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过一个节日
今天是我国的植树节。内心有一股力量驱使我一定要为这一天做点什么。这股驱动力源自何处?是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的感动与召唤,源自中国人民自古至今爱树、植树、护树的传统,也源自心底对诗意栖居的真挚祈盼。我们都是乘凉者,更要做种树者。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崇尚农耕文明、以耕读传家的中华民族自古有植树的传统。古人在清明时插柳植树,与祭祖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固定民俗。古书《岁时百问》中对此评述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1984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向我们发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号召。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树是中国诗词中一种最常见的意象。植物是诗人精神寄托之所在,是诗歌的灵魂。依依杨柳,是惜别之情;亭亭松柏,是高洁之志;参天翠竹,是君子之心。不论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还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浪漫;也不论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惆怅,“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的相思,还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人间烟火气,草木始终如友,与伟大的诗人一起,穿越时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树木也在山水画构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人说:“凡画山水,林木当先,锋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有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树的造型影响着山水画画面的气势与效果,是国画的精髓所在,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正是草木葱茏,成全了中华民族的诗情画意,而青松气质,红梅品格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那一抹蓊蓊郁郁,一直都是中国人心底里,对诗意栖居的真挚祈盼。古往今来,人类植树造林的脚步从未停下。那是一千四百多年前,雍州刺史在官道旁种下的遮风挡雨、计量里程的槐树;是十九世纪后期内布拉斯加荒原上坚强长出的新枝;是九十五年前,孙中山先生离开时,留下的扎根广东土地的檀香山酸豆树;是1982年的那个春天,小平同志在北京玉泉山种下的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木。那是白居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的自然;是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的亲切;是于鹄“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的情怀;也是左宗棠平定关陇,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担当。万物有灵,大地归春。这种相依相伴,是陶冶情操更是生存需要,是耕耘当下更是播种未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才是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绿色奇迹的取得,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坚持奋斗、广泛参与、发挥智慧的成果。去年2月,美国航天局(NASA)及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布有关研究报道指出:研究人员通过检视NASA卫星在2000-2017年期间的遥感数据,发现全球绿化面积逆势上涨。其中,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占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25%,有力推动了全球绿色覆盖面积的增加。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欠账依然很大,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一个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植树造林,生态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为荒山披绿衣,为大地织锦绣,我们可以从身边着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我们可以造林绿化,不论乔木、灌木,不论培育苗木、栽植绿篱、铺设草坪、绿化屋顶等,都是为祖国添一抹绿;可以参加对现有苗木的除草除杂、松土浇水等抚育管护活动;可以拒绝食野味,不用真皮产品,身体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参加国土绿化相关公益宣传活动,志愿服务;也可以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尝试低碳出行、拒绝一次性筷子,少用一次性物品、双面打印,节省每张纸、做好垃圾分类回收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参加“蚂蚁森林”等线上公益项目,通过步行、骑共享单车等积累“绿色能量”,转化为在荒漠地区种下的真树。“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山水林湖田,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做这些事,理应是我们的本心。生态意识的提升和参与形式的丰富相辅相成,预示着脚下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将有更美的未来。
植绿不止,春山可望。今天,我们一起回望人类文明与草木为友,与自然共生的峥嵘来路,展望“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四季的更迭中得以延续的美好未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愿我们世世代代不懈努力,留下绿意,也就留住了诗意。
“聆听自然是与名师交往”。植树节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契机,带给我们思考与启示。历史的长河中,有人为我们留下了一片绿茵,有人为我们留下了智慧与精神。《管子·权修》言,“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才培养最为重要。对于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植木,更树人,立德树人的使命时刻在肩。古有“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治好患者后请其植下杏树以代诊费,留下了“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的千秋赞颂;今有“白衣天使”等各行各业最美逆行者舍身往死,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书写时代精神最新篇。对于我们广大青年学子而言,“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当将励志成才、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行动,与春风一道,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来源 | 高校思政网
排版编辑 | 郭丽微 蒋素晴
审核编辑 | 赵云 吴紫璇
责任编辑 | 秦娟
出品单位 | 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