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洋,1980年生于湖北武汉,2002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近日,我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到白露洋老师的工作室进行专访。
水色相生 兴趣为师
水彩,顾名思义,是水与色彩的完美融合。水彩画原属西洋绘画,与我国有近千年的历史的传统水墨画有着亲缘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自水彩画传入我国后,极易被国人接受和应用,人们对于水彩画这种类似画料的画种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天然的亲切感。经过数年发展,当代中国水彩画愈发兴盛。而我校水彩画系教师白露洋也正在水彩的道路上上下求索,逐步前行。问起当初如何结缘水彩,白露洋表示是由于受父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毅然决然选择来美院学习,似乎冥冥之中都有安排,当年考学填报雕塑系却被调剂到教育系水彩班,从此接触了水彩,并一发不可收拾。也正因为他的思维活跃与开放,并不趋于经典范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作品特色与风格。水彩正是一个极具强烈吸引力的画种,独有的透明清澈地特质,水彩流动的晕染美和水色生成的色彩肌理所催生的变幻莫测使他从对其泛泛了解变成了深深喜爱。
白露洋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色彩可以带给人视觉上的绚烂体验,而水本身具有流动性、透明性和空灵感,当水和色彩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中为色彩赋予了流动性,水色相生,这便是水与色彩的关系”。所谓兴趣为师,白露洋对水彩的热爱使他孜孜不倦地创作,沉浸于水彩的光影水色中。大学期间,白露洋用透明水彩练就了一身写实硬功夫,大二期间他的水彩作品就入选全国美展。自然而然,白露洋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在他的工作室里触目皆是,对水彩的喜爱不言而喻。
以朋相待 教学相长
对于白露洋来说,做艺术家要做个有趣的人,保持童趣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身为教师,他在教学也秉承趣味教学,在交流方式上,以朋传道,以友解惑。无论室内的水彩创作与室外考察写生,都以范画教学与言传身教,呈现创作过程的每个细节与感动,使学生在他的课堂当中感受到水彩创作最真实的艺术魅力。而与学生的交流中也能收获更多的灵感,保持求知欲,充满好奇心。“始终能跟学生在一起还是能保持一种比较年轻的心态,我觉得这作为我最大的收获一点都不为过。”白露洋与学生相处融洽且愉快,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以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湖美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新鲜的血液,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技艺为本 故事如镜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白露洋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基本功。基本功是艺术创作前基本能力的大储备,是对于表现对象的深入研究和精确描绘的能力。他谈到,在创作中除了需要由自身经历催生出的有感而发,还需要由思考得出的一种判断和表现,把这两者融入到画面里需要技术的支持与配合,而在表达的时候不能因为技术上或基本功的不足而望而却步。除此以外,白露洋认为,不论是当代艺术、观念艺术还是现在的影像媒体中,人们在其中的思考其实也是一种基础。清代书画家松年云:根脚不固,虽雕梁写栋,亦是虚架强撑,终防倾倒。白露洋在基本功上与古人的认识不谋而合,这是一种从古至今在艺术创作都不容质疑的清醒与理智的论断。
每个人对于周遭环境和生存状态都有着精神影射,绘画灵感来源于客观环境下的主观情怀,创作是用有限的尺幅凝结人物内心精神感受,是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浓缩与提纯。白露洋认为,任何一种景物或人物都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只是在于是否找到合适的视角和观察方法。对于观察方式,要因人而异,每个不同年龄层的方法和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感兴趣的地方也就不一样。每个年龄层都有对过去不同的回忆和对未来不同的憧憬,这些不同的精神影射就催生了不同的创作,跟不同的观者也会在精神层面产生不同的共鸣。白露洋补充道:“创作这种东西在精神层面上是很难一概而论,但一定要感受为先,把对生活的热爱的东西表现出来,内涵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和岁月的积累。但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上,能够通过前辈传授的经验去学习。” 因此,画家更应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只有挖掘了生活的深度,把对生活的真情实感融汇到作品中,才能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水彩佳作。因此当白露洋全面汲取中西方艺术中精髓,具备了深厚的艺术功底之后,他开始向生活“取经”,他说,“绘画过程应该是写生与创作交叉进行的,通过写生去感受自然、体悟生活,领略那种直面而来的真实感与现场感,回到画室后,控制情绪,平心静气,将写生中获得的鲜活材料进行消化、吸收,能动能静、能收能放,唯此才能达到自如的创作境界。”
随着年龄的慢慢沉淀,人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被销蚀,最后要反映一些社会问题。他谈到,事物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荒谬的一面,那为何它又存在?问题不一定要解决,但需要被提出,所有的欣赏者都会有自己的解答,艺术很宽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他用朱德群和赵无极为例,他们早期都是画写实的,但最后的创作画的都是抽象。具象的东西通俗易懂,观念上也容易被大家接受,但艺术的发展其实是把这个面削窄了,它的规律就像看一个文学作品,作者写的一个人的故事可能会触发多个有类似经历的人,故事如镜,后者从中看见了自己,看到的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会让人动容。统而言之,作品问世后不应该是作者本人解释给观众看,而是观众看了之后带有自己的解读。
105*105cm 中国制造 纸本水彩
70*100cm 游戏场4 纸本水彩
吾生有涯 知也无涯
白露洋说,在创作上,过早的成熟意味着终结。创作上一旦成熟就会定型,缺失了生命力,意味着淘汰。《庄子养生主》云:“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白露洋好学不倦:“我们现在愿意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保持童心,保持探知欲,有很多感兴趣的东西想要学习。”白露洋对于保持探险精神和求知欲二者尤为重视,他认为求知欲会使艺术家的作品不断更新,这是艺术的规律。他用艺术史作例,艺术史里,一个新的艺术流派会掩盖旧的艺术流派。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渺小的,但在我们的一生中要不断的更新发展。
艺术的方心未艾离不开实验性的尝试。对于实验性艺术,白露洋认为只要保持求知欲就会去做实验性的东西。他本身也在实验性的当代艺术中上下求索,但是他强调实验性艺术是建立在思维基础和感受上的突破,不推崇盲目的、具有功利性的、追逐噱头的点子主义。
求知欲让白露洋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汲取新鲜的艺术养分,他作品的风格面貌也在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对于自己的创作,他认为得意之作永远是下一张。除了在内容上的探索,他在材料运用上也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在运用水彩的同时会运用不同的材料辅助创作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创作中他尝试的新材料的涉猎面较广 ,他认为不同的材料会显示出不同的优势,而他需要把它发挥到极致然后运用到画面上。“恰如其分的艺术的表现依赖于精湛的表现技巧,尤其对于水彩画艺术,极具偶然性的材料特性,使得对技法的熟稔显得至关重要,神来之笔实为偶然中的必然。”他告诉记者,水彩画因受水、时间、纸张等客观条件的极大限制,需要对工具有极强的驾驭能力,具有极强的计划性、冒险性、速度性,要画好一张水彩画,技艺虽说不是艺术的全部,但是实现艺术的必要手段。在各种材料的综合利用下,白露洋的水彩画展现出水色交融的韵律美以及情与境相结合的意境美,完美地将中西方的艺术风格进行糅合,达到画面隽永的绘画艺术境界。
乘物游心 以艺化人
白露洋向我们分享了条码系列的创作过程和想法。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逐渐深入的,在材料上,他当时准备用丝网和水彩结合,利用版画边缘硬朗简洁、强劲有力的感觉,与水彩的灵逸清新相嫁接,让他们产生一种冲突感,获得另一种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在题材上,他选取了一些场景和动物,找了一些因为建设开发而被拆毁的老建筑,他对这种带有历史符号的建筑有一种念旧情怀,再将这种感情融入创作,在过程中也不断发酵出别样的趣味。条码系列,利用有限的空间把艺术张力放大到极致,纸笔在他手中仿佛有神力,复杂的构图在他手里也能被挖掘出一丝生趣,厚重又不繁琐,灵活且安逸,艺术的妙处何在,看过白露洋的画便可知。
白露洋接着又特别谈到了95年的武汉展览馆,是一座苏联建筑,简洁庄严,巍然屹立,冬暖夏凉,有很多展览在那里展出,陪他度过了段青葱岁月。但因为经济的需要,后被炸毁。白露洋对此感到灰心,就用条形码的方式来表达对旧建筑的怀念,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失望。条形码用在货物上是作为一种价格标示,是一种经济象征,而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毁掉了一些优秀的历史建筑,因此用了如红色等刺激的颜色,象征一种警告。而在数字方面根据历史日期作了编造,将数字打散藏在其中。在动物方面选择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在数字上选择一些剩余的数量,被猎杀的头数等等进行组合。可以说,白露洋的创作是他某个时期对周遭环境的精神影射,是源于对历史、人文的主观情怀、对社会现象的高度敏感和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责任感。
艺术的最高境界源于“修养”,而修养的获得需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才能达到和谐、无我的超越心灵的审美状态,才可将阅历与人生积淀升华为性情的底蕴和品位。白露洋在水与色的水乳交融中追寻,在上下求索中探寻艺术的真谛。品读白露洋水彩画作品,感受他的内心情感与心路历程,他以人生的感悟厚积水彩艺术造诣的深度,个性的水彩作品承载着对人文、历史和社会的认知,如庄子“乘物以游心”的精神境界——悠然忘我、神游物外、自由升华、精神物化。
70*100cm 游戏场12 纸本水彩
70×100cm 游戏场11纸本水彩
55×75cm 游戏场13纸本水彩
55×75cm 游戏场 纸本水彩
68×100cm 对话 纸本水彩
70×95cm 演员 纸本水彩
条形码1
条形码2
文:孙曹媛 陈敏华
录音整理:夏雪 陈敏华
摄影:陈敏华
责任编辑: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