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许奋:跨界与共进——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路径思考

湖北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许奋:跨界与共进——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路径思考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嘉宾合影」

11月2日,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隆重开幕。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本次大会既是一场高等美术教育国际顶级学术盛会,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的重要学术活动。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4所美术院校,艺术机构院校长、负责人及知名专家学者等近300位嘉宾出席开幕仪式。

本次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旨在围绕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全球交流与合作、美术教育的今天与未来等话题,通过校长论坛、设计论坛、建筑论坛、艺术史论坛、艺术管理论坛、美术馆论坛等六个分论坛活动,就相关主题聚焦新时代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推动艺术教育作为改变世界的独特力量,构建未来艺术设计的全新模式,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正视数字时代美术馆的机遇与挑战,探讨艺术机构的教育本质,书写全球艺术史的崭新篇章。

在当日下午进行的“艺术教育:作为改变世界的力量”校长论坛上,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奋发表了题为“跨界与共进——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路径思考”的主题演讲。

跨界与共进——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路径思考

当今,我们无疑身处一个最精彩的时代。全球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兴科技正在并持续重塑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的“绿色发展”带来经济机遇,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一带一路”进入深耕阶段,“朋友圈”不断扩大,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能量。

在这种新语境中,视觉艺术的形态边界、创作形式、接受途径也在发生着变化。科技的介入、材料和手法的不断创新促使视觉艺术的边界不断广延,创作形式从传统的绘画或设计,延伸到声音、色彩、文字、图形、影像及特效综合的交互艺术等,甚至是网络行为;艺术的体验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感受,而是扩展到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交会兴发。作为“永远在线上”的新人类,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平台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全面渗透,对于艺术的接受途径也不再囿于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等特定空间,而转向网络时代的象征——电脑和手机。与此同时,快餐式的大众文化与娱乐工业也对艺术和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倾向于视觉化,“视觉文化”有凌驾“文字文化”之势。

视觉艺术的探索领域从跨界到无界,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亦呈现出无界态势。这种视觉艺术新形态投射到教育领域。而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又造成知识扁平化和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国际化,这些,正引起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变革。我们应该规避“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的窠臼,重新思考高等视觉艺术教育新路径。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立体多元、融合共进的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体系是我们对于社会变革和文化演进做出的必要回应。

一、学科共融,建构新的视觉艺术教育平台

当今,艺术已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语境,艺术的多元跨界促使教育边界不断扩展和延伸,突破了学科、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跨界共融成为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

搭建并拓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实现艺术学与其他学科门类的互融互助式人才培养架构。湖北美术学院创办于1920年,长期的办学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我校注重艺术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现有学科间的兼容互动、协同发展,通过学科专业间交流研讨、开设跨专业选修课、师资共享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共助发展。同时,学校与理工大学共同打造的艺术学与工学交叉专业人才培养国家级项目,在人才培养的机制及理念、教学研究项目及成果、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服务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还与武汉南湖地区九所大学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其他院校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等学科方面的优秀师资、优质课程、教学场所等教学资源,为我校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项目6年来,我校有607名学生通过该学习平台,获得跨学科门类学士学位,促进了艺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未来视觉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构建新的人才成长模式,建立校内跨学科的以探索为导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本科培养期间实行“视觉艺术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跨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教育平台”的培养方案。构建低年级实施视觉艺术基础通识教育与跨学科专业学习,高年级实施学科大类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

二、以生为本,构建学生自我成长的平台

艺术探索的多元性,使得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和尝试。信息与数字化时代,艺术教育的形式从师徒相授的个别教育到班级授课的学院教育再到依托互联网的个性教育,人们以最适合自己的步调和方式进行艺术再创作,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此,在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任务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某种技法或创造性,而要强调独立和自我教育的引领作用,尊重学生的自由研究、自由创造,大胆探索,引导其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我校于2011年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引导学生自我成才的初探。该计划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和艺术潜能的唤醒,通过“无单独组班,集中研修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探索视觉艺术人才的灵活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培养,提供课程模块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组合并构建具体课程体系和学习计划,致力于学生自我发现、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成长、自主成才。

“艺术的使命在于使意识能和现实相协调”。视觉艺术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在艺术实践中学会使用视觉的手法和思维方式来面对世界。在这个充满图像的时代,学习用图像思维来思考、观察、分析、判断并且表达自己的真切与关切。作为学院则应给予他们提供这种实践的现场,从而对他们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包括责任意识的培养。我校自2006年探索“1+3”视觉艺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涵盖全校所有专业方向的视觉艺术基础部,让所有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进行造型艺术的基础实践的训练。为未来视觉艺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塑性。

三、回归初心,构建培养艺术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平台

追溯艺术的起源,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发展过程,这决定了艺术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新时代,为艺术与工艺、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的全面融合提供了土壤与路径,视觉艺术从圣坛,回归初心,融入生活。高校有责任将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关注时代,关注生活,服务社会。

我校为搭建服务社会实体平台,建立了以校区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昙华林艺术区,并依托昙华林艺术区,相继获得多个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和设计项目。因服务地方发展贡献突出,学生和学校被授予多项荣誉。目前,昙华林艺术区已入驻20余家艺术、设计机构和100余位海内外优秀艺术家工作室,接收实习学生2000余人。学校以昙花林艺术区为依托,使学生在区域经济文化实体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实现艺术融入生活的初心。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视觉艺术文化受到了各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冲击。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责任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思维习惯和艺术素养外,还要加强学生综合思想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教授学生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社会学及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知识建构,提高其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从而有效抵制各类思潮的冲击,创作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大爱的艺术情怀。

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深入,在现代性学术体制下注重中国特色古典传统的内在精神力量的影响,是国内高等艺术教育避免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必须依托的“这方水土”。湖北美术学院地处荆楚,楚文化包罗宏富,从科学到巫术,从美学到艺术,从哲学到文学,浪漫、神秘、深邃,彰显着无与伦比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依托湖北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脉、地域优势、人文资源以及丰富的考古资料,我校建立了中部地区从事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梯队和教师团队,同时,注重楚美术形态研究成果运用在公共艺术与当代城市视觉文化服务方面,以期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关注当下,今天的大会勾勒了虽充满差异,却日益融合、互动的高等美术教育现实图景。面向未来,在知识的更新迭代中,我们的视觉艺术教育必须向前眺望,“出于崖涘,观于大海”,直到“悟天地之大美,达万物之明理”!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许奋

>>以下为大会现场<<

湖北美术学院

「论坛现场」

湖北美术学院

「许奋院长发表主题演讲」

湖北美术学院

「会议现场」

湖北美术学院

「会议现场」

湖北美术学院

「会议现场」

信息来源:校党委宣传部

编辑:王安梓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湖北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湖北美术学院-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许奋:跨界与共进——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