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文萃】《小镇传奇——小镇剧场》

唐山师范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师院文萃】《小镇传奇——小镇剧场》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每周五欣赏【师院文萃】的时间了,不知不觉中,《小镇传奇》已经陪伴了我们一段时间,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镇的故事还在继续,你是否正觉着意犹未尽呢?别急,我们接着讲给你听!本期公众号将为您奉上《小镇传奇——小镇剧团》。《小镇传奇》由我校中文系教授杨立元创作、“清风雅韵”唐山教师朗诵团联合演绎的小说。该小说立足于唐山本地的传统优秀文化,刻画了唐山人民质朴无华、胸怀坦荡的品性,让人深受感动。作为唐师人,这是我们绝不可错过的唐山本土优秀文化作品,让我们一同欣赏吧!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

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二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等专著23部。出版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姥姥门口唱大戏》《纪念与怀念》。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二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本期朗读者

李红艳,雄安新区淀南中学的普通老师。喜欢唱歌、朗诵、运动,爱好广泛。热爱生活中一切真善美!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插画作者:唐山师范学院2019级

美术学一班 张非凡

唐山师范学院

小镇剧团

杨立元

小镇人有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就是爱看乡间文艺,尤其爱看乡间大戏。大家会问,在过去简陋落后的乡村中,还能有什么剧团和文艺演出吗?在别处没有,在小镇有,而且曾经轰动河北省乃至全国,这可以成为小镇传奇的第一奇。

那是1958年4月,中央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单位的多名干部到小镇进行劳动锻炼。于是小镇所在地的唐坊工委就从农村选拔了一些有艺术特长的青年,在这些文艺干部的辅导帮助下,成立了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工委还在小镇南面拨出了几十亩地,给歌舞团建了房舍和排练馆。歌舞团的人们一边排练演出,一边自己种地,以解决生活供给。由于辅导教师水平高,使得剧团的演艺水平与日俱增,在1958年国庆节前夕便进中南海向中央领导人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百花歌舞团的演出盛况也被当时的《人民日报》等报刊报道而名传全国。剧团回来时名声大噪,并到各地演出,轰动一时,后来的县志还记录了这个剧团的历史。那时候,剧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所演的都是一些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歌舞剧。逢年过节,剧团就巡回演出,颇受欢迎。但到了1966年,“文革”起来后,由于经费等原因,百花歌舞团只得解散了,但看戏的情结便从此深深地埋在小镇人的心里。

小镇剧团的真正兴起还是在“文革”时期,并一直持续了七八年。“四清”过后,各村都有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了“文革”初期,有的村还成立了剧团,能演整出的戏。那时演得最多的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剧种多是评剧,但也有的剧团演京剧。这时,县里每年都要举行文艺汇演,并评奖。乡间剧团的演出多是在春节时间,演得好的剧团被附近各村邀请演出,有时也被外地邀请。那时丰南县出了名的乡间剧团有西河评剧团、王兰庄评剧团和刘胡庄评剧团等。

小镇人也不甘心落后,也成立了小镇剧团。要说成立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几个小节目好说,真正成立剧团演大戏并不容易。小镇人好热闹,一听说成立剧团,要参加的人很多,但他们蹦蹦跳跳可以,当剧中主角谈何容易?当时也凑巧,偏偏小镇有个下放户夫妻俩会唱评剧。这夫妻俩的老家原本在小镇,他们的父母当年闯了关东。过去闯关东有两股人流,一个是山东,为了生存去闯关东;一个是唐山,主要是乐亭,为了发展事业闯关东。他们在东北做买卖,号称“呔商”,同时也搞文化事业,“冀东三枝花”就是那个时候带到东北的。这夫妻俩出生在铁岭,他们在铁岭评剧团与潘长江父母在一个团,他们的女儿与潘长江也熟悉。“文革”初期一家人回了小镇。他们是自愿返乡的,其原因一是因为铁岭“文革”闹得太厉害,生活环境不稳定;二是因为上边有下放的任务,他们一家就回到了原籍。虽说他们自出生后仅仅回老家几次,但在镇里也有亲门近支,小镇对他们的到来也很是欢迎。他们在小镇的西头盖了三间砖房,小镇人就管他们叫下放户。

这下放户虽下放农村,但生活并不困难。据说临来时,铁岭有关部门给了他们3000元的安家费。他们盖房用去了1000元,还有2000元。要知道那个时候2000元也是天文数字。在镇里,一个工值就是几毛钱,一般人家分红最多也就是二三百元,有的还得倒找钱。只见新盖的三间房子里,每天晚上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他们一家人好唱戏,好热闹,每天晚上就唱起来,招引得许多小镇人去听,这也成为小镇的一个景观。这女主人艺名叫“九岁红”,据说她九岁就跟着父母登台唱戏。男的艺名叫“响八里”,据说他唱戏八里远的镇子也听得见。“响八里”从东北带来一个躺椅,逢日上三竿,他便搬出躺椅,斜躺着,椅子旁边放上一个凳子,凳子上放着一个紫砂壶。他一边喝着茶水,一边欣赏着镇里的风景,有时向过往的镇里人打打招呼,很是随和。

下放户日子过得不赖,但干农活不行。要成立剧团,镇长心想,这不是有现成的演员嘛?就由他们两口子来组建小镇剧团吧。镇长到了下放户家与他们夫妻俩商量,谁知一拍即合。对此事,他们求之不得。这一来是自己喜好,二来自己干农活不行,唱唱戏也可以挣些工分。镇长说:“每天给你们夫妻各记一个壮劳动力的工分10分,晚上排练就不给加分了,以后演出给半天工分5分,演员就从小镇的人里选。”下放户喜不自胜,便开始从小镇的青年男女中选演员。那时小镇有从唐山、天津和北京来的知青,他们有的能歌善舞,在学校就是文艺骨干,但是唱评剧还得从头学,于是他们夫妻俩就当起了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很有唱戏的才能。这女儿年方二八,能饰演小铁梅和小常宝等角色。等剧团的演员凑齐了,但乐队却凑不齐。于是,镇长找了镇里的高中校长。因为学校有音乐老师,需要借用一下。反正那个时候上课也是经常学工、学农、学军,上不了多少课,尤其是教音乐课的老师,没有多少课可上。校长一听虽说不太愿意,但他当不了家。因为那个时候是由驻校的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他们说了算。他们一听这件事哪有不答应的!这是自家是事,何乐而不为?当时高中有个教音乐的老师叫吴士凯,是个音乐全才,各种乐器可以拿得起来,还会指挥,应该是乐队的不二人选。

小镇剧团排的第一个大戏就是《红灯记》。“九岁红”饰演李奶奶,“响八里”饰演李玉和,他们的女儿饰演李铁梅。女儿长得漂亮,扮相俊俏,唱得也好。戏排得很顺利,仅仅一个多月就排练成了。镇长决定在大年初二的晚上演出,他早已让人在小镇中心搭好了戏台。

正月初二的晚上,北风呼啸,寒气逼人,但小镇人群攒动,热情洋溢。四外八庄的人们陆续来到戏台周围,欢声笑语伴随着悠扬悦耳的音乐此起彼伏,使这寒冬里的小镇沸腾起来。这新搭的戏台高大宽绰,戏台的正中挂着象征五谷丰登的图案。台前坐着应邀工委和公社等单位的负责人。肆虐的寒风冻红了人们的脸颊,但大家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剧幕一开启,第一场是《接应交通员》。只见铁梅身着红装,挎货篮迎风而上。她略施朱粉,满面含春,双目传神,神采飞扬,她向父亲打听:“今儿这个表叔是个什么样儿呀?”台下观众鸦雀无声,尤其是小青年们瞪大眼睛看着她,被她的一颦一笑逗引得痴迷。尤其是在第二场《接受任务》中,当铁梅唱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掌声雷动,叫好声不断。但在第八场《刑场斗争》中,李玉和母子刑场相见那摧心裂肺的“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的唱段,也让大家留下了眼泪,无不为他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而感动。戏演完了,大家还兴致未尽,看着演员谢幕。

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以后他们又排练了《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团越演越红,各村争相来请,后来又去县里演出,并在全县的红剧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县革委领导亲自接见并与他们合影。此举为小镇赢得了殊荣。剧团回来时,全镇夹道欢迎,下放户一家喜气洋洋,女儿抱着奖状,神气非凡,她也成了李铁梅式的英雄,并有了很多粉丝。“响八里”喜不自禁地说:“我在铁岭唱了二十多年没有唱红,想不到在老家唱红了,真得感谢小镇的父老乡亲啊!”“九岁红”也一个劲儿地向小镇的父老乡亲致谢。

那时的各村剧团在演样板戏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奇闻轶事,乃至笑话,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据说有一次,一个剧团演《红灯记》,鸠山问审李玉和的结果,日本宪兵本应说:“李玉和宁死不招!”但一着急,他说成了“李玉和他招了!”演鸠山的演员一怔,他招了就没法演了?于是便狠狠地踹了宪兵一脚,吼道:“这是不可能的!再去问问!”这个事情也发生在小镇剧团中,成为人们的谈资。有一次,演《红灯记》时,饰演鸠山的演员逼问李奶奶:“密电码藏在哪里?”李奶奶故作不知,鸠山又说道:“就是一本书”。李奶奶唱道:“我一家饥寒交迫度时光,哪里有书在家中藏。”唱罢,让铁梅拿来一本书。本应鸠山拿过书来一看,又气又恼地说:“皇历!”可这时扮演鸠山的演员接过书来一看,却没有说话,一个劲地朝饰演铁梅的演员使眼色。原来是饰演铁梅的下放户女儿忙中出错,竟拿来了一本《毛主席语录》。还是饰演李奶奶的演员,也就是她的母亲急中生智,赶紧回去拿来了黄历,并对鸠山说:“这孩子拿错了,你看看是不是这一本?”算是搪塞过去。台下的观众一听,都乐坏了。说这词在剧中没有啊?现编的。人们哄堂大笑,下放户一家却为此吓坏了,这也是演出的重大事故啊!好在小镇人仁义厚道,没有人告发。镇长又悄悄地给剧团做了工作,不让大家声张此事,才算了结。

后来,“文革”结束后,下放户一家人又回了铁岭。小镇剧团也就此解散了,但小镇剧团的传奇故事却流传下来,并被写进了县志里,成为了小镇传奇。

唐山师范学院

杨立元教授创作谈

这是一篇怀旧小说。过去丰南是文化大县,尤以文艺和体育闻名,那时的丰南县篮球队“火星队”名震河北,小镇所在地的“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曾赴中南海给中央领导人演出。“文革”中小镇周围的王兰庄评剧团和刘胡庄评剧团是丰南县出了名的乡间剧团。“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就在小镇,我从小就去看,耳濡目染。此时正是我儿童阶段最活泼的年龄,所以我每天没事就去歌舞团去看排练。一边看,一边拍巴掌喊:“百花歌舞团,演出不要钱!”如果不让看,我们就喊:“百花歌舞团,一会儿就玩完”。但到了1966年,“文革”起来后,又由于经费等原因,百花歌舞团只得解散了,终于“玩完”了,但看戏的情结却深深地植根在我的心里。乡间剧团的真正兴起是在“文革”时期,那时农村的各庄都有了业余的文艺团体,有的还成立了剧团,能演整出的戏。那时演得最多的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但多是评剧,也有的剧团演京剧。那时县里每年都要举行文艺汇演,并评奖。乡间剧团的演出多是在春节时间,演得好的剧团被就近各村邀请演出,并给些酬劳,有时也被外地邀请。那时丰南县出了名的乡间剧团有西河评剧团、王兰庄评剧团、刘胡庄评剧团等。王兰庄是我们邻村,过去曾因出产胭脂稻而出名,被写进了《红楼梦》,并引起毛主席的注意。逢年过节我就去看王兰庄评剧团和其他剧团的演出,乐而不疲,因此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戏剧情结,使我成为一个“戏迷”。这篇小说虽用的是“合成法”,但素材基本是真实的。我非常怀恋那个生活虽然有些困难但精神却很富裕的年代。现在农民生活富足了,但精神远远没有那个时候富裕,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多么的积极向上啊!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要振兴乡村文化,这也是消灭贫困村、建设最美乡村的重中之重啊!我们期盼着乡村文化的振兴。

唐山师范学院

—END—

推荐阅读

文明城市创建知多少

【师院文萃】《小镇传奇——“神经”大哥》

“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征文启事

文稿来源 | 党委宣传部

编辑 | 王佳宣

排版 | 王佳宣

责任编辑 | 裴浩然

指导教师 | 尹婷婷

唐山师范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河北本科院校-唐山师范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唐山师范学院-【师院文萃】《小镇传奇——小镇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