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课】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武汉东湖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每月一课】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虽然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 这样的“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车、滴滴,而传统新闻+互联网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 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在交通领域,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快的,打车拼车专车软件;在金融领域,余额宝横空出世;在零售、电子商务等领域,过去这几年都可以看到和互联网的结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原有的传统行业起到了很大的升级换代的作用。” 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均堪称世界第一。而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纷纷解读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互联网+的潜在含义,可以用一个“互联网+?=?”的公式来表示。在这个公式里,只有一个因素是明确的,那就是互联网,后面的加什么,可以自由联想。 创造心理学家们认为,创新思维的心理学机制就是二元联想。那么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作为二元中的一元,另一元可以是任何东西,由此激发的创意可以是无限的。 可以说,“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那么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互联网+”推动新兴产业地位升级。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的提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第一次。 在他看来,经过“十二五”信息技术的基础打造,此次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正是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融合”的全新定位。二、创新创业概念的提出 早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被称为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至此,创新创业这个名词进入公众视野。 美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被视为拉动高端制造业、创造工作机会的引擎;中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在2010年开始预热。 中国的创业教育肇始于清华园。1998年,清华大学学生发起并主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并在国内管理学院中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高校并不具备成功创办公司的所有条件,但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专业技能及人才聚合效应,被称为“创业圣地”。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与基本要求,同时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九大任务、措施。教育部于2015年6月2日在京举行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三、二者的碰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11月20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首届世界第互联网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 汤森路透集团总裁史密斯、高通公司董事长雅各布、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总裁法迪、领英创始人霍夫曼以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新浪董事长曹国伟、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总裁蔡绍中代表在座70余位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外代表发言。李克强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并同他们互动交流。 李克强表示,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这本身就体现了开放、合作与共赢。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创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 李克强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只要“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实现“电脑+人脑”的融合,就可以通过“创客”、“众筹”、“众包”等方式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对接众多创业投资,引爆无限创意创造。互联网也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互联,提高政府应对各类事件和问题的智能化水平。互联网突破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保障公平的社会变革。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财富多寡、受教育水平高低,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获取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得到一个走向市场的阶梯。 2015年3 月克强总理在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 2015年5月,国办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重点行动的第一条即为“互联网+创新创业”。 2015年12月习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指出,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 其深意:互联网+ 创新创业 带来的改变:利用移动互联平台、移动设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降低成本、挑战垄断地位、在互联网中圈粉、圈层经济,实现精准推送,精准营销。 落脚点:互联网服务于创新创业四、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 时间回到2008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政府、金融、科技、教育等各界开始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以推动制造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提高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2009年美国知名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大学校长等联合成立了全国创新创业顾问委员会。三名主席之一的是密西根大学校长科尔曼。2011年,科尔曼联合其他141位大学校长给当时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写了一封信。信中列出了若干建议推动基于大学的技术转移。作为回应,商务部下设的创新创业办公室组成了18人的研究团队,用两年时间访谈了这些校长里的131人,并于2013年发布了长达百页的报告,题为《创新创业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与创业》。报告亮点在于,把大学里的创新创业归纳为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创新创业、积极支持技术转化、促进校企合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这五大方面;每一方面都提供了已经在大学里“落地”的创新创业案例。总结了每所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项目和可推广经验。 美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性”,也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体现出美国高等教育里的一种“问责制”文化,和企业早已植入的“创业基因”。而这三者的结合,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大学里的内核。 哈佛大学在创业教育实践上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注重实际应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强调从实践出发。课程内容开设上,不仅包括创业必需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如财务、营销、商务谈判等,还包括领导力、有效领导等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紧密联系商业实践,重视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案例教学法”是其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斯坦福大学相关人士估计,在1988-1996年硅谷总收入中,至少有一半是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企业创造的。其师生都有浓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欲望。教师带头,融入社会,学校与硅谷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互动效应。学校有一“停下”校规,学生随时可以辍学一年,再复学。学校设立孵化资金,孕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国外培养创业能力实例,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创业教育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的创业教育会在特定学科学习中把能力发展进行情景化模拟,使学生获得创业能力的锻炼;而课外的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学校的创业实践,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技巧。他们在学校有团体性的商业辅导,要修满20个学分,学校实验室内有晚间交流研讨会制度,学校为创业学生提供1000英镑资金支持,为创业学生提供免费圆桌交流场所,开发有创业游戏,挑战“领导能力”,控制花费,维持利润等。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与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相结合,依托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常常设置产学合作中心,利用雪下的科研优势,为企业开展项目咨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注重创新成果转化,校内建企业。 综上,国外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特点如下: 课程开设方面,有完善丰富的课程体系。涵盖创业意识、融资、管理等内容。 师资力量强,注重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规章制度上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配套政策健全。 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注重与当地产业结合,发挥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 关注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国内现状: 2010开始受到重视,但是迄今在中国,许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是短板。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中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显现。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掌握水平(54%)比2013届(53%)、2012届(50%)略有提升。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为80%,高职高专为78%)。 大学毕业生三年内有更多的人加入创业。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创业的比例(5.5%)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4倍,其中本科毕业三年后创业比例上升了2.3倍,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上升了2.5倍。 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上升,其中本科该比例为44.8%,高职高专为48.9%。 注意点: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创业与受教育程度的悖论 2015年1月,全球创业观察组织发布其第16个年度报告——《全球创业观察2014年度全球报告》,调查报告人数约20万,有3936位各国创业研究专家参与其中,涉及经济体达到73%。在该报告发布不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其中的中国青年创业报告。 调查显示,我国青年创业活跃程度在全球创业观察的70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2位,属于活跃国家之列。其中,80后是青年创业者的主体,创业活动最为活跃。报告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创业群体学历水平总体偏低。在美国,55.5%的青年创业者以及创业者群体中的51.7%都拥有大学学历,但中国的数据显示,创业者群体大部分集中在中学以及高中学历,拥有本科学历的,仅占创业者群体总数的9.2%,青年创业者中也只有12.2%的人拥有本科学历。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呈现出类似特征:高职高专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毕业生,也就是越高学历者,创业积极性越低。 中美大学生创业差异 该报告同时反映出另一问题,即中国青年创业者存在的不足是他们在中高技术上并没有优势。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仅有不到2%的青年创业者是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作为青年创业者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其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服务、餐饮、零售等行业,创业项目所在行业和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对大学生专业技能要求较低,即他们的创业项目多集中在人们惯常所说的低端行业。结论:创新教育是创业的唯一出路 中国大学生创业月入万元的新闻频见于报端、网络,但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创业的案例却屈指可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路,但在底端创业中大多数专业知识并未得以运用,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极大的人才和资源浪费。《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多是为了创业理想、更好的收入或者好的创业项目而创业,但当低端创业项目与高涨的大学生创业热情碰撞在一起,而进行的低端创业行为,反映出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参照美国SCANS标准,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在这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包括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四种能力。根据麦可思数据显示,2014届自主创业大学生毕业时掌握的以上四种能力水平普遍略高于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这也反映出更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更易选择创业。 因此,高校务必加强对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中在新产品构思能力上的满足度是77%相对较低,可见中国大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说明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对发现问题、头脑风暴、功能设计、用户需求调查新产品构思方面的课程或培训。 追踪调查:据调查,大学生创业者自己总结的“创业失败原因”或者“现在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来看,主要创业失败原因如下:管理经验缺失;不懂营销、宣传;压力太大、难抗重压。 总结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面临三大失败风险:后续资金不足、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市场推广困难,而这些造成了创业项目内部管理无序,外部市场难以拓展,最终难成气候。 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时间管理、谈判技巧、学习方法、理解他人和协调安排能力。但是迄今在中国许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仍是短板。 五、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其中一项内容。中国创新创业的现状已昭示,低端创业占了绝大多数,创新能力的不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互联网+”的时代,只有专业基础,加上创新创业知识,以及不盲从的创业动机的结合,才能造就有技术含量的创业,而高校无疑是孕育这一切最好的温床。 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中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 2014年新登记注册创业大学生数量是47.8万,中国超八成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课。高职高专,在家乡创业的比例为80%。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2015年时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元年,2017年要取得突破,主要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到2020年,建立健全一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培养质量来看,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要增强;从数量来看,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要增加。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开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推进创业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并逐步成为连接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创业行动的重要桥梁。 给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普及创业政策和贷款流程,及时通报国家、学校针对创业的相关政策;对调查中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实现精准推送,定期举行政策讲解会。 举办丰富的创业活动,在学校利用一切条件,在实践中练手,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潜力点。多举办创业比赛、模拟创业活动,让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积累一些自主创业的体验,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 营造创业社团和良好的创业氛围,厚植创业文化。 成立一些相关社团,头脑风暴,寻找创业伙伴。 引入企业家讲座让准创业者知晓更多。发挥校友优势,为更多创业者铺路。校友会资源是高校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果运用的好,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渠道的信息、人脉、市场因此得以延伸。 如北京大学就于2010年成立了北京大学校友创业联合会。校友为创业初期的在校生提供扶持和帮助,通过高质量的校友活动创造沟通交流机会,形成良性的校友创业生态链。 大学生选择创业是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路,有挑战有历练。但是如果大学生在创业前更加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能力、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等,高校能给予更多切实有用的帮助和引导,那么大学生创业不再只是一次“任性”或“冲动”,而是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更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课程设计是核心,氛围是关键,平台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六、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启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成效的最好方式就是参加最有含金量的各类大赛。统计历年的创业人数,团队,创收金额。 参赛团队的总量大,活动启动半年里共吸引了全国1878所高校的5.7万支学生创业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万多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了全国上百万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而是从入围全国总决赛的300支优秀团队的创业项目来看,高校经过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了极大激发,创业能力明显提高。 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平均每天有1万家企业诞生,创业投资总量达到3500亿元。 从结果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担任大赛评委的众多国内风投大佬、企业老总怎么看? 特点:中西部和东部差距较大;小微化、生态化、去中心、低门槛、敏捷创新等诸多特点。 问题:同质化趋势明显,或贪大求全,难以找到投资价值点;模仿、抄袭或者移植,原创不够;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 关注:创意重要;坚定的信念和专业能力;项目的市场贡献度和市场价值;有无核心技术和技术成熟度;对改变某个行业业态的牵引和拉动作用;新技术在项目中的运用;持久的销售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七、问题与展望 综合考虑,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少走弯路,结合国家政策指导,剖析创新创业本质,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方位打造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创业失败的教训和创业人士的谏言,全盘设计课程,打造平台,团队,营造氛围,组建专班和指导教师队伍,引入案例式指导。 当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对于如何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如何借鉴国内外高校在此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如何引入第三方评估,使得这项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持续的生命力,如何提升创业比例,如何保障创业的存活率,如何提升创新创业的技术含量,如何衡量创新创业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对就业人口和生产总值的贡献度,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创新是民族之魂,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创新创业工作,是历史的机遇,也是时代的召唤。我校创新创业和就业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对严峻形势,我们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难奋进、开拓进取,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扶持、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把握机遇,在大学转型的浪潮中,争做弄潮儿,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逐步推进,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武汉东湖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武汉东湖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武汉东湖学院-【每月一课】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