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建筑物的损害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原因对于地震的预防十分重要。
本期防灾减灾“大家”谈:
郭迅解析地震中建筑物易倒(损)之谜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12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夺走了8.7万同胞的生命。
12年过去了,我们今天防震减灾工作做的怎么样?这十几年来有什么样的进展?设想一下,如果2008年那场地震重现一次,会有什么样的场景?我们今天房屋、桥梁等等能经得起5·12那样地震的考验?
对这个问题的反思,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习总书记指出,面对灾害,我们要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要抓好灾害的风险调查和排查。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同志指出,在过去两年和8个月当中,我们大陆全境没有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不是说不发生地震就意味着安全,我们从事地震的人,为什么日夜都担心地震的安全?
我们想想看,就在去年四川长宁发生一次6.0级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和破坏,并且造成13人死亡。再稍早一点,一个4.9级地震也造成两人伤亡。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这说明我们的防震减灾工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现在的房屋、桥梁等工程结构,还难以经得起十二年前5·12那样地震的考验。
以下概括的房屋方面在抗震方面的缺点用于改进和提高我们既有的和今后新设计的房屋结构的抗震性。
(一)地震风险最高的是学校、医院和政府办公用房。
这类用房有两个特点:
第一,人员密集。一旦出现破坏或倒塌,造成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第二,这类房屋在设计的时候有先天的结构性缺陷,这个结构性缺陷主要体现在,由非结合构建比如像填充墙、隔墙等等。导致内力凝聚,也就是说地震来了以后,总的地震荷载在同一个楼层的各个构件当中。不是大致均匀的分配,而是向少数几个构件高度凝聚,那么造成这些构件率先破坏,而引起整体倒塌。回顾一下,从汶川、玉树、芦山、长宁等等这些地震当中,为什么学校医院大量的高比例的倒塌和破坏都是这个原因,就是结构的先天不足,因非结构构件导致内力高度凝聚。
(二)我们国家的中小城镇存在大量的临街、底商、多层砌体。
这些房屋一般临街的底层,用于饭馆 超市 和茶馆等等商业用途,上部各层用于一般居住。这样的房屋,由于临街商业功能的需要,通常临街这一侧比较开阔,而内部和后面就相对封闭,仅开了比较小的窗洞和门洞,这也是导致地震来了以后,地震内力向相对不那么开阔的构件上凝聚。因此容易造成这样的底商多层砌体的最下一层垮塌、坠落,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排版:李佳豪
封面:石佳怡
校对:孙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