儿是方正的长方形,看着很舒服。那时的郑老师,有着一股用不完的干劲儿和足足的责任心。
因为是特招生,我每周要去隔壁的楼里上一次音乐课。高一上半年没多久,有一天下了课,郑老师把我叫到她办公室,对我说了一句至今仍对我影响深刻的话:“我觉得你挺有潜力的,要加把劲儿。这是咱们班教室的钥匙,你中午可以过来多学一会儿……”听了这话,心里头那股暖和与激动的感觉直到现在还非常清晰,能够对自己这个不起眼的农村孩子如此特殊照顾,顿时让我的自卑感消除了很多,并暗暗了卯了一股劲儿。
第一次全年级的联考测试,我从班里的51名上升到14名,全年级进步了300多名,是全班进步最大的,学校召开家长会,郑老师将我作为进步典型进行了表扬。我一直觉得就是老师的那句话给了我信心和力量。从那以后到分文理班,我的成绩没再掉下去,一直在进步,分班后是班里的第5名,高考成绩是第3名。
其实,整个高中三年,郑老师都在对我进行“偏心”照顾,比如她多次跟学校领导和音乐老师去协调,让我在无条件下由音乐生转为了文化生,专心学习文化课;成绩不稳定时给我认真分析,反复鼓励;高三时她自己掏钱给学生买鸡蛋,早晨煮好了让我去拿,给别人一个给我两个;毕业前她和语文老师带着我和另一名学生去吃了一次永平烤鸭,那是我第一次吃烤鸭;毕业时她送了我一身衣服,一条深蓝色的运动裤和一件白色短袖T恤。
高考考完最后一科,收拾东西回家时,我去她宿舍告别,说了句:“郑老师,我走了。”她眼泪就流了下来。现在过年回县里去看她,她还念叨:“你们是我第一届学生,不管你们到哪,我这心里啊,都惦记着你们……”
大学文学院的老师
虽然高考时语文考了各科的最低分,但出于喜爱,还是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来到了河北师大文学院。
因为想给家里减轻负担,所以大学期间急着找些勤工助学的工作。辅导员张立鹏老师推荐我在假期时做收发及函授服务工作,每个假期能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大学四年,我在学院一直干了5个假期,3个暑假加2个寒假。这几个假期让我加深了对学院的了解,更拉近了同文学院各位老师的距离。
记得2005年的寒假,自己头一次在外边过年,临近过年的几天下起了大雪,清晨的校园一片银装素裹。腊月二十九,自己走在校园里不见一个人,想着别人都在和家人团聚,不禁有些凄然。外边吃饭的小店都关门了,回到收发室,泡了碗泡面,加了根火腿。想随便糊弄一顿算了。这时,收发室的刘德婷老师推门进来,一只手里端着碗热腾腾的肉菜,另一只手拎着一个篮子,里面有几个馒头和另外一个碗,碗里有几块煮好的猪肉。刘老师说怕我过年没地方吃饭,知道前几天辅导员给我拿来了电磁炉和锅,让我自己做点肉菜吃。她没多说,寒暄了几句就走了。三十那天晚上,张立鹏老师把我叫到他家吃的年夜饭。
那个假期里,还有许多其他老师送来的温暖我记得很清晰:陈超老师给函授生上课时,跟我聊起来鼓励我考研,说我素质还可以,考现当代、古文学都行;每次取了挂号信给老师打电话来取,都能得到真诚的关心和问候,老师们如果没什么事,一般都会愿意跟我聊一会儿……正是因为这个别具意义的寒假,让我对母院的历史、积淀和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己在面对学院门口“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的启功体牌匾时好像有了和以往不同的感觉,面对那栋和北大中文楼颜色一样的红色五层楼时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研究生毕业后,我又幸运地回到了母校工作。从2010年7月1日入职到今天,不觉间已过了9年多,工作期间,我继续感受着母校各位老师的用心提携和无私帮助。
寄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想就是不忘生命中经历的那些敬爱的老师们用具体行动教会我的,作为一名老师对于学生的初心;就是用生命中那些积淀下来的关爱与奉献精神,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继续关爱和奉献于自己的母校和师生的初心;就是持续秉承立德树人的精神和理念,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全心全力奉献自己微薄之力的初心。爱,就意味着给予和奉献,我们唯有立足岗位真挚给予和默默奉献,方是对教育初心的最有力践行!
欢迎广大师生把更多的“初心故事”讲给大家听。
征集邮箱:xcb@hebtu.edu.cn。
排版/张悦
初审/曹晓琳
审核/王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