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疫”——援鄂医护人员的日记,我pick他的!(上)

河北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独家记“疫”——援鄂医护人员的日记,我pick他的!(上)

河北医科大学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6日,我校第三医院呼吸二科主治医师杨楠,作为河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武汉。在紧张的救援工作之余,他用28篇日记记录了患者对生的希望、对英雄的感激;寄托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不舍;更诉说着白衣英雄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一起重温这一幕幕的感动。

河北医科大学

武汉抗“疫”日记

第1日 2020.1.27 农历正月初三

凌晨4点半左右抵达武昌,但心情和去年来武汉开呼吸年会是有所不同,当时是来学习的,现在是把以往学习积累的经验用到抗疫一线。随后到达指定驻扎地中南花园酒店,全部为单人单房间,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接触感染的风险。稍作休整,开始培训,期间国家卫健委领导过来看望了我们。之后我们一线队员休整,我省卫计委领导和医疗队队长、组长率先奔赴对口医院开始对接工作。晚九点四十左右,我组组长分配工作。这一天,忙而不乱。

作为医疗队中普通一员,我今天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是我们燕赵医疗队强有力的应急反应能力,是带队领导出众的组织协调能力,是队员们过硬的医疗素质,大家互相叮嘱,把可能遇到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和沟通。这一天,过的好快。

闺女,爸想你了,我看到了你妈妈给我发来的微信,你画的很棒,要是能把爸爸画的瘦一点那就更好了。和你们视频,总是不想挂断,但又怕耽误你睡觉,记住爸爸告诉你的,勤洗手,不抠鼻子,不揉眼睛,不舔牙床。想你们的时候会觉得,这一天,过得好慢。

第2日 2020.1.28 农历正月初四

排班表出来了,我得等到31号才能进病房,羡慕我们医院重症组的小慧,今早就上去了,服从领导安排,不给组织添麻烦,管理好自己。把自己的房间按照感控标准分区管理,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做好个人防护,应该也算为抗疫尽一小份力。

为了买洗衣粉第一次走出酒店,超市离酒店不远,里面的物资很丰富也很充足,留意了一下价格,和家里差不多,并不像网上看到的一些说法,店员很友善,看到我穿着写有“中国卫生”的制服,操着秦皇岛普通话,就问我是不是东北过来支援的,我说是河北,她说:“啊,感谢你们东北人!给你打个折吧”好吧,英雄不纠正出处,打折就好。超市旁就是药店,顺便进去看了一下,里面的人都在有秩序的选择药品,口罩,价格也和家里差不多,也可能是我穿着制服的原因,当我想看口罩价格的时候,大家都主动让我往前走,弄得我还挺不好意思的,赶紧从药店出来了,免得打扰到别人。说到制服,还真是挺自豪的,同行的一些战友特别羡慕我们医院能够给我们配发统一的制服,说这样才能体现身份和专业。今天短暂的外出,让我感到了此时此地,身穿“中国卫生”制服所带来的尊重和优待,但更多的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份责任和坚守,期待31号快快到来!

回酒店的路上看到武汉的城市宣传语:武汉,每天不一样!会的,武汉,你每天都会变得更好!

和家里视频一切安好,这是最好!

第3日 2020.1.29 农历正月初五

武汉今天的阳光特别好,我就把这当做武汉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了,谢谢武汉!

自有记忆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家人、朋友陪伴的生日,但却是收到生日祝福最多的一次,不夸张的讲比以往全部的祝福加起来还要多,有来自医院领导的、家人和朋友的、毕业多年未见的同学的、曾经诊治过的患者或家属的……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这个普通平凡的医务人员有幸参与到一场不平凡的、伟大的抗击冠状病毒疫情的战斗中了!曾看过白岩松的一个节目,在里面他说:100人中,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人大概5%左右,但是我希望能有90%的人是能把眼前的事做好的人,那这个国家就了不得了!”(节选)我想成为,要成为那个能把眼前的事做好的人!此时,在我等待冲向一线的同时,我们医疗队部分战友已经在一线,和病魔、死神做着殊死战斗,他们有的是知名专家,有的是略显稚嫩的90后,但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健康围墙守护着他们爱的国家和人民!我只是有幸成为了这个伟大团队中的一员,又恰巧让大家通过各种媒介有所了解了而已。我还是我,还是那个爱媳妇,疼闺女,喜欢给人看病的胖大夫!

已经快2天没见到我们医院的高老师和小慧了,他们昨天一早就上了一线。高老师负责感控,全程督导医务人员的标准化操作,可以说是医务人员隐形的隔离服。小慧更是在一线中的一线---ICU病房工作,岁数虽不大却有着丰富的重症护理经验,在家时就是护士长的左膀右臂,但疫情当前护士长为大局,只能壮士断腕了,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在疼。剩下我们三个还没有上阵的,特别想问问他们病房里面的情况好取取经,有所准备,但知道他们忙,他们累,不便打扰,不敢打扰,大家各自珍重!

医疗队为我们准备了从驻地到医院的班车,但我担心万一有赶不上的情况发生时不能按时到医院,就约了小薇陪我一起探探路,看步行到医院需要多长时间。说实话和小薇做了好几年同事,却对这个90后小丫头不是特别了解,平时小薇话不多,总是埋头干活,和我说过的话不外呼XX床又发烧了XX床喘起来了XX尿量记得不准确了什么的,今天走这一路让我看到了她的柔弱和坚韧,她会远远避开迎面走过来的人群,却又敢于冲到一线救治病患!谈到病毒她说她怕,谈到病患她说救!怕,谁不怕呢,谁又不是家里的宝呢,但当初选择了学医,念出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注定了我们不一样,穿上了白大衣,就注定了我们不一样!

天黑了,中午也和家人视频了,该许愿吃蛋糕了。

第4日 2020.1.30 农历正月初六

小薇被调去支援另一家医院了,没想到再一次的分别会这么突然、这么快,什么都没有准备,只能把医疗队给我们每个队员分发的药品拿去给她带上(我自认比小薇要壮实不少)。看着小薇上了车,始向新的抗疫一线,我仿佛能体会到了家人送我时的心情。我知道你叫张微,微笑的微,但我还是想叫你小薇,因为我妹妹的小名就是小薇,经次一疫,我已把你视为我的家人,加油妹妹!

明天我就要上一线了,闭起眼睛,把穿脱隔离衣的程序又过了几遍,感觉还是去买个尿不湿更稳妥些,少去厕所就可以减少一次性隔离衣的使用,避免物资浪费。但转了几家药店都没有我为么大号的,从小就胖,买衣服不问款式只问号的我,又一次被自己的体型伤了

今天又看到了一个大领导,湖北省肖省长过来慰问我们医疗队了。说实话,作为临床一线大夫,之前真的不了解领导和行政老师有多辛苦,这次能有机会和他们近距离接触才知道,我们能在临床安心工作是领导和行政老师们为我们奔波、安排、统筹、协调换来的,他们所付出的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多的多。

终于要等到了,我的战友们,你们歇一歇,明天,我上!

第5日 20201.31 农历正月初七

6:30的闹钟把我从睡梦中彻底叫醒,期盼的日子---来了!怕上厕所,喝上一口水,饭就不吃了。7:45到达对口支援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在感控老师的监督和帮助下把自己塞进了防护服,别人穿起宽松的防护服,我穿出了紧身衣的效果,好处是他们都需要写名字,我不需要!

踏入病房没有寒暄、没有自我介绍,马上交接班,查房,梳理患者病情,调整诊疗方案,一分一秒的时间对控制疫情来说都显得尤为宝贵。熟悉医嘱系统,安装、介绍经鼻高流量给氧装置的使用,对呼吸机参数进行个体化调整,完成3名出院患者病历,收治1名新入院患者,近10个小时的白班工作结束了。

平凡与伟大间有清楚的界限吗?我眼中的武汉战友是伟大的,他们在我们到来之前,就早已近距离与病魔缠斗!他们是伟大的,可以家在附近,却宁愿守候在患者身边!他们是伟大的,在有些人对病毒避之不及时,他们却勇往直前!亲爱的战友们,我们来了,你们可以稍微歇一歇了,咱们并肩前行!剪去的秀发,脸上的压痕,皱巴的双手,逆行而上的身影,是我们燕赵儿女践行承诺的方式!现在,我们就是武汉人!

第7日 2020.2.2 农历正月初九

昨天收到家人邮过来的包裹,最重要的物资应该是成人拉拉裤了,可能是因为地址上写了河北援鄂医疗队,快递小哥格外热情。疫情让我们医疗工作者备受关注,但为我们驻地提供服务的前台小哥,保洁阿姨,餐厅厨师,都是放弃休假,坚守自己岗位,为疫情控制默默贡献自己力量的人!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力量或大或小,但当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时,就是国家力量!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致敬、感谢每一个参与者!

在更衣室,我通过声音辨认出了我的武汉搭档,但因为口罩和防护服的遮挡,我还是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没有时间聊天,只知道他比我大些,就叫了他老兄。处理完夜间医嘱就到凌晨1多了,我让他回去休息,自己值后夜。为避免交叉感染,医院的中央空调关闭,值班室的窗户全部打开,我真切的感受到南方冬季的冷,是那种从里到外的冷,由于刚查完房,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全湿了,这时坐下来写病历,就如泡在冰水中一样,想想我的那位老兄已经这样坚持了那么长时间,我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困,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但又被憋醒了,厚厚的防护服保护着我的同时,又让我呼吸困难,护目镜压着眼镜,眼镜压着鼻梁,鼻梁一次次用疼痛告诉我着他的难受。期间,又查看了几次重病人,还好生命体征都比较平稳。这一夜,无眠。

清晨的阳光照进值班室,新的一天开始了。为每位患者分发医院提供的早餐的同时把病情变化又都了解了一下,为交班做准备。昨天没吃晚饭,体内的水分早已全都跑到了衣服上,累,真的累,坚持,再坚持。回到驻地洗漱完已经快上午10点了,把昨天晾的一壶水全喝了,吃了些面包,本想吃了午饭再休息,但困倦打败了饥饿,一下睡到了下午4点来钟,跟家里视频报平安,我妈居然说我瘦了,在她眼中我好像永远不胖。妈,我想你。

接下来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会成为常态,我,准备好了!

第8日 2020.2.3 正月初十

今天休息,宅在驻地。

中午打回饭还没有来得及吃,就收到组长通知让领物资。出于习惯,我在领取我们组物资的同时,把剩余的物资也进行了分类整理,方便下组同志领取。这次到了我们急需的刷手衣,工作鞋和夜班穿的棉服,还有热心人士、单位捐赠的面包、营养粉、水果。自从我们河北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就不断收到家乡和武汉政府、人民送来的物资,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把物资分发下去后,已经中午2:30,饭菜凉了,心是暖的。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可能还是会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上班、下班、看孩子,这很好,很安逸。但在疫情打破了这份宁静之后,无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站了出来,背负起应有的担当和责任,逆行的医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入户排查的社区工作者,保障人民安全的公安干警,传递最新信息的媒体人,维护城市整洁的环卫工人,加班加点赶制物资的工厂职工……太多太多的人在默默地奉献着,付出着。坚持,坚守,坚强,用我们的努力换回那份宁静!天佑中华!中国必胜!

明天白班,休整完毕,继续战斗!

第9日 2020.2.4 立春

“这个病人等一下核酸结果,如果还是阴性,也可以出院了,这两天出院的病人会比较多,你们辛苦一下”病区董主任指示道。辛苦?一点都不辛苦,甚至是喜悦和高兴!我现在最爱干的事,就是写出院病历!一份出院病历,记录着一个患者发病,诊治,预后的全过程,记录着患者和医护人员对抗疾病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份出院记录,就像一支兴奋剂,振奋着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一个患者听到自己的病友快要出院时,喃喃自语道:“立春了,好了,都快好了。”因为前两天的压伤,我没有戴眼镜,虽看不清他的脸,但能感受到他的信心。

在隔离病房工作七八个小时出来后,感觉累得连吃饭的劲都没了,就想躺着,拿起手机看到好多的未接来电、短信、微信,把领导、同事、病号、朋友发来的问候、咨询和鼓励一一回复后,点开家人的微信,看到媳妇给我发来的一段视频瞬间泪奔,女儿朝着窗外喊:爸爸,我想你了!因为奶奶告诉她那就是武汉的方向,你大声喊,爸爸就能听到。闺女,爸爸也想你!但为了你和更多的小朋友能在阳光下畅快的呼吸、快乐的玩耍,我和叔叔阿姨必须留下来打赢这场防疫战!等我,等我,等我回去陪你慢慢长大!

春,来了!疫,必将退!

第11日 2020.2.6

昨日一好友打电话来问我怎么样,我说准备睡会觉,晚上夜班。他问班是怎么上的,我答白夜下休。平日一贯大大咧咧他说,那还行啊,比我们休息的多。我答:如果给你一件厚重的盔甲,并且其防御能力和体能相关,穿上后闭眼逆行走在高速公路,这件盔甲可能让你被车碰到之后毫发无损,也可能再也站不起来,第一天白天走9个小时,第二天晚上走15个小时,然后可以休息2天,你觉得怎么样?他说,兄弟,千万多休息,注意身体,回来给你摆一桌,不醉不休!我说,吃穷了你。新冠病毒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对手,防护服就是我们的盔甲,体能是重要的支撑。我要维持好体能,穿好防护服,最终战胜新冠病毒!

要出发上夜班了,拿好需要的物资,带上上午抽空整理的病情观察表,在停车场看见了久未谋面的锦华和小慧,心里别提多亲了。作为医大三院援鄂的队员,我们共有5人,大家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小慧今天本应休息,知道同组同事身体不适请假后,立刻就要返回医院,继续战斗!我和锦华同在一组,但是是第一次对班,这丫头来了后就把长发剪了,让我这个脸盲差点没认出来。高老师,是我们中唯一的60后,天天在医院盯感控,基本是从早站到晚,下了班还总发微信关心我,有个老大姐坐镇真好!小薇可能是我们这里面年龄最小的,去了收治危重病人比较多的金银潭,瘦瘦小小的她独自在那边是我最挂心的。记得出发前我们约好到了武汉要拍个合影,结果都太忙、太累了,到了现在还没有拍成,等胜利时一定要照一个!

我的搭档换了,听声音应该是个小老弟,原来的那个老兄调到新成立的病区继续奋战,好遗憾,不能和他继续搭档,更遗憾,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值班时,一个将要出院的患者来找哪位老兄,我说他调走了,那位患者很失望,管我要了他的电话,说等疫情没了,他要过来看看给他治病的大夫长什么样,我说,我也要看看。新冠病毒,我真的恨你,你让我们用厚厚的口罩遮住脸,让我们朝夕相处,却可能相见不相识,你必须被消灭!

今天值前夜,忙得不可开交,怕撑开防护服,脖子不敢完全伸直,一直保持微微前倾,8个小时下来,脖子好像是别人家的了,完全不听我使唤。快到凌晨一点时,病房才逐渐恢复了平静,小白是当地的护士,累得不想动,不想说话,我们就打趣说要不要给你叫个120,你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白露,小白用湖北口音说,杨大夫,你这是要累死一个哺乳期的人撒。又被我们逗精神了,好,那就继续干活!

下了夜班,一直睡到今天上午10点多,和家人视频,得知院领导昨天对家里进行了慰问,要尽一切力量解决我院援鄂队员的后顾之忧!能成为省三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能作为省三院援鄂队员中的一份子,我是骄傲的!能代表省三院为援鄂抗疫贡献力量,我是光荣的!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不辱使命,我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三院精神!

窗外的小雨还在下,武汉,你又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美。

第13日 2020.2.8 正月十五

今天进隔离病房之前,特别想一个人,估计我媳妇都不一定能猜到

那就是程老师---我爱人的导师。春节前去拜访程老师,程老师就预见了武汉可能需要支援,她知道如果让报名的话,我肯定会去,就叮嘱我,如果我去的话一定要做好防护。真正出发时,程老师打过电话来,一边哭一边嘱咐我要好好干,还有可以不用减肥了得多吃肉。程老师已经快70岁了,到现在也没离开手术台,有时下了手术都已是凌晨,我们总是劝她,歇歇吧,她就是不听,她热爱她的专业,她离不开她的病人。常年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们已经把克己、奉献的医者精神烙印在自己的心中,我们也定会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很多人都认为医学是冰冷的,其实医学是最有温度的,并且这种温暖是相互的,哪怕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今天查房时,发现一位刚入院不久的患者状态不是很好,凭经验觉得不完全像疾病本身造成的,于是就在处理完全部患者的医嘱后,再次去查看这个患者,由于他带着吸氧面罩,说话声音也不大,我需要凑的比较近,近到都能听到他的呼吸声,我知道这可能增加感染机会,但我们就这样交谈了有十来分钟。原来他老伴在别的医院住院治疗,并且病情比他严重,现阶段不能有陪护,他不知道那边的情况,他怕失去他的老伴,也怕自己闯不过去,他没想到元宵节会这样过。我知道单纯的安慰是没用的,就问他,那您二老有几孩子,有没有孙子孙女,老人说他的儿子很出息,就是回家的时间太少,孙子都是他和老伴来带,我说那你可得听我的,不能这样瞎着急,你还得看着你孙子长大,看他给你带回什么样的孙媳妇呢,肉蛋奶必须得吃,不吃我就给你多输液,我必须把你治好,看着你出院!到时候让你儿子来接你,我得说他两句,让他多陪你。你老伴那家医院的大夫我认识,我走走后门,让他们多照顾老太太。看到他的眼神发生了变化,虽然还很虚弱,但我看到了不同,那是就希望。我承认,我撒谎了,我上哪认识他老伴的主管医生去,但现在我除了治疗,还能给他什么,那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能有继续和病魔抗争的勇气。晚上我在我们医生群里微信留言,拜托我值夜班的战友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帮我看看那个老人,适当给予关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真理,有时也是无奈,我们总是希望能治愈每一个患者,但我们是医生,不是神,能做的就是用现有的医疗技术,去医治每一个病患。当然,我们每天也并不是总那么惆怅,今天一个轻症的大姐,从早晨到下班,问了我不下二十遍她核酸检测的结果如何,什么时候能出院,我最后逗她说,你要是再问同样的问题,我就把你的结果藏起来了,等我们快走时我再给你,让你陪我们到最后。不知是被我逗坏了,还是吓坏了,大姐连说不问了不问了。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想尽快知道结果,恨不得抽了血就能知道结果,但样品留取,转运,检测,回报,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检验科的弟兄都已经是不眠不休了,我们不想再给他们添加压力。看着大姐略有失望的背影,我叫住了她,我说您有手机吧,来咱俩合个影,然后您发给我,我想和每一个我们治疗出院的患者都留个纪念,没准明天您就出院了,怕明天没时间照不成,大姐这次高兴了!照完后,大姐问我,你们啥时候回河南,我的天啊,大姐你快回病房吧,以后的自我介绍,我还得多来几遍。医生有态度,病房有温度,病房中有生离死别,但更多的是患者平安出院的喜悦!

因为加了会班,回到驻地时过了饭点,没有吃上元宵,但当打开在宿舍放了一天的手机时,看到了满满的祝福,就像吃了三大碗元宵一样,有黑芝麻的,有花生白糖的,有豆沙的,有枣泥的,有巧克力的,有草莓的,这个泡泡糖馅的,肯定是我闺女包的……所有关心我的人,感谢你们,也好想你们,但你们放心,我在武汉很好,今天还有武汉的热心市民送来150箱牛奶后,没有留下姓名径直离去!我们在这里受到了太多的关爱,这座美丽可爱的城一定会恢复她往日的生机与活力,那时我要和我的队友去看声名远播的黄鹤楼,去赏唯美烂漫的樱花,去逛人潮涌动的江汉路,那时没有口罩。

今天真的累了,晚安,武汉!

第15日 2020.2.10

回到宿舍已是上午9点多,上一个手机因为带到病区被消毒消坏了,不敢再带,只能回到宿舍用,此时新闻已成旧闻,知道了我们河北医大三院又派出了32人的医疗队,口罩遮盖下我认出了王飞院长,还有我平日的好友王东昌、张新亮,拿起电话又放下,他们现在应该在休整,不想打扰他们。翻看微信留言,发现我大学同学,一个球队的兄弟,赵庆丰亦从张家口奔赴武汉。燕赵儿女皆豪杰之士!我的领导,同事,好友,兄弟,老乡齐聚武汉,我不孤单!

想增加工作效率,就戴了眼镜,进病房没超过5分钟,镜片就因为护目镜的挤压紧贴着眼球,摘眼镜应该在清洁区,但由于进了隔离病房再出去就得更换防护服,觉得太浪费,于是狠了狠心,在病房把眼镜摘了。凌晨应该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段,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睡得最熟的时段,但病房中不适用,呼叫器、电话铃、监护仪报警声此起彼伏,凌晨1点到早上7点基本没合眼。全科48张床,我和搭档负责12张,4个危重病人,我俩负责3个,我的搭档是外科专业,因为疫情,临时转岗内科,因此我俩商量后,由我负责诊疗,他负责医疗文书,说实话压力比较大。昨晚光危重患者的呼吸机调整就往返病房与办公室不下十几次,这是由于使用无创呼吸机时患者为清醒状态,个人感受明确,稍有活动或情绪变化时就可引起缺氧造成不适,并且无创面罩本身也可造成患者的紧张,我曾为了解为何很多患者不耐受无创呼吸机,亲身尝试了一下,按照我自己感受调整参数,完全同步的确不容易,更何况是在疾病状态下。现在想想,自己干过的“傻事”还不少,为了了解某种雾化药到底多难闻,自己试过,为了了解抽血气分析有多疼,自己试过。但这些经历也能让我更好的了解患者感受,能站到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因此,无创通气患者的参数调整既需要耐心,又需要良好的沟通,以便让患者接受和适应,往往是调整1分钟,沟通10分钟。但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也只能先调参数,过后再看状态了。开化验,调医嘱,写病历,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耳朵已经被口罩勒得打了折,一动就疼,只好尽量不扭头。出病房前再查看一圈病人,前天想着要出院的大姐说怕回家传染家人,又说要多住几天,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半天,终于同意指标符合标准就出院,我理解她,当涉及亲人安危时,又有几人能完全没有私心?走出隔离病房,天已大亮,想起我妈说想看我给别人看病时啥样,让我拍点照片录点视频给她,真是没有时间,只要开始查房,满脑子想的全是病情,处理完工作,就想睡觉,想知道啥样,可以部分参照《急诊科故事》

今天最暖心的莫过于收到我高中好哥们的女儿给我写的信,已经快八九年没见到过他们了,小丫头应该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吧,看着字里行间中对我的夸赞和肯定,还真是有些飘飘然了,有机会去北京的话,叔叔一定去看你!

累了,睡了。

第16日 2020.2.11

今日休息,但也决定去医院看看,结果因为防护服换厂家了,勉强把最大号的套了进去,稍一活动,防护服就破了,换了一件,还不行。给病房打电话,问了一下我分管病人的情况,还算稳定,便悻悻而回。

昨天我院援方舱医院的解老师和我打电话,问我有什么经验能和大家分享,有时间的话能不能去他们驻地给大家讲一下,那必须去啊,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解老师发来他们驻地的位置,百度地图查了下,骑车1小时就能到。注备出发时碰到了每天送我们上下班的班车师傅,怀着试试看的心理,向司机师傅说明情况,没想到师傅很爽快的答应了我,但需要在12点之前赶回来,没问题,这比骑车去省事多了。只载有我一个人的公交车朝着战友们的驻地出发了,路上看到了黄鹤楼,想起去年我爱人在同济医院进修时,我带着孩子来看她,一家人游玩时的情景,想起孩子背诵崔颢的《黄鹤楼》时的情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时的黄鹤楼仍矗立在那,但少了络绎不绝的游人,想必它会感到孤单吧。到了战友们的驻地,因为他们刚来,而我应该算是有密切接触史,我自觉的站得离他们2米以外,大家在空旷的大厅就这样相见了,没有寒暄、没有握手,没有拥抱,时间紧迫,全是捞干货说,把穿脱防护服再次演练,算是有过实战的我,把需要注意的细节一一指出,又嘱咐了在临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很快到了和司机师傅约定的时间,便匆匆告别。盼望着下次相见,不再如此。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点想家了。

第18日 2020.2.13

从陌生到熟悉到无间合作,我们医疗组的一线队员经过这近二十天的朝夕相处,所形成的战斗力是惊人的,已犹如共同工作了几年一般。病情讨论、经验分享,是病区微信群永远的主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是大家每天都在思考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以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中心,共同守护和支撑。岂曰无依,与子同袍,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现在每次值白班都要比刚到时更为忙碌,因为每天都有治愈出院的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出院医嘱既有共性的特点,又有个体化的差异,我必须针对每一位病患的不同情况,耐心细致的嘱咐,生怕有所遗漏。几乎所有出院的患者,离开隔离病房时,都会透过玻璃窗对我们挥手喊再见。再见!但不再在这儿见!患者转身离开的那一刹那,总会有种奇怪的不舍感,仿佛是送别共同奋战的战友退役还乡一样。对!面对疫情,我们不是医患,我们也是战友,谢谢你帮我打赢这一仗,让我们共同见证战疫的全面胜利!我们必将凯旋!

独处时难免会想家,可一旦穿上防护服,心中只想守住我的阵地,赢得这场仗,虽不是龙城飞将,却也是吴钩男儿!今晚夜班,新冠,等我来战!

河北医科大学

第19日 2020.2.14

昨日夜班,由于耳朵的压伤又重了,上班前用了敷料贴,好处是能缓解一定的疼痛,不好是口罩带容易滑脱,进隔离病房没多久,担心的事发生了,口罩带滑下来了,赶紧用手背压住,必须更换了。二线的董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想让我歇一歇就不要再进了,但想到这样的话,我的搭档就要独自支撑13个小时,我不忍心,没有答应。换好口罩,把口罩带和耳朵粘在一起,避免再次滑脱,就又进了病房。不是不怕疼,而是当身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内心的勇气就会被激发出来,仿佛敢于面对所有困难。

我所负责的患者中也有我的同行,当她看到有比她重的患者后就把自己带来的药全部贡献了出去,身份变了,但医者的心不变。一位80岁的重症患者知道自己要转诊雷神山,让护士把我叫了过去,我以为是病情出现变化,结果老人说,她想把名额给了她55岁的女儿。我告诉她,您女儿的病情目前不需要去雷神山(这次我没有撒谎),您就安心治病,等你俩都好了,让她接着孝敬您。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的,哪怕自己的孩子也已近花甲,但在她的眼中她仍是孩子。如果有一个地方,几乎可以让人体会到所有与情感有关的词汇,那一定是病房。这里有感动,有不舍,有泪水,更有欢笑,我们为之所努力的就是要看到更多的小欢喜,大团圆。

第22日 2020.2.17

在武汉已满三周,经历了武汉的雪雨阴晴,犹记得疫情初期,新冠病毒来势汹汹,肆意妄为,武汉同袍孤军奋战,殚精竭力,燕赵儿女逆行驰援,赶赴一线;现如今我们已是沙场老兵,满怀信心,从容应敌。

虽不着军装,但面对疫情,我就是一名战士。记得初入隔离病房时,那是我第一次踏入这没有硝烟的战场,去面对看不见的敌人,身边是陌生的战友,手边是完全不熟悉的医嘱系统,跟在董主任和建明兄身后,查了一圈病人,坐在他们旁边,学习如何操作医嘱系统,那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新兵蛋子,完全没有平时管理病人时的得心应手,防护服、隔离衣、口罩、护目镜,这些保护着我的装备,也束缚着我,这场遭遇战多少有些让我措手不及。好在很快就把医嘱系统熟悉,患者脉络理清,加入到真正的疫情阻击战之中。此时,新冠病毒正值猖狂之势,遍我神州,伤我同胞,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已举全国之力在防-控-医-研等诸多层面全面抗击疫情,火雷二神山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中国速度震惊世界,顶级医疗专家根据实践工作积累和疫情变化所编写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迭次而出,指导我们临床医生在新冠肺炎诊治中做出恰当处理。有国家支撑,人民支持,如何在一线打好一场阻击战是每一个一线人员都在思考的,作为党员我更应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向领导谏言分管病人,根据诊疗方案制定病情观察表,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治疗潜力……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打好阻击战。就我们病区这个小战场来说,在我们医疗团队共同的努力下,重症患者趋于稳定,近些天累计治愈出院20余人,并且预计出院人数每天都在增加,纵然知道目前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但我还是仿佛嗅到一丝胜利的气息。21天的持续战斗,让我们这些老兵倍加珍惜每一分钟的休息时间,以便补充体力,迎接下一轮的战斗,我们已然不再在意压痕,孤单和疲劳,只剩下对胜利的渴望!这种信念会支撑我们打赢阻击战,迎来歼灭战,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不知道别人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是不是偶尔也会在新认识的朋友身上看到熟悉的人的影子,董老师好像田主任,工作上严厉,生活上体贴;谢护士长那必须像我们董护士长,总是叨叨我们,但也真是为我们好;硕儿好像嘉丽,体格、性格都像;亚岚像陈姐,基本功扎实还特认真;小明(是真的姓明)好像瑞,不太爱说话,事办的漂亮;小马像爽儿,长得好还一副热心肠;过医嘱时的小白像极了杜老师,隔着医办室的门都能让我听到她在喊我……想我们科的同志们了,你们也在一线守护着咱石家庄,千万要保重!

第23日 2020.2.18

凌晨2点处理完所有医嘱,看完3名今日出院患者的病历,照例转一圈病房,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病房的灯都关着,透过窗看到未关灯的病房中的患者也睡着,病区不像之前那样忙碌了。我个人认为这与党和国家依患者病情不同,采取区别收治,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有关,轻症患者在方舱,不稳定的普通型或重症患者在我们这,危重症患者转入本院ICU或者雷火二神山,各类患者都能得到针对性地诊疗。千人重症病房,万人方舱医院,数日建成,数以百亿计的巨额投入,作为一名一线医生和基层党员,身处抗疫最前线,在感受到党和国家应对疫情所采取举措的效果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对于人民来讲是多么重要!

“100人中,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人大概5%左右,但是我希望能有90%的人是能把眼前的事做好的人”是我曾引用过的我的偶像白岩松的话,我觉得我们医疗队的战友做到了那90%的人该做的事。而赵晓亮队长和袁雅冬主任更是让我看到了作为我们医疗队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他们是如何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为了让抗疫物资能第一时间发到我们一线医护的手上,凌晨三四点的火车站、机场赵队长已不知去了多少次,而且每次都会和大伙一起搬运,第二天还要马不停蹄的继续组织协调工作;当我们一线医护遇到急危重症诊疗困难时,袁老师总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用实际行动喊出“跟我上”,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这样的领导,这样的专家,我信,我服!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我们医疗队这趟列车正全速朝着胜利的方向冲刺!

武汉,越来越好!

第24日 2020.2.19

今天看到新闻中报道了我们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好消息:我们所支援的武汉七院首次达到出入院平衡,目前已有130余人治愈出院!高兴!拼了20多天,值了!下午收到一个明天准备出院的患者的微信,是写给我们医疗队的感谢信,有了这份肯定,所有的付出,值了!和家里视频,一老一小,能吃能睡,想家的心,稳了!

第一次与疫情有关的流泪,是1.21值夜班时看到一位武汉同道在请战书上写下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那一刻眼泪不自觉的就往下流。千万不要怀疑一个医生在面对病患时的勇气!那是我们骨子里的气节!如张红,如肖丕川,多少医生为了救人,可以做到常人难以接受的事。就连我和我爱人在火车站候车时听到有人需要医生的广播后,都会想都不想就过去,虽然最后那人就是急性胃肠炎。

第二次与疫情有关的流泪,是1.26早晨我确定要到武汉,我们主任哭,我也跟着哭了。那一刻,主任不是领导,更像是要送孩子上战场的家长,知道那是我们的选择,那是我们的责任,但仍难免担心牵挂。当时我们科的瑞也在,他爱人刚怀孕6周,而且他俩没有家人在石家庄,我对他说,兄弟,安心在家待着,如果以后让你和我换岗,我就要求留下来,你把媳妇照顾好,我家里有事你也得帮着,说完我哭得更凶了。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尽自己职责的普通人。

如果再有与疫情有关的流泪,我希望是我们完全胜利时,与武汉战友离别的泪,是到家时与家人相拥的泪。但现在,疫情仍然紧迫,战斗还要继续,而且我想一直战斗到最后胜利时。因为不知会不会换岗,昨天在队里的微信群,看到袁老师发出肯定大家的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信息后,就鼓起勇气,通过微信向队领导提前递交了要求一直工作到最后的申请书,希望在政策允许、不影响组织安排的情况下,我的申请能够通过,但更希望不用换岗,我们就能取得胜利

河北医科大学

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杨楠的经历是万千白衣战士的缩影。50天不分昼夜坚守岗位,是他们对责任与使命最完美的诠释;不停穿梭在隔离病房的身影,是对生命和希望最坚定的守护。这50天不仅是勇气与智慧、微笑与泪水、辛劳与温暖共存的日子,还成为了身在前线的他们和身处后方的我们最珍贵的时光。

河北医科大学


制作:河北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马梦瑶、耿坤丽、李哲

素材:第三医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河北本科院校-河北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河北医科大学-**记“疫”——援鄂医护人员的日记,我pick他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