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底,一株新的冠状病毒自武汉横空出世,并迅速肆虐湖北,席卷全国并波及海外。疫情之下,有人可能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焦虑恐惧。作为医学莘莘学子,大家更应从专业角度深入了解此冠状病毒的前世今生,科学理性的面对它。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这位冠状病毒家族的新成员——2019 新冠状病毒(2019-nCoV)。
01. 戴“皇冠”的病毒
在介绍这位“新冠小生”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它的家族。冠状病毒(coronavirus)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毒由不分节段单股正链 RNA、螺旋对称蛋白核衣壳和包膜等三部分结构组成(图 1)[1]。由于病毒包膜外的刺突向四周突起,形如花冠或日冕,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大家可不要小瞧了冠状病毒的刺突,这是它“敲开”宿主细胞大门的“钥匙”。冠状病毒家族成员不少,多数成员也还算温和,仅引起普通感冒等,人群中也广泛流行;但是其中也不乏几个厉害的狠角色,2003 年引发世界性流行的 SARS 病毒、2012 年在中东地区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的 MERS 病毒均为重症肺炎的病原体,流行期间致死率分别高达10%和 35%左右。自此,新发的冠状病毒因其连续引发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而备受关注。
2019 年 12 月,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爆发不明原因肺炎,随之其病原体被证实为另外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图 2)[2],至此这种新型肺炎的元凶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02.2019-nCoV 的“成名之路”
一种从未现身的病毒突然出现并引起广泛流行,为什么?对于 2019-nCoV 这个病毒界的“新起之秀”,可能真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新冠肺炎的最初发病是在 2019年12 月,恰逢冬季。病毒生来就是“喜寒体质”,怕热不怕冷,冬季的低温更适合病毒的肆意播散。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若要繁衍后代,需找到适合自身生存的宿主细胞。离开宿主细胞,病毒就无法增殖。同样,新型冠状病毒要想“扩编”,一定要进入适合的易感细胞。目前,多篇研究报道证实 2019-nCoV 与和它同家族的 SARS 病毒相同,都是利用自身的刺突结构这把“钥匙”来“敲开”宿主细胞的大门(图 3 病毒的复制周期)。而且,“新冠小生”的这把“钥匙”,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II 受体(ACE2)更好的结合,进而进入肺泡上皮细胞,引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表现出干咳、发热、乏力等一系列呼吸道症状。
2019-nCoV 的身世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谜。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蝙蝠可能为 2019-nCoV 的源头(图 4),如果蝙蝠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它是如何将病毒传播给人,进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03. 2019-nCoV 怕什么?
2019-nCoV 搞砸了我们的幸福“春节”,看着面目狰狞,其实病毒作为非细胞型微生物,面对外界环境并不“坚强”。
目前,对于 2019-nCoV 的抵抗力的认识多源于 SARS、MERS等冠状病毒的研究。以 SARS 冠状病毒为例,正常室温与湿度下,病毒在空气中存活约为 24 小时。相同湿度的前提下,温度越高,病毒失去活性的速度越快(图 5)[4]。一般来说,56℃ 30min 基本可将病毒灭活,丧失感染性。目前冠状病毒对紫外线敏感,75%医用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乙醚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破坏病毒外的脂质包膜,使它失去感染性。
04. 打败 2019-nCoV 的“防控秘籍”
传染性疾病能够在人群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新冠小生”引起的这场风波也不例外。我们只要逐一攻破,即可击溃敌军。前线无数医护、疾控工作者们正在与病毒斗争,作为新冠病毒的攻击目标,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秘籍 1. 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
通常情况下普通医用口罩就可以防止病毒的侵入,如有条件也可佩带 N95,但建议留给一线医护、防控工作者,大家不要哄抢购买。但是郑重强调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
回家后勤洗手,可用含有酒精的消毒剂对可能接触病毒的物品进行消毒,使病毒无可趁之机。
秘籍 2. 静心“闭关修炼”,人多莫去凑热闹。
以静制动,保持“安全距离”,使它们无法人际传播,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要避免前去人群密集、封闭的场所。特别提醒有疫情接触史或接触可疑症状的人员,请自觉隔离观察 14 天,防止疫情蔓延。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中,我们通过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病毒,看见了疫情背后的人间万象,特殊时期,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也许不能身赴前线,但我们却可以以一己之力,照顾好自己,保护好身边的人。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我们该做的事,理性看待疫情,科学进行防治,我们就一定可以打赢这次战役。请相信,春天会如期而至,我们的战士也必将凯旋而归。
参考文献
[1].HolmesKV.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N Engl J Med. 2003;348(20):1948–1951.
[2]. Zhu N, Zhang D,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N Engl J Med. 2020;10.1056/NEJMoa2001017.
[3]. Zhou Peng, Yang Xing-Lou, et al. 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 bioRxiv. Jan. 23, 2020.
[4]. Chan KH, Peiris JS, et al.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Viability of the SARS Coronavirus. Adv Virol. 2011;2011:734690.
[5]. Du L, He Y, et al.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a target for vaccine and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Nat Rev Microbiol. 2009;7(3):226–236.
病毒卡通形象来自网络。
制作:河北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吕森、赵景灏
素材提供: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