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爸妈一样,一心希望你们好。”在采访中,黄莉芹反复提到,当一名好老师,必须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在过去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用行动在践行着这句口头禅。
1982年至今,黄莉芹教授全校羽毛球公共必修、选修课程36年,当过3届班主任,曾任体育系理论教研室主任、羽毛球教学俱乐部项目负责人、校羽毛球协会主席、省高校羽毛球协会理事、省高校羽毛球协会技术顾问。
年少结缘羽毛球,
运动健儿才不是“头脑简单”
好老师黄莉芹,在上学时期,也是一位“好学生”。个高腿长,做操排队时,她总是站在最后一排。老师说,黄莉芹这丫头,是个学体育的好苗子。于是,听话的黄莉芹进入了校羽毛球队,从此与羽毛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校队打到体工队,十三岁出头的黄莉芹,成为球队里的主力军。如果不是妈妈的强烈要求,她可能会奔着专业运动员的路子,一路打下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妈妈,平日里对黄莉芹的课业,管得很严,她希望孩子可以接受大学教育。恰逢1977年恢复高考,黄莉芹便从体工队回到了高中学习,并顺利考取武汉体育学院。
彼时,羽毛球运动在国内尚未普及,专业的羽毛球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羽毛球专业的招生,一度停滞,在黄莉芹上学时,武汉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业只招收包括黄莉芹在内的2名学生,并且前20年、后20年该专业都未曾招生。黄莉芹算是“捡漏”的幸运儿。
上学时,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按摩、运动损伤……运动医学类专业的课程,黄莉芹一一啃了下来;体操、单杠双杠、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以外的体育运动项目,也都得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
“我个子高,很难在高低杠上旋转,完全翻不过去,可没办法,都得克服。”上学时,即便是周末,黄莉芹也得天没亮就出门去跑步训练,一天都没有休息过。
黄莉芹回忆起大学时期,拿着镊子翻肌肉群一一识别、捧着专业书研究人的关节、努力翻过高低杠的时光,有些怀念,也有些骄傲。“在大多数人眼中,运动员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物,这就是一个大误区了!”
在黄莉芹看来,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运动健儿们分配在体育训练上的时间多了些,分给文化课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些,但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都必须靠智慧、靠聪明,绝不是外界所认知的“头脑简单”。顶尖的运动员如姚明、郎平、林丹、李娜等人,不是因为四肢发达才能够拥有非凡成就的,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体力和智力的相辅相成。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也是如此。他们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只会体育啥也不懂”的人,同样是经历过枯燥乏味但丰富有料的专业学习,克服过身体与心理的障碍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人才。1982年,黄莉芹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经济学院前身)任教,成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
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后,黄莉芹对体育的热爱有增无减。体育是有民族感,能让人振奋的,在各种国际体育赛事上,每当五星红旗飘起来时,“有多少人流泪、想哭,那是发自内心的自豪与喜悦”。黄莉芹充满感慨。很多运动受伤后仍要坚持赛完全程,为的不是金牌,而是一种不放弃、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正是这样的体育精神推动着黄莉芹,对体育从偶然的接触到最终的热爱,情感逐渐浓郁,并甘愿为之奋斗一生。
体育教学,
不止是技艺,更是文化
在校期间,黄莉芹主持参与湖北省教育教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项、省教育厅思政处课题2项、校级教研究课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参篇教材1部。她主讲的羽毛球教学俱乐部改革示范课获得省内外高校同行的一致好评,多家电视台播放作为专题片进行推广,湖北电视台还为她录制奥运知识入门《怎样打羽毛球球》专题节目。
从运动场地到办公桌前,她始终是那个用热情、热爱投身事业的人。上课时,黄莉芹坚持上到最后一节课、上好最后一分钟。常常有老师问她:“我们都让学生自己练了,你怎么还在教?”黄莉芹笑笑:“我看不下去呀,每个动作都得纠正,一遍不会就两遍,两遍不会就三遍,一定得教会了才成。”
她认真负责,态度还很温和,时间久了,很多学生私下里来找她学习。现在,她依然每周抽出时间免费辅导学生,保持在一周三四次的频率,有些学得好的学生,都能开设羽毛球辅导班赚钱了。
黄莉芹欢迎想跟着她上课的学生,一律免费,唯一的要求是能坚持到底。休闲体育Q1541韩壮壮就是黄莉芹众多慕名而来的学生之一。他喜欢羽毛球运动,但是没有系统学习过,于是毛遂自荐“当徒弟”,每周四去蹭羽毛球课,学习羽毛球专业技术。经过2年多的学习,现在他已经可以独立带班教学了。
“黄老师很平易近人, 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待教学严谨认真,教学中对动作的讲解容易理解和对动作示范也是很标准的,我之前一直在向黄老师学习基本功,她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没有经验,开始不会带课,黄莉芹还为他介绍资深教练,推荐韩壮壮跟着教练学习带课。
黄莉芹在体育教学中的毫无保留与甘于奉献,也取决于她对待体育的态度。“体育教师应该既是人们健身方式和形体的设计师,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此,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以往的‘运动技能传习’为‘体育文化传承’,变‘运动项目教学’为‘运动项目教育’。”
在体育运动中,往往蕴含着无言的文化,也许与专业知识的文化不一样,但本质上也是“体育文化”。
了解并研究一门体育技能,使之通过实践的漫长过程,形成可以推广的某种体育文化,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体育文化。但还有一些司空见惯却未曾联想到的品德培育,更是体育文化所在。
“好比如说走路,每个人都会走路,但不是每个人都懂走路的科学。有人想走瘦一点,就会关系到消耗多少热量、走多远、出多少汗、消耗多少脂肪。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再通过科学实验去判断的。”
黄莉芹称,体育课程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人要生存就得运动,而体育老师要教会大家的就是科学、有效地去运动。最终,通过科研团队,确定某项体育科学项目的推广价值,让学生从20岁开始的后半生,可以通过体育老师传授的知识,享有体育带来的乐趣和美好。这是一种体育文化所在。
“品德教育在体育里面很能表现,在场上一个人的品德会暴露无遗。品德高尚的人,任何时候都会高尚,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来。”黄莉芹以“捡球”为例,有人会帮对手捡球、有人会捡起球后递给对手,而有人会把球打出界限却不管不顾、也有人选择把球扔给对手。在羽毛球的发球中,同样如此。当对手还未准备好时,突袭发球,也许可以得到分数,也不会被判罚,但却是不礼貌、不道德的行为。
品德教育藏在体育运动的细枝末节之中,更需要体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黄莉芹的课堂上,如果出现学生丢球、提前发球等现象,一向脾气温和的黄莉芹就会像变了一个人,开始严厉地批评学生。“这也是一种体育文化的传承。”
年轻班导“黄妈妈”,
羽毛球教学成挚爱选择
体育是她的专业,更成了她与学生相处的桥梁。1995年,体育老师黄莉芹主动请缨去当班主任,“我们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班级氛围非常活跃,晚点名可以采用各种文体形式,还能办文艺晚会、演讲活动,其乐融融啊。”
谈起过去那些年当班主任的经历,黄莉芹有说不完的话。在她看来,作为教师要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班主任则是好方式之一。
每天早上,为了陪学生出早操,住在体育学院附近的她,经常天还没亮就要出发去学校。那会儿小区开门时间是上午7点,黄莉芹不好每次都麻烦别人开大门,只好“利用体育特长”翻过大门的铁栅栏,再赶去学校。即便如此,她也没有一天缺席过学生的早操。
2003年,金融学院第一次设立了实验班,原计划招生30人,后扩招至70多人,分为2个班,都归黄莉芹管。实验班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每学期的最后三名要回到普通班级,教师与学生压力都不小。当时有一个学生由于压力过大,半夜跑到长江大桥上,想起来黄莉芹都觉得后怕。“半夜3点多我跑去找他,生怕出问题。”
开始带班时,黄莉芹才30岁出头,一群大学生追着喊她“黄妈妈”。有学生生病了,家长还来不及到,黄莉芹第一时间赶到学生身边;有学生住院了,她就在家煲汤送去,鸡汤、排骨汤,换着来不重样;有学生交不出学费,或者生活费提前用完时,几十块几百块的,黄莉芹没少垫付,从未想过让学生偿还。
她时常念叨的是:“都是像自家孩子,哪里舍得他们吃不好穿不好的。”学生视她为在校的依靠,亲密关系即便毕业后,也不曾改变。黄莉芹记得,有一年一位曾经带过的学生毕业后找到她,请求帮助。他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遇到妈妈生病住院动手术,需要几万块手术费,可他拿不出来,前思后想,找到了黄莉芹帮忙。黄莉芹二话不说,就把这笔钱借了出去。
时至今日,这位学生还常来学校探望黄莉芹。去年圣诞节时,还带着妻子特地跑来学校给黄莉芹送平安果。“每逢节假日,就是我收到学生祝福短信和电话最多的时候了。”黄莉芹享受其中。
课堂之上,她是坚持教到最后一分钟,尽职尽责的体育老师;课堂之下,她成为嘘寒问暖、关心备至的“黄妈妈”;科研中,她又是那个专注热忱、尽力推动全民体育的体育工作者。
正因此,她的突出表现获得了一致认可,学校领导曾提出希望黄莉芹可以转岗为行政干部,专注管理工作的建议。但热爱教学工作的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提议。在黄莉芹看来,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教学是平凡的工作,只有真心热爱教学这个平凡的工作,为之奋斗终身,无怨无悔,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崇高。
如今,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黄莉芹依然活跃在羽毛球球场上。
湖北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 / 薛灵毓
图片来源 / 曾权 赵智威 黄莉芹
文字来源 /谢婷婷 欧阳纯朴 闵晓瑞
审稿 / 金苑
征集【文字 / 摄影 / 视频作品】
欢迎投稿至:DJxinmei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