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简介
LIYUANXI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园戏·历史沿革
LIYUANXI
古代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词叙录》)。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闽南地区出现了“优戏”。绍定年间(1228~1233年),朱熹的学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时,曾颁布“禁戏”与“莫看百戏”的“劝农文”。说明“南曲戏文”已在泉州地区流行。
明代四大声腔盛行之际,梨园戏在闽南语系地区,随南音的流播,“泉腔”已成为独立声腔,并融化外来唱腔艺术养料而发展壮大,从而鼎盛于清代。
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县志·礼俗》载:“昔人演戏,只在神庙,虽不过上路、下南、七子班。光绪后,始专雇江西班及石码戏。”闽南在清光绪前,只有梨园戏三流派独步翟毛毹;清末,高甲戏兴起,其后台湾歌仔戏传入,梨园戏以严格的师承,继世相传,因固步自封而趋式微,濒于消亡。
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戏曲艺术,把流散民间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园戏名老艺人,罗致集合在一起,于1952年在晋江县成立大梨园实验剧团,由小梨园名师蔡尤本口传身教《陈三五娘》。翌年,改属省级建制,定名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大力抢救、记录三流派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先恢复传统原貌,再进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剧种焕发青春。
20世纪50年代,梨园戏改编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陈三五娘》、《郭华》、《高文举》等,并在各级会演中获奖。其中《陈三五娘》、《郭华》被拍成电影,《朱文太平钱》被誉为"海内孤本",得到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元南戏活化石”、“活文物”称号。
20世纪80年代后,梨园戏进入创作、研究的新时期。新编古装剧《节妇吟》获1987年省第17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等奖项;1988年,又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在“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时,又获各奖项的榜首,剧中颜氏的扮演者曾静萍获福建第一个全国戏剧梅花奖。
1990年,文化部授予梨园戏剧团为全国(剧团管理)先进艺术表演团体称号,该团于199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剧团自1980年至1995年,先后出访日本、菲律宾、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并与世界各国许多文化艺术团体及学者建立联系。1983年9月,梨园戏导演吴捷秋赴台,在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成功大学南管戏传艺中心等处演讲《泉腔梨园戏艺术史》 。
1994年11月,梨园戏导演苏彦硕,赴日本参加“东亚民俗与表演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介绍梨园戏演出民俗。1995年3月,在省首届百花文艺奖评奖中,《董生与李氏》一剧获一等奖。1996年1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晋京参加春节文艺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7年8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台演出,随团出访的专家学者在台湾与文艺界同行共同探讨梨园戏的历史与现状。
梨园戏·三大流派
LIYUANXI
之所以更名为“梨园戏”而非“闽南戏”,还有一个原因无非就是它的艺术形态了。南宋末年至元代,同称为“梨园”的南戏班社以及宗室贵族的“梨园家班”流入泉州,与闽南土戏的“泉腔优戏”相融,虽同属宋元南戏之源,因来路不同分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
南宋时蒲寿庚降元大杀宋室宗亲,七子班只得散落民间,开始与大梨园相互存在并且影响着。直到明朝南曲四大声腔盛行之际,三大流派逐渐合流,使得视“泉腔”为正宗的梨园戏在闽南地区壮大成为了独立声腔。
梨园戏·音乐
LIYUANXI
梨园戏的唱腔属南曲系统,以南音为母体音乐,以南音“曲”为主要唱腔,伴奏以琵琶、洞箫为主,南鼓指挥。南音与梨园戏相互依存,不仅记有南音的滚门曲牌,还标有唱词及南音撩拍记号,相比梨园戏会更贴近生活。
上路戏唱腔较为古朴劲健,下南老戏稍显明快粗犷,小梨园则委婉纤细。重在表现女性的柔美唱腔,有优雅细腻之味。
梨园戏·角色
LIYUANXI
宋末元初时梨园戏就已形成了生、旦、净、丑、贴、外、末7个角色行当的表演体制。其中三个流派剧目各有侧重,称“四大柱”。
梨园戏·形式
LIYUANXI
梨园戏属文戏,没有武打场面,或用台词交代,或舞而不武。它有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称为“科步”,约有一二百个动作,所以基本表演程式叫“十八步科母”。由于梨园戏早期没有水袖,因而手的姿态很讲究。梨园戏是精致的,不论从妆容、服装,亦或是一颦一笑,在这气派不失古典的戏台上,演尽他们戏里戏外的悲喜人生。
戏台道具简练,仅仅“一桌二椅”、屏风等辅助,加之剧院内灯光效果极佳,给票友们营造简单大气之气氛,使得人们更能专注于看戏。
传统梨园戏开戏前都要举行“献棚”仪式,(与一般戏曲所摆设的桌子不同,通常是一桌而已,而梨园戏只摆设长条椅)给戏祖师田都元帅上柱香,(唐明皇时代的梨园子弟雷海青)以表敬畏与感恩。
梨园戏·传统剧目
LIYUANXI
“薪尽火传八百年,返本开新一甲子”,从宋元明清至今,梨园戏所保留的传统老剧目《李亚仙》 、《陈三五娘》、《苏秦》、《张古董》、《朱买臣》弥足珍贵。多年来剧团大力排演只为将梨园戏的传承修旧如旧,尽可能原汁原味的保留关于古老传统戏曲的样子。
虽说是老剧目,但几经风霜现存梨园戏大多是残存的手抄本,或老艺人口述加以还原复排的。
梨园戏生活化的同时也能体会出它的细腻之处。譬如口白中对古时闽南民俗的细致描摹。就梨园戏上路流派传统剧目《苏英》来说,虽整场戏多宫斗情节,但哀怨中参杂着丑角的演绎,喜剧的加入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好生有趣。其中有一片段就有大量生活化对白呈现,多了几分诙谐俏皮。
(部分图片来于网络)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丨主播:张一一
丨来源:网络整理
丨编辑:魏欣雨
丨审核:皮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