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高校迎来开学季,可能从内至外又会人满为患。究其源,大部分都是放心不下孩子的“家长护送队”所致。
1
曾经某大学迎新现场,有个大家庭为送孩子上学,全家15口人都来了,还在孩子的宿舍留下一张张宝贵的全家福。
2
来自北京李先生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大学,他将在几天后送女儿去学校报到。李先生对记者说:“社会舆论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家长送孩子上大学这件事,我们送孩子并不意味溺爱,几十年前我们上大学时,家长也想送,但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
3
与李先生不同,在京城一家报社工作的饶先生没送女儿去报到。从小独立意识就很强的女儿坚持不让家长“护送”,饶先生也想让她锻炼一下。女儿与一位中学同学一起坐火车去上海,所有的报到手续和体力活,包括把几个30公斤重的大包搬进宿舍,都是她自己完成的。
每逢报到,类似“全家出动”的故事也屡见不鲜,同时围绕该不该送的争论也不休不止。一方面,孩子安全问题是家长最看重的点;另外一方面,这也确实是孩子度过“心理断乳期”的重要一步。
那么,是要送?还是不要送呢?
我要送,我该送
网友A:必须送,不是独不独立的问题,而是现在社会太复杂了。动不动就失联,不养儿不知父母心。
网友B:有朋友一起,或者比较靠谱的学姐学长带领就不用爸妈送。记得开学的时候,爸爸感冒了还坚持送我到校,而且出省很远,来回折腾感冒都更加严重了,很是让我心疼,爸爸准备要回家的时候都不敢跟他多说一句,就怕眼泪会停不下来,一个劲的憋着不哭。
网友C:第一次要送的吧,毕竟那么多东西要带,以后就他自己回家、上学,要独立。做父母的总是舍不得孩子的。
护送孩子报到,是一种爱的表达。
一些家长认为护送孩子报到是天经地义,雷打不动的;
有一些家长担忧学生的生活安全问题,会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
还有的家长发声道:"我知道孩子总会有长大的那一天,可是女儿连袜子都没有洗过,怎么照顾自己?"
陪孩子报到的家长们,陪的不只是自己孩子,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担心和不放心寄存到了高校,定期四年。
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但是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大学之后,父母只有背影,故乡只有冬夏。而高考是全家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有些父母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离开一座城市,带上父母一起见证生命中这一重要节点。这是陪同,也是告别。
专家说
送孩子可以缓解家长焦虑
家长们送孩子上学,一是为了确保孩子安全。二是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消除家长自己的担忧,消除自己的分离焦虑。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心理上会产生分离焦虑,所以送孩子上学能从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焦虑。三是现在多数家庭是趁着孩子上大学的机会举家周边游。所以,不能从单方面去批评家长们集体送学生上大学的做法。
送孩子可以减少新生压力
家长可以送孩子到学校报到,确保孩子路上安全,但不要面面俱到,诸如办理入学手续、排队领书、打扫宿舍、扛行李等,让孩子自己动手更好,一方面可以增进孩子们彼此的交流,增加孩子的独立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学校接待新生工作的压力。
孩子大了,不该送了
网友A:我们是黑龙江人,我女儿上大学在海南。从开学第一天到毕业我没送过一趟,这也是她第一次出远门。我女儿现在很独立,不用我操一点心,我很欣慰,谢谢女儿。
网友B:我从来不用家人送,不管去哪里,做什么事,他们都对我很放心。
网友C:不该送,学生得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后的路还得自己走!
有一种爱叫做目送,为爱可以放弃永远陪伴。虽说孩子去上学人生地不熟,但是凡事都总要跨出第一步,陪孩子学说话、陪孩子学用筷子,但是陪不了孩子独立。
这是学生自己走向真正独立的“第一步”。有的孩子对自由独立有着满满的憧憬与向往,他们渴望拥有一双翅膀,等待家长们放手,然后飞翔。
上大学的孩子,都基本上成年了,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了,如果他们想要自己去报到,家长们是不是也应该随他们的心意呢?
专家说
“单枪匹马”值得提倡
如今,不少父母对孩子第一次离家不放心而要护送上学,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代青年独立生活能力差的现实,反映了现代子女心理“断乳期”的延长。家长不妨让子女“单枪匹马”,给他们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
尊重孩子的“仪式感”
进入大学,孩子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将成为独自迎接人生风雨的“社会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对这种角色转换的仪式感,以及他们想要独自担当的冲动和愿望,家长必须从事无巨细的“生活保姆”变为指导孩子处理问题的“心理顾问”。
家长不能包办一辈子
大学新生入学,家长护送实乃多此一举,容易让孩子养成凡事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做,父母只能包办代替一阵子,不能包办代替一辈子。如此护送下去,不禁使人担心大学生们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到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河南省阳光高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