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心都在医院、在病人身上。”
吴霞是学校1982级中医系校友,也是学校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呼吸科专家。1月20日,她被正式任命为医院光谷院区的第一个隔离病房——肺二科的负责人。
2019年12月30日下午六点,正在科室加班的吴霞从同行处得到消息:有数名到过武汉华南海鲜城的患者,发热、干咳,且双肺出现类似的影像学特征。了解情况后她立刻交代科室医生,高度警觉类似病状。话音刚落,就有医生拿着一名刚被收治入院的老年男性肺部CT检查结果找到吴霞,经询问确认,病人曾去过华南海鲜城,且CT片呈现典型的双肺多发的外带磨玻璃影。“赶紧退费!将病人转至金银潭!”吴霞当机立断转运病人,并在第一时间向院里汇报了情况。
接下来的日子,医院门诊接到了大量发热咳嗽的病人,在一波汹涌而来的甲流患者中,吴霞筛查出数例零星发病的新冠肺炎感染患者,而病房里收入的几例肺部局部感染患者,也渐渐出现了典型的新冠肺炎特征,“有的患者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城,但夫妻先后发病。”考虑到人传人的可能性,加之当时没有转诊渠道,吴霞当即组织一线医生对这些病人进行了单间隔离,并对医护人员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1月15日,医院开设隔离病房集中收治此类患者。1月17日深夜,吴霞接到医务处紧急会诊通知,从那一天起,她再也没有回过家。
随着疫情蔓延,医院又相继开设了8个病区,每开一区,吴霞都会前往培训、指导,各科会诊遇到问题,她更是无私相助。因为需要进入各个隔离区,反复穿、脱防护服,吴霞身上的衣服常常干了湿,湿了干。同事们担心她的身体,劝她歇一歇,她却说,“我要是停下了,这些年轻医生们就没了依靠。我就像是他们的妈妈,我强大,他们才安心。”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吴霞和肺二科团队在与新冠病毒的博杀中初战告捷,所在病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三十多人好转、痊愈出院,科室医护备受鼓舞。
肺二科医护人员寒夜出发转运病人
(后排右二为吴霞)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医疗物资紧张的问题,吴霞发动家人朋友,联系公益组织,为医院募集了价值几十万的医用防护品,并亲自送到各科室负责人手中。“我承诺捐赠人会将物资送到临床一线,即使工作再忙,我也要亲手交接这些物资。”吴霞坚定地说。
2月14日当天,吴霞的微信群里传来消息,科室里一位医生的同学牵头募捐的2300套杜邦防护服已打包就绪,等待运输。“太好了,谢谢这份最美好的情人节礼物!”手机屏幕前,她欣喜地敲下这句回复。
“妈,我在隔离病房,不要给我打电话了。”2月10日凌晨4点,第一临床学院教师、学校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肾病内科医生王岚给母亲发完这条信息,随即放下手机,继续投入到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的治疗中。
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她就从夜里工作到第二天清晨。
王岚(左)与同事加油打气
春节前夕,眼见疫情愈演愈烈,早在封城前,王岚就退掉了回安徽婆家过年的车票,主动请战要求到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工作。由于所在科室病人情况特殊,必须依靠肾透析维持生命,王岚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直到医院集中抽调医护管理这群病人后,她才“无缝衔接”,进入了隔离病房。期间,为了缓解医护人员防护物资紧张的问题,王岚将自行购买及朋友捐赠的150个防护面罩和数十个防护镜,全部送到了自己的一线同事手里。
“她的心都放在医院,放在病人身上,给她发消息,她常常是几个小时后,甚至第二天才回复。”王岚家人说,“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她身体不太好,之前住过两次院,为了工作方便,已经在外独自居住半个月了。但特殊时期,我们会给她充分的支持理解。”
“到湖北去!为家乡贡献力量!”
2月15日,武汉迎来了春节以来最冷一天,在大雪纷飞的深夜,学校1992级中医学校友、上海校友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带领医院援鄂医疗队29名队员飞往武汉。当晚凌晨,抵达武汉的方邦江一刻没休息,在酒店放下行李便和同事赶往雷神山医院布置病区。“60多位重症患者等着入住,一刻也不能拖。”
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右五)等为上海援鄂医疗队壮行
(右四为方邦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肖臻为方邦江(左二)等授队旗
今年55岁的方邦江祖籍湖北襄阳,博士毕业后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工作,患有高血压及腰椎疾病的他在报名支援武汉时曾被同事“劝退”,“他们知道我的身体情况,都劝我别来了,但湖北是我的故乡,也是我曾求学的地方,我一定要为家乡做点贡献!”
早在去年12月底,了解到湖北新冠肺炎的情况后,身在上海的方邦江就一直通过电话指导学校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等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逆转病情,是我们研究治疗的重点。”近期,由方邦江领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防控手册》正式发行,他相信,中西医结合治疗将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月18日,方邦江负责的雷神山医院C5病区正式收治病人。“短短数日,方邦江教授带着团队完成了病区大部分准备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感恩,感动!”在微信朋友圈里,与方邦江交接工作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发出了对这位逆向而行、支援家乡的医者的赞叹。
方邦江(左一)与同事在雷神山医院护士站前合影
“全国医护都来了,我们更要站出来!”
“同志们,张主任亲自熬汤犒劳一线医护啦!请按每份汤上的姓名来领取。”在名为“康复family”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医护微信群里,一份特殊的礼物正在科室间传递,而大家口中的“张主任”,正是学校1998级针灸推拿专业校友、武汉校友会副秘书长,该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张阳普。
1月下旬,随着疫情形势加剧,他陆续派出了60多位科室医护支援一线,而他自己,则奉命留守康复医学中心。“我第一时间向院里递交了请战书,但领导根据安排让我先管理好康复中心病人。”张阳普说。2月9日,得知“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大医疗“天团”派出医护支援武汉,张阳普再次递交了请战书,“作为武汉的医生,我更应该上一线保护人民健康!”这一次,他终于如愿来到了一线。
隔离病房里的气氛紧张,张阳普在会诊治疗之外,不忘帮助鼓励大家:查房时注意到隔离病人的生活物资需求,他和同事按照床号记录下大家“购物清单”,安排专人购买送到患者手中;分发物资时,他总不忘给病人塞上一两种水果,即使这些都是他和同事自费购买;在他的防护服上,除了自己的名字,他还爱写上“浩然正气”“病毒退散”“武汉加油”等振奋人心的字眼……
张阳普(中)为病人加油打气
“从点滴中观察、满足病人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张阳普说。
学校2004级中医学校友、荆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王永贞的四十岁生日是在隔离病房度过的,要不是家人提醒,他已经忘记了这个特殊的日子。
生日前夕,儿子王哲一为许久没有见到面的爸爸制作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爸爸,希望您早日打败病毒,凯旋归来。您是我心中的英雄!”看到妻子发来的贺卡照片,王永贞内心感慨万千。
疫情发生后,王永贞主动报名加入医院“抗疫先锋队”。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在报名前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他一直都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医务工作者,主动请战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得到家人的支持后,王永贞收拾行装,一头扎进了医院。
王永贞在查看病人病历
作为隔离病房四病区先锋队队长,王永贞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病人,“下班回酒店后,我习惯盯着手机,看看群里病人的反馈,再思考调整治疗方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采访当天,王永贞负责的病区有5位患者治愈出院。他说,自己的生日愿望正在慢慢实现。
周士伟是学校2003级硕士,现为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新冠肺炎爆发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率先报名参加医院医疗志愿队,成为首批进入发热门诊的一线医生。
彼时,相比于武汉,黄石的疫情只是初见端倪,但医生的职业敏感性让他感到形势严峻。“医者的责任,让我没有时间去感受害怕,我只希望能护送每位病人痊愈出院。”
周士伟为病人会诊
除夕夜的发热门诊,不断有病人前来,专业过硬的他,详细问诊症状和接触史,筛查出几例疑似患者收入院并最终确诊,阻断了再次传染。
从发热门诊到疑似病房,再到确诊病房,每一次调动,周士伟身上的责任都更重一层,他却说,“我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每多做一点,就能为疫情早日结束贡献一点。”
陈长凯是学校2016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目前在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检验科工作。春节前,为了有时间回孝感老家陪伴父母,他特意给数位同事代班存假。休假后,得知有身边同事被感染,陈长凯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了武汉。“关键时刻,我必须顶上。”陈长凯说。
陈长凯为同事做检查
战疫CP:“我和我爱人都在一线”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临床医生,在这次疫情中他们穿着防护服诊疗病人。长大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救死扶伤,为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小学部二年级学生李昊泽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看到儿子如此懂事,李成银和妻子赵井苓既愧疚又欣慰。
李成银和赵井苓是学校2006级中医学专业同学,毕业后,两人分别就职于学校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与黄家湖医院。疫情发生前,八年没回山东老家的夫妻俩早早地订好了回家的车票,在他们踏上返乡之旅时,却传来了武汉封城的消息。
“现在下车了也不一定能回武汉,索性先到家里见父母一面,再想办法回来。”回家当天,李成银向所在科室写下请战书,表示将随时待命,返回武汉。大年初二,心急如焚的他拿着医院的“召回”证明,踏上开往湖南岳阳的列车。“我是一名医生,现在需要返回武汉抗击疫情,这是我的证明,请让我在武汉下车。”
这一头,如愿回到武汉的李成银马不停蹄开始了工作。2月6日,他随队前往武汉马应龙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接管该院隔离病房。那一头,赵井苓简单打点了家里的事务,把两个孩子托付给老人后便踏上了返汉的列车。“医院需要我,学校需要我,家人在陪伴支持我。”赵井苓坚定地说。
李成银(倒数第二排右二)与同事前往武汉马应龙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
宋亚锋和妻子徐媛相识于校园,两人从学校针灸骨伤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后都进入了武汉市第四医院工作。疫情发生以来,这对“白衣战士”将小孩托付给家中父母,俩人则在第一时间冲到了一线。
“我爱人为了上前线剪掉了她最爱的长发,还给孩子断了母乳。”宋亚锋有些心疼地说。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两人会拖着疲倦的身体,在手机上互道一声平安,再彼此加油打气。
即将为病人采咽拭子样本的宋亚锋
目前,宋亚锋已经结束15天的第一轮一线工作,开始居家隔离。在他当值周期内,所在病区实现了零医护感染、零患者死亡、治愈出院20余人的目标。“现在形势紧张,医院可能会新开院区,只要身体没事,我会随时待命,随时出征。”宋亚锋坚定地说。
鲁林和方虹同为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鲁林就职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骨科,方虹则在学校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妇科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夫妻二人搬出了温暖的家,坚守在临床一线,并在网络上积极号召,为医护人员募集防护服及护目镜等物资。
在鲁林所在的院区,医院对口隔离点和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紧缺,身为党员的他了解情况后第一个举手报名,“我去!”面对蔡甸区隔离点的130多位疑似患者,鲁林和同事每天坚持查房,逐个敲门询问记录病情变化,对症状加重的立即联系协调转诊,空出的床位则迅速收治新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鲁林说。
同为党员的方虹表示,自己会在抗疫工作之余保障家庭后方稳定,让丈夫在前线没有后顾之忧。
校友集合:“我们也是共同抗疫的战友”
“基层医院的任务没有大医院那么重,但它是疫情早期防控和治疗的关键一环。”
在武汉新洲区中医医院,几十位医护人员正在紧急培训,为医院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感染患者而做准备。在这些忙碌的身影中,可以看到不少湖北中医药大学人的面孔。
“咱们的余时杰副院长、施秋林副院长和汪周华、彭喜文、程东林三位内科主任都来自湖北中医药大学这个大家庭。”医院内一科医生、学校1995级中医系校友江建清骄傲地说。
自医院被确定为武汉市第三批定点医院来,这群校友们就没有歇过。他们都表示,虽然自己在基层,但发光发热的愿望不会减少半分。
“2003-2020,我们一直在这里坚守!”
微信朋友圈里,学校1997级护理学校友、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一科护士长刘晓晖晒出了“非典”时期与医院同事的工作合影。从收治确诊与重症非典患者的感染科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隔离病房,17年时光见证了刘晓晖的成长,也让她更冷静、自信地投入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2003年7月刘晓晖(前排左四)与同事合影
2020年2月刘晓晖(左三)与同事合影
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不仅有学校2005级校友吴其恺主任、邓欣博士,2007级校友夏章医生等与刘晓晖并肩同行,还有主动请缨,来院支援的2009级博士校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金宇在与大家共同奋战。“目前深圳的400多例确诊患者都在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他们介绍道,“医院有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因此各方面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同事为金宇(中)举行出征仪式
据悉,目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已有百余名患者治愈出院。武汉-深圳,在这两座相距1000多公里的城市里,一群湖北中医药大学人不约而同守护着患者的健康。
韦唯是学校2011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黄石市第二医院检验科工作,并担任黄石医养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分子生物学组长。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她把刚满一岁的孩子交给了家人,自己则搬到了实验室,主动承担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一次病毒核酸的检测大约需要六个多小时,检测过程中不能上厕所,不能喝水,实验室里的负压环境加上防护口罩,常让人连呼吸都困难,韦唯却从早到晚,一干就是一天。
在黄石市第二医院检验科,韦唯和自己的三位“直系”师兄师姐:学校2007届毕业生廖建红、2010届毕业生陈莎莎、2013届毕业生侯汉林们分工合作、并肩作战,为抗击疫情贡献着“检验人”的力量。
从左至右依次为:侯汉林、陈莎莎、廖建红
战疫仍在继续全国各地的湖北中医药大学人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他们强大的战斗力昂扬的斗志让我们坚信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
HBUCM-HBUCMers
待你凯旋归来 共赏杏林春色
湖北中医药大学官微联合学校校友总会
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征集
您或您的家人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相关图文、视频、信息线索可直接在微信后台留言
或发送到邮箱hbucm_wechat@163.com
也可电话联系陈老师:13476263194
相关推荐
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吕文亮: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的解读
_
守护生命⑨ | 我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共产党员,我是志愿者,我报名!
_
守护生命 ⑧ |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说:病人需要,我们必须坚守!
_
守护生命 ⑦ | 冲锋在前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联防联控共筑防疫“平安线”
_
守护生命⑥ | 湖北中医药大学师生校友爱心传递在继续
_
守护生命⑤ | 疫情当前责无旁贷!湖北中医药大学人的医者担当
_
湖北中医药大学
新媒体中心
采写:陈依
部分内容来源:学校校友总会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排版:陈依
投稿邮箱:hbucm_wechat@163.com
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