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 湖工新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权威发布 | 湖工新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不知不觉

已是2020年了

回想2019

仿佛就在前几天

又一个四季在轮回

校园招聘会已过去

毕业论文答辩也已过去

即将到来的2020年6月份

又一批学子将踏上社会

在这个时候

我们不妨来看看

我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我校 2019 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学校党政高度重视和各部门、教学系的辛勤努力下,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9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2019届毕业生共1455人。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毕业生1203人,专科毕业生252人。

(二)毕业生结构

1、学历性别结构

表1 毕业生学历、性别结构表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2、教学系及学历结构

各教学系本、专科毕业生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二 教学系本专科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3、专业、生源、民族结构

2019届毕业生分布在34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10个。毕业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是经济学、土木工程、建筑学、英语、汉语言文学。2019届毕业生分布于湖北省、河北省等11省(区),生源主要来自于省内共1195人,占比82.13%,省外生源排名前三位的是河北省、广西自治区、河南省。2019届毕业生中,汉族1401人,少数民族54人。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我校长期坚持 “校、系、班”三级核查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重点核查和关键时段的全覆盖普查,毕业生就业真实率较高。在2019年省级就业短信核查中,我校短信发送成功率、就业属实率和就业异动率分别为97.54%、91.20%、4.23%。截止2019年8月31日,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2.30%,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18%,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10%。经过后期就业跟踪,截止2019年10月30日,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22%,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6.43%、95.24%。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长期保持在90%以上。

1、就业率构成

相比去年我校协议就业率基本持平,灵活就业率和升学出国率有所降低,自主创业率有所提升。各教学系就业率均达到90%的目标,其中生物化学系(机电工程系)就业率最高为98.27%,协议就业率最高的是语言文学系为90%。34个专业中,就业率略低于90%仅有1个。

表3 就业率构成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表4 分系就业率构成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2、分专业就业率

表5 分专业就业率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3、主要就业地域分布

表6 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域分布表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表7 湖北省内就业人数分布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2019届毕业生省内就业人数占比为64.72%,相比去年增加近三个百分点。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留鄂就业创业工作,从宣传动员到招聘信息发布、招聘活动开展等方面积极推进“我选湖北”计划,使我校在湖北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保持稳定。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华东、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毕业生省外就业的两大重点区域。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充分体现了学校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就业行业分布

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广阔,行业选择多元,契合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信息技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以及制造业,分别占比为19.15%、14.93%、14.70%、11.42%、8.76%、8.37%。在建筑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明显降低,在教育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明显增加。

表8 就业单位行业分布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注:依据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统计系统,地方基层项目、升学、出国、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三支一扶、村官、选调生、应征义务兵等就业形式共计121人不在就业行业统计范围之类。

5、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表9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6、知名企业就业情况

表10 毕业生就业单位—知名企业(部分)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表11 毕业生就业单位—上市公司(部分)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7、毕业生升学情况

毕业生升学作为一种高质量就业,历来受到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考研、专升本录取人数保持稳定。2019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国内考研录取人数为47人,专科毕业生升本人数为59人。

8、小概率就业情况

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较去年大幅增加36人,农村义务教师招考录取人数增加14人,自主创业增加3人。入伍人数有所降低,其余基本保持稳定。

表12 小概率就业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就业创业工作保障体系

切实提高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政治站位,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校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领导主抓、中心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学校定期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每年召开总结部署会,就业工作有部署、有督促、有总结,确保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教学系一把手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层层落实责任,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合力日渐增强。

夯实就业工作责任制,学校与各系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意识,为实现学校就业工作目标提供必要的保证。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绩效考核机制,突出业绩与贡献,从严考核,充分调动了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建设立体化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系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一是精心设计、编印毕业生就业信息表、毕业生资源信息指南等推介资料,及时通过网上网下各渠道向用人单位发放宣传资料;二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洽谈会以及实习、实践等工作,抓住机会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三是联合教学系,分批组队奔赴省内外走访校友及企事业单位,积极推介我校毕业生,并诚邀各类型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一年来,共计有15人次外出赴省内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联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参观考察企业、了解就业市场行情、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收集就业信息。

结合毕业生在校情况,2018年10月至12月,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集中组织开展了40场专场招聘会;2018年10月份,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湖北省2018年秋季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湛林体育馆举行;2018年11月份、2019年3月份和5月份联合校本部举办了三场大型校园招聘会;各类招聘活动共为2019届毕业生提供了700多家用人单位的23000个就业岗位,平均每名毕业生有近7个岗位供挑选。各教学系也积极在各自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并组织进行系内招聘。校园内的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便捷、低成本的、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有力的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校领导多次赴供需见面会现场关心毕业生就业情况,指导就业工作。

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提供精准就业服务,打造“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元化信息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就业信息网发布就业信息600条,提供近7000个就业岗位信息。各教学系也积极在各自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利用网站、QQ、微信、橱窗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国家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岗位信息等。

(三)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帮扶

重视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水平。一年来派出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次。

狠抓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学校选择了6门与就业创业有关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创业基础》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为必修课。招就处和教学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创业讲座和培训,及时发布各类创业优惠政策、信息,推荐学生创业团队入驻本部创业园,帮助毕业生申请创业扶持、补贴资金。2019届毕业生中有13人自主创业。刘功勋、任丹阳、张俊三名毕业生的创业项目获得2019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刘功勋同学还获评湖北省第五届“长江学子” 创业奖。

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招就处通过宣传栏、网站、QQ群等信息平台发布各种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政策和信息及时传达到每一位毕业生,并帮助毕业生理解、用好政策。其他职能部门也广泛宣传选调生、参军入伍、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相关的就业政策和信息,并动员毕业生积极参加招录活动。

加强就业指导和帮扶。一是加强了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招就处、教学系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二是组织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新机制教师等考前培训系列讲座,为毕业生备战国考、省考等考试提供必要的帮助。三是助力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困难群体毕业生。招就处、教学系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通过 “一对一”的“包保”责任制,把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使就业困难群体能够顺利就业。招就处和教学系配合做好了2019年湖北省毕业生求职补贴工作,使符合条件的26名2019届毕业生获得由省财政发放的每人1100元求职补贴,为这些困难毕业生的求职应聘提供了帮助。22名新疆籍毕业生已有21人已就业。76名建档立卡困难毕业生中已有66人已就业。

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及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学校严格按照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统计体系,切实把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毕业生作为统计服务工作重点,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确保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统计准确、及时,确保就业帮扶有的放矢、精准到位。截止10月31日,在我校2019届未就业毕业生的55人中,处于求职中23人、签约中14人、拟参加公招考试3人、拟创业4人、拟升学8人和暂不就业3人。

(四)加强就业引导,提升就业质量

大力做好做好基层就业项目。一是通过网站、宣传栏等方式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基层就业先进典型等,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二是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 “三支一扶计划”、 “应征入伍”、“村官选聘”和“农村新机制教师”等基层就业项目。在竞争激烈的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中,有3名毕业生录用为大学生村官,2名毕业生成功入选三支一扶计划, 17名毕业生录用为农村新机制教师,7名毕业生应征入伍,1名毕业生被新疆克州专招录取为公务员。这些有志青年有远大志向,把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同时,有一批毕业生成功进入国企、三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启人生新征程。2019届毕业生中有117人在国有企业工作,在三资企业工作的有45人,上市公司工作的有32人,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有114人。我们的毕业生也有能力有素质在这些优质企业大展身手,突显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五)强化规范管理,耐心细致做好服务

为加强就业工作规范管理,在总结近几年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了就业统计核查、就业精准帮扶、就业程序、毕业生档案、校园招聘等5个方面的管理办法,使就业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学生就业手续咨询办理等工作中,积极热情服务毕业生。加强了与毕业生沟通,在做派遣方案时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学生就业实际情况进行派遣,减少了派遣遗留问题和改派。严格执行学生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到了档案材料齐备,档案转递准确、及时。耐心细致做好档案查询工作。

严格做好就业统计核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教学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工作流程完成就业材料收集、审核、数据录入、上报等工作,真实、规范、准确的将毕业生就业数据录入省、部两级就业管理系统,没有出现就业数据错误和毕业生投诉的情况。继续坚持和完善了“校、系、班”三级核查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重点核查和关键时段的全覆盖普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真实率较高。在2019年省级就业短信核查中,我校短信发送成功率、就业属实率和异动率分别为97.54%、91.20%、4.23%,呈现出“两高一低”的优秀状况,继续保持了我校就业核查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强化各类平台管理。一是对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真实性和时效性,认真审核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和招聘人员身份信息,有效防范了诸多招聘陷阱。二是规范使用“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91WLLM就业智能网络服务平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等各级网络平台,做到不随意修改、更新数据,数据上报做到准确、及时,各类数据和实际情况相符。

(六)编制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学校于2018年年底对外发布了《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年报主要从学校概况、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措施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6个方面总结展示了学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基本情况。2019年年底将编制并发布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此回应社会关切。

三、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适应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为龙头的指导思想,全面审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尤其要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制造等方面专业的设置和建设。

我们将继续坚持过去工作中形成和积累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改进工作当中不足之处,在确保就业率的前提下,狠抓就业质量,努力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 ◆◆

看着这些喜人的数据

大家也不用为以后的路感到茫然啦

有学校这样坚实的后盾

你只管好好学习就是啦

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

在校领导和社会各级的工作也在不断改进

就让所有新院人一起

共创美好的明天吧~

往期精彩回顾

★ 我还是没能适应,现在已经2020了

★ 我心中的2019MVP

★ 听说你缺表情包?

★ 我们地理老师说,湖北基本不可能地震...

来源 |招生就业处

编辑 |周思佳

审校|董舒娴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权威发布 | 湖工新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