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开展本科生在线学习调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法学院教师在2月初就开始进行网络教学课程培训,老师们根据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优化专业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在线教学效果,法学院及时开展问卷调查,并完成数据分析,以期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
调查内容及对象
此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在线课程和教师的满意度,掌握教师线上教学的开展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调查形式是网络答卷,对象是学院大一至大三全体学生,以44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调查样本进行调查和评估。截止3月1日,共回收有效问卷3480份。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学平台
在网络教学的教学工具方面,平台使用丰富,根据使用频率排序依次是学习通、QQ直播、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以及钉钉。辅助交流教学平台主要集中在QQ、微信群聊以及课程平台。
(二)教学方式
教师开展在线课程的方式,主要包括网络音频直播、网络课程录播、屏幕分享、教学平台、自制视频以及使用他人慕课的方式。95%以上的教师选择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教学方式,其中不乏使用三种以上者,只使用单一教学方式的教师仅有两名。
多模式的授课与多形式的互动
(三)学生到课率
法学院在线课程教学学生应到为4205名,第一周到课人数为4202名,第二周到课人数为4203名,到课率达到99%以上。个别同学未到课主要原因是网络拥堵以及签到系统不通畅。较高的到课率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学们在认真上课
(四)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
在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法学专业学生对于课程教学以及教师的各项评价中“满意”以上占比近99% ,“非常满意”占比也超过80% ,“一般”、“有待提高”、“不满意”占比不到1%。同学们表示“很满意老师的课程”、“老师讲的很清楚”。从整体来看,线上教学活动是成功的,同学们的整体满意度也比较高。
例:2018级卓法班刑事诉讼法学“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在线课程教学活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例:2018级法学1班和法学2班刑事诉讼法学“教师与学生通过新媒体有效互动,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远程协助”的调查结果
不同班容量对比来看,小班授课的满意度比大班授课的满意度要稍高一些。同一个年级学生对不同课程及教师的满意度对比来看:其一,使用PPT授课的老师比单纯使用音频授课的老师满意度稍高;其二,提前将授课所用课件发送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及留课下作业的老师满意度稍高;其三,运用案例、事例、互动等方式教学的老师比纯理论讲解、全程灌输的老师满意度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老师因课程特点,虽然教学风格偏保守,但因讲授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问题聚焦同样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例:同一位老师分别为2019级、2017级讲授类似课程,“在线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调查结果显示2017级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2019级。
部分学生作业
(五)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的建议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希望老师可以增添录播的形式,以便学生跟上进度;第二、希望老师增强课程代入感,以便引导学生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听课;第三、希望老师讲话语速慢一些,课堂互动更多一些;第四、,希望完善签到系统等等。
线上教学工作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
此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需求的反馈,充分说明了更新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今后,我们在教学中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效果评估考察教师教学效果,构建起社会“需求什么”、学生“应学到什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知识“备份”功能和多样的教学工具,让封闭的课堂在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从教室向线上图书馆和线上实践教学软件拓展,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扩充,变“饭来张口”的低阶“喂食”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自我“觅食”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吊胃口”高阶教学模式。
(三)丰富教学方法
线上教学的最大缺口就是“没有课程代入感”。教学方法上应注意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连麦讨论,让学生随时打字回答问题、留课后作业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浓郁学习氛围,变“句号”课堂讲授为“问号”课堂讨论,变灌输课堂为对话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考深度和学习广度。
(四)优化教学内容
为解决线上教学不利于注意力集中、容易分心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更加注重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引导性,重新切割和分配教学内容,合理搭配重难点、适当穿插轻松的知识点与信息,张弛有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供稿 法学院)
精彩推荐
1.速看!高校开学返校40个最新消息!
2.叮咚!您有一份日常美好等待签收
3.战斗堡垒坚强有力,党员形象熠熠闪光
4.马来西亚彭亨大学向我校捐赠防护用品
信息来源 | 教学工作组
编辑 | 周涵
责任编辑 |王雨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