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话
一杪藏曲折,睹景方思物。读何捷的画,仿佛是一场动观景,却又把人吸引进去静下来。
本次为大家介绍的是16级版画系在校研究生何捷的系列作品。
《日西无事》纸本35*50cm
“以一幅面相极为恬淡的作品展开我们的对话”
《树杪有嫣红1》纸本35*50cm
《树杪有嫣红2》纸本35*50cm
Q:我看到《树杪有嫣红1-2》这两幅作品画面的线条很自由,色调也比较丰富,笔触的处理更使得整个画面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此处情绪的延展上有什么具体的表达吗?
A:在这两幅画中,我使用了大量的线条及色彩为造型元素,来表现我“看到”的自然对象,没有刻意画的很具体,只是不停的在画面上画我“看到”的东西。不像湿壁画那样需要预先做好完整的素描稿,然后在墙面一块一块的填充颜色。我是“看”到哪里就画哪里或画哪里就“看”哪里,比较随性,这样我比较愉悦。
Q:是的,仿佛看见一杪一动,藏在你的画面中。
《UNMBER 1#》 纸本16*24cm
《UNMBER 2#》 纸本16*24cm
《UNMBER 3#》 纸本10*16cm
《UNMBER 4#》 纸本10*16cm
《UNMBER 5#》 纸本10*16cm
《UNMBER 6#》 纸本10*16cm
《UNMBER 7#》 纸本10*16cm
Q:在《NUMBER 1-7#》一系列创作的作品中,画面的主要元素依旧是线条为主,由背景些微变化的色彩与前景大面积黑色线条构成,但黑色线条与零星色彩仿佛又互为背景与前景出现,似乎又是相互隐匿的关系。能否谈谈这其中(色彩与线条)的关系?
A:《UNMBER1-7#》是画了之前《树杪有嫣红》这类作品之后,画面有很多想去掉的内容,便想着用黑线去覆盖,最后只剩黑线及零星色彩的点。当去掉具象的事物时,画面的线条、颜色在我看来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具有潜在的意义。好比蓝色并非天生就是表示海洋或天空,只有以某种方式将一种造型元素和其他一起使用时,它才能获得具象意义。如果以另一种方式使用,如蒙德里安的画,它可以什么都表示。
Q:同感,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对客观对象的捕捉,并不是全然指向对象本身,而应该更多的关注我们对事物的感受。透过相似性,寻求相互连接与转换。
A:是的,哲学家德勒玆说过:“事物因其不相似而相似。”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节奏、感受使两个并不相似的事物相互呼应。而构成绘画中节奏的东西,正是手中的色彩和线条。
《写生》纸本15*20cm*4
《写生》 纸本15*20cm*4
Q:自然在你的作品中是一个重要元素,不管是画笔描绘下的自然风景,还是自然流露在你的作品中的某种情绪。在你看来这些写生的作品,它们所承载的更多是一种感性情绪的表达,还是成全画面的实在性而存在?
A:自然景观一直是我关注的主题,画面所呈现的状态与我“观看”方式有关,它不同于日常生活式的观看,会回到线条、色彩、肌理等范畴,没有预先构思目标,会趋向一种一致性形式,每一种造型与具象元素就在这单一活动中产生。
《无题1》 版画15*22cm
《无题1》 版画15*22cm
Q:《无题1.2.》以漫游的方式在宣纸上呈现出抽象线条,能否谈谈你在这一抽象创作中所表达的方向?
A:对我来说不管是自己的绘画创作,还是观看别的画家绘画,都是一个很活泼、充满活力的事。通过自己的创作我逐渐意识到绘画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超越时空,跨越文化,当然正是这不同时代和文化才造就了出色的画家们。在实践过程中或表现某一视觉对象时,造型元素与具象元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所考虑的。造型元素中的线条、色彩、色调、肌理、构图等,其本身没有具象意义,但具象事物都是建构在它之上的。
《风景1》 版画35*50cm
《风景2》 版画35*51cm
《风景3》 版画35*52cm
《风景4》 版画35*53cm
Q:《风景1-4#》虽转变了绘画媒介,但依旧保持着轻松的色调与画面构成,能谈谈从写生到版画转换之间或转换之后的差异吗?
A:《无题》、《风景》是我的一些版画作品,由直接性绘画到间接性绘画,有很多转换性的过程,版画有其自身语言,跟材料相关,有很强的技术性及需要严谨的制作流程,不能像我直接绘画那样,想画那里画那里,没有那么自由。现在转换方式还不是很顺手,中间遇到很多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也是现阶段主要的问题。
Q:版画有其独有的语言特色,或许在其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预期之外,但这种未知同样有可能会给予画面不一样的生命。我的导师也曾说过,材料服从艺术观,也希望你带着自己对自然对艺术的观看方式,坚持实践下去。
何捷
何捷 男,湖北石首,现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在读研究生,师从张炼教授。
图片来源:何捷
责任编辑:王安梓 、 梁丽丽
廖姝雅 、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