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啦!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灶王节
小年,除了大扫除、贴窗花、贴春联等习俗,
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
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
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盛大春节的序幕开端。在小年,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小年由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习俗
祭灶王|二十三,送灶君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掸尘,掸“陈”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剪窗花|一刀一剪生春风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春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洗浴|干干净净过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舌尖上的小年
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吃灶糖|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小年,回家过年
对于每个远离他乡的游子来说
小年的到来是一个温柔的提醒
它告诉你
该回家过年了
无论山高水阔、层峦叠嶂
亦或是千山万水、海角天涯
无论是飞机、火车还是摩托车
穿越人山人海
穿过漫长的疲惫
都只是为了——
回家过年
“年”是什么?
是家人团圆
是辞旧迎新
是平安祈福
是幸福美满
腊月二十三,小年,吉祥。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罗梓谦
微信号:汉口学院(hkxybxs)
招生电话:027-59410087 59410089 59410037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