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视角下的大学专业建设寻思
——再学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仲 岩
从狭义上讲,分工就是生产力。分工是提高劳动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有力手段。
无论是亚当斯密、泰勒,还是马克思,都一致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有力手段,是生产力。
一所大学,最早由一些科系组成。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领域产生,然后是交叉领域被识别,一些科系被创新出来,为了专业化的研究目的和被需求的人才培养,专业的二级学院和研究所出现在大学里。大学发展了。
二级学院和研究所诞生的使命就是专业化的研究和培养。放下研究所不提。我们一般会津津乐道某所大学是有名的,特别是其中的某个或几个专业有名,而这个专业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某些有名的人或者有成就的人毕业于该校的该专业。培养出名人的问题暂且不议,这是另外的议题,因为还有许多同学也被一起一样地培养了,却不是一起一样地有名。
学校有名,是因为专业有名。跟名人和他的同学可以区分开的道理一样,名校里的专业并不都是名专业。显而易见,学校不是由学院支撑的,是由名专业点缀出来的。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不是高校管理的抓手,它顶多是一条绳索,绳索一端坚硬的钩子,才是真正的抓手,这个坚硬的钩子就是名专业,就是高校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的生产力。
学校应该打造的是学院还是名专业,这是一个分水岭性质的区别。如果是学院为重,考虑学院的存亡,则会陷入永远也跳不出的、却一直急于跳出的“本位主义”的怪圈。如果是名专业为重,则是生产力属性的。因为要打造的名专业必须是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需要,说白了,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
至此,名专业的遴选也就变得很简单明了,根本用不着各二级学院上报,学校一眼就能看到。这是考验上层决策者慧眼识珍珠的时候了。打造名专业,是高校建设的分工,是高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校发展生产力的抓手,这是硬道理。
从广义上讲,分工就是生产关系。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泰勒,对分工的生产力意义,都有充分的认识。比如泰勒,就把质量检验的职能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由原来生产工人自己检验自己的产品质量,变为由专职人员统一检验产品质量,多把尺子变成一把尺子,提高了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合格品率大幅度提高,自然就是提高了生产效率。令泰勒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经验被实践了四十多年后的1951年,美国的博士朱兰根据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把质量管理工作由经验或者学说推向了科学。这些当然是对“分工就是生产力”的有力诠释。
分工会产生从事不同工作的人群,人群之间会产生“群际关系”,这种关系会导致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还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差别等等。比如上述专职检验工人的出现,就和自己过去的工人身份的群体区别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分工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演变,至此,分工就是生产关系。这当然也是对“分工就是生产关系”的有力诠释。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使得学院层面有了相对的权力和利益。学院越大,和学校博弈的能量越大,学校就越是能够被架空,上令下达的成本就越高。学校在庆幸自己摆脱了和各个具体专业打交道的麻烦事后,惊诧地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学院之间相互竞争,比学赶超,学校发展应该蒸蒸日上,这是学校层面的愿景,其实未必。因为学院之间比学赶超都有了,就是缺乏“帮”。只能由学校补这个缺。
学院之间的竞争是对学校资源竞争,包括教师、教室、图书资料、实验实训设施和办学经费等等。就说学院的经费。很多学校为了多招生,按招生数量的比例给学院下拨经费,学院自然积极扩大招生。扩大招生的比例被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严格控制,杯水车薪。办法是有的,增设新专业或者新方向。学院迅速扩张,要求学校注入的资源却呈几何增长趋势。学校捉襟见肘,成了学院的“消防员”。而学院的扩张,又有非理性的成分,比如对交叉学科的专业进行“抢夺”,有的专业放在有的学院,“专不对业”,专业或者学院设置的科学性,令人质疑有加。学校管理者面对的问题“雪上加霜”,甚至在反思自己的两级管理体制对不对。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任何管理方式和方法都不能用“对不对”来质疑,而是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可行”和“不可行”来选择最满意的方案。“对”和“不不对”是两个极端,况且是用来进行事后判断的。“事前”和“事中”用“对不对”来判断,就过于武断了。其结果要么是裹足不前,原地徘徊,丧失发展机遇;要么是推倒重来,前功尽弃,自毁长城。
管理学的“整分合原理”告诉我们,要“科学分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院不在大,有“专”则“名”,专业不在多,有“名”则“灵”。
学院不能大,内设专业要建成一个“群”,群龙还要有个“首”。大学专业建设,依靠的是专家教授,一个院长可能会涉猎多个专业,但穷其一生,精通一个专业尚且心有余而力不足,何况多个专业。即便院长只是负责召集的职能工作,十个手指弹钢琴的功夫也非一日之功。
专业不能多。名专业打造是一项拼资源的事业,专业多,平均资源就少,打造的名专业就会苍白。
作者简介:仲岩,教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院长。
☆☆☆☆☆☆☆☆☆
监 制 / 统 筹:吕 村
审 核:武铭韩燕飞
责 任 编 辑: 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