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美 艺青年】邵威峰 | 把生活的诗,行刀入画

湖北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湖美 艺青年】邵威峰 | 把生活的诗,行刀入画

第3话

人活着,便要一意孤行。你对生活有多热爱,生活反馈你的就有多热烈。

随着“艺·翼”青年展的开幕,第三话我们采访了参展的版画系2015级研究生邵威峰。

湖北美术学院

《早春》木刻 49.7×49.5cm 2017年

Q:《早春》我们放在第一张,虽早于这阳春三月的景,但据我所知,这幅画并不是写生之作,那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它的灵感来源吗?

A:历来艺术家为文学作品创作的画作都有很多,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小说对于我来说总能够为自己提供很多的灵感。我企图用自己的理解方式为读过的小说作画,一是再次阅读理解它,同时也向喜欢的作家致敬。这是为作家阎连科小说所作。

湖北美术学院

《拾遗·欲之一》 绝版套色木刻 105×75cm 2017年

湖北美术学院

《拾遗·欲之三》 套色木刻 2017年

湖北美术学院

《拾遗·欲之八》木刻 91×77.8cm 2017年

湖北美术学院

《拾遗·欲之四五》(两幅续)90×180cm 木刻 2017年

Q:“拾遗·欲系列”是很有生活场景的一种表达,这个系列的主体是自行车,是对自行车有什么情结吗?还是自行车只是拾遗途中的某一个场景,比如,你生活中有可能会是那种比较关心周遭事物变化的人,而自行车系列只是你生活中的某一刻顿悟?

A:我目前创作大都是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关系的表达。自己日常会陷入不尽的思考,虽然又无果,而画画会帮助打开一个个心结。我对日常生活里的事情会本能的关注,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因为他们或许会成为我创作的一部分。这一阶段创作的拾遗欲系列作品,是我对“共享单车”主题的创作,80年代,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美誉,自行车融入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慢慢又被其他代步工具代替,而如今经历了许多年后,它作为缓解交通矛盾的一个巨大纽带重新登场。却又是以不同的身份,方式来登场,从个体物品到大众共享,背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个时代过去了,但是留下的痕迹在哪里?我用版画的方式去记录这一点滴痕迹。“单车”只是一个载体,它无时无刻不与人发生着关联,进而人与人发生着关联。从“紧俏物”到过剩,暗合人的一种欲望,是当代人处理事与物的态度的某种心理映射。

Q:““拾遗·欲”系列里的自行车从单只到成堆的表达,是否有什么隐含意义,拾遗里的“欲”是否与这个变量有关?

A:从一开始我是把它们当做静物躯体来看的。开始时对其的外观造型格外感兴趣,因为它们的形态向我展示了一种被遗弃的复杂交织的情绪。这个系列做的都是一种很直观的画面形象。由多到少是想更多的表达,因为刚好与当下的共享单车契合,所以就作为课题继续做了。

湖北美术学院

《又见系列之和春》 铜版 33×25cm 2017年

湖北美术学院

《又见系列之伤逝》 铜版 32.8×25.2cm 2016年

湖北美术学院

《又见系列之日常一》铜版 32.7×23.5cm

湖北美术学院

《又见系列之室内一》 铜版 76.5×51cm 2016年

湖北美术学院

《又见系列之室内二》 铜版 33×25cm 2016年

Q:“又见系列换了个版种之后,画面色调有明显的改变,物体也变得温柔沉静了,但依旧是身边物事的抓取,这种风格的转变有什么契机吗?

A:通过铜版这种媒介来传达只是手段。我希望我的绘画能给人一种沉静的视角,实际上也是代表我对时间,生活的一种态度。这幅版画是我在工作室的一种遐想状态下的产物,用黑白构成以及空间的错乱来营造一种空间、时间的错综重叠感,该是代表自己当下的一种心境。

湖北美术学院

《童年回忆系列之二》 套色木刻 27×27cm 2017年

Q:“童年回忆系列”能让人感受到明确的轻快感,这和童年的经历有什么关系吗?

A:故乡的生活环境牢牢的在我脑海里荡漾,那是难以忘记的童年生活,有很多趣事。个人生活的变化逃离不掉整个社会的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生生的烙在我的身上。“小时候,春天到了到池塘捉蝌蚪,夏天到了光着膀子在金黄黄的麦地旁的河边戏水,秋天在柿子园的树下仰望天空看阳光照着树叶,冬天在白茫茫的雪地丛林间滚雪球、打雪仗”。这些生活场景里的景物、场地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一样变成了教科书里诗意的追求。泥土和麦香将变得像黄金一样昂贵。生活的农村生活区域,发展节奏让我与“时代”有些脱轨,但实际上紧紧相连,整个时代对它的影响最大。这些令很多人无法感同身受,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发生着。我经历着这发生的一切,同时也让自己以创作方式去参与进去。

湖北美术学院

《公寓下的风景》50×32.5cm 2017年

湖北美术学院

《林间庭院》 套色木刻 25×28.5cm 2017年

Q:《公寓下的风景》画面看着是比较轻松的,创作这样的作品的时候应该是和当时观景的心情一样吧?就像童年系列,定是有某些珍贵的情感在里面?

A:对,是宿舍楼下的风景,湖景房嘛。那一片刚好是湖的一角。很多个时候我会靠在那看,冬去秋来,潮来潮去的。画稿子的时候是凭记忆画的,所以画出来的感觉就好像跟熟人聊天一样的感觉吧。童年系列作品也是这种感觉。忘不掉是因为它是成长的一部分,现在想想那时自己那么小,啥都不懂天天出去耍多开心。

Q:《林间庭院》是你几个系列作品里颜色比较丰富的一幅,也算是对生活中某个场景的驻足,而后作出的尝试吗?

A:《林间庭院》是一系列写生画里的其中一幅,画面更加强调光感,桂影斑驳的时间感;更加注重某个时间段给自己留下来的感觉,这时画面里的景物不再是具体的重要的,而是转换成了一种颜色和痕迹。

湖北美术学院

《观塔》木刻 50×50cm 2018年

Q:《观塔》就是很抽象了,其他系列都是一个场景的创作,唯独这张是一个独立的对象,是有什么表达吗?

A:见过各种各样的塔,我试图表现它本来的样子。

Q:它原本的样子?

A:这是一个尝试吧,我觉得挺具象的。抽象可能是因为观看距离原因吧。总是觉得自己的画太规整了,想让画不那么像画。

湖北美术学院

装置《借象称相》

湖北美术学院

(镜像对称的诗经)

湖北美术学院

装置《借象称相》

Q:古人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这个装置的作品是从诗经中寻得的灵感,亦诗亦画,那是怎么想到要以这样一种方式从版画过渡到装置去呈现的呢?

A:做这个东西刚开始就只是对诗经有兴趣。那种感觉是阅读现代文字达不到的。我要做一个什么东西,其实当时不太清楚,只是有种想抄写并印制出来的感觉。我先用毛笔选择性的把诗经抄一边,然后上稿。在刻的时候刻意的削弱毛笔那种笔锋,把文字笔画都变得方些,觉得那样印制出来更好看。等印制出来,我一个人就待在那看。那一段时间挺迷这个,吃完饭就刻板子。另外做下一步时总是不住的给自己更多的理由来继续做这个。当时做了一张,后面又做了一张镜像过的。整个是对称的(下图)。当两张画贴在墙上看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把文字刻掉会怎么样,就像它们的影子。接下来我又思考这种正面的和镜像过的的刻掉的字的重量是一样的吗?其实这种比较毫无意义,甚至有点荒诞但这些已经不重要。我完成了自己的一种思考,体验。对于观者也是。现在想想当时挺固执的,可画画不就是一意孤行吗?

Q:回头看看你的作品和你的一些想法,大多都是从文学里取经,你觉得你是一个诗性的人吗?

A:算是吧,觉得是有这种情结,特感性。其实除了现实题材的画其他做的很多版画都是由文学,音乐而来,我只是把它转化为版画语言。有时一张画可能是从一个词语一段文字或者一段音乐开始的。后面的创作我还是在努力做的更加理性些。

Q:感性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画画来讲,对周遭事物敏锐的感知是非常棒的一项技能,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份诗性创作下去。

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简历:

邵威峰

邵威峰 ,1990年生于河南扶沟,现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在读,师从张广慧先生。

展览及获奖:

2017年获国家奖学金

2017 英国木版教育信托第三届“木版奖”提名奖

2017 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作品展 展览并被收藏 内蒙古 通辽市版画艺术中心

2017 第五届全国青年藏书票暨小版画艺术展优秀奖 太原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7 “学院的精神·品质——八大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展” 三等奖 义乌

2016入选第四届广州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 广州 莞城美术馆

2015 第二届“学院精神”全国独立设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 展览并被私人收藏 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

2017“双城记”郑州·洛阳美术作品邀请展 洛阳 郑州洛阳美术馆 郑州美术馆

2017英国河岸中英版画交流展

2016入选湖北省第七届版画展 武汉湖北省美术院

2016装置《借象称相》获“天地之中”郑州首届当代艺术展优秀奖 郑州 石佛艺术公社

2016 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2015 第三届“三回”艺术作品展 武汉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 河南省第八届版画展 三等奖 郑州 郑州美术馆

2014河南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郑州 河南省美术馆

2013河南省第七届版画展 郑州 华夏美术馆

图片来源:邵威峰

责任编辑:王安梓 廖姝雅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湖北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湖北美术学院-【湖美 艺青年】邵威峰 | 把生活的诗,行刀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