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契约论》
索书号:D09/133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本书是卢梭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古典文献之一。它的理论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思想。作者针对封建制度的等级特权,提出了争取自由的战斗口号;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菊与刀》
索书号:K313/4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用“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3.《美学史》
索书号:B83-09/242
本书是一本研究西方美学史的经典名著。对上自古希腊,下迄近代的西方美学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本书从论述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入手,在对这些关系作了明确阐述的基础上,按美学史的发展线索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予以考察和论证,并叙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4.《爱弥儿》
索书号:G40-09/130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
——卢梭
本书是卢梭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著作。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5.《道德情操论》
索书号:B82/600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已”,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了六个版本。《道德情操论》中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6.《国富论》
索书号:F09/128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将市场比作“看不见的手”。几百年来,“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市场的代名词。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亚当·斯密
这本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比较系统、清晰的描述。本书对英国资本主义、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促进作用。
7.《西方哲学史》
索书号:B5/153
人吃饱之后,绝不会就由此满足,反而更为欲望丛生,生机勃勃。
——罗素
该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根据其在美国讲学时的讲稿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字优美,生动有趣。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该书深受读者的欢迎,自中译本问世后上卷重印了23次,下卷重印了21次,可以说,它是我国累计发行量最大的哲学史著作。它对我国普及西方哲学知识,启迪民智起了积极的作用。
8.《论自由》
索书号:D08/144
要想给每人本性任何公平的发展机会,最主要的事是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
——约翰·密尔
本书从1903年被严复翻译为《群己权界论》开始,在我国已经再版过多次。这里所探讨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即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关于自由的意义,从古到今并不相同,本书是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社会使用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手段或是道德压制,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9.《常识》
索书号:D09/182
即使在今天,历史学家也普遍认为“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再也没有一部著作能像《常识》那样巨大的影响”。
如果没有《常识》作者手中的笔,华盛顿手中的剑也是没用的。
——约翰亚当斯
本书首先讨论政权的起源及其目的,即安全是政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所在,同时,这种政府必须保障公民的自由,然而英国的政体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潘恩通过带有宗教色彩的讲述说明君主并非天然正义的。
10.《君主论》
索书号:D033/105
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著作中最小的一册,但最有名。作为一部代表作,它使马基雅维里身后获得举世周知的名声(也包括恶名和所谓“马基雅维里主义”、“马基雅维里式的人物”等称谓)。此书在马基雅维里死后五年即1532年印行,迄今近500年,从西方到东方,在宗教界、政界、学术领域和社会上广泛地引起各种强烈的反响。在20世纪80年代被西方国家一些舆论界列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
图文编排: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