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是所有的节日,都是快乐无忧的。上下五千年,古人留下了欢度与庆贺,也留下了愁思与苦念。清明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愁思与苦念的节日。
一个节日特征和意义的体现,就在节日的习俗。历史的长河总是奔跑的,节日的习俗也总是在变换。首先我们来浏览一下清明节习俗的流传过程。
郊行即事
程颢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唐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有改火,扫墓以及踏青、斗鸡、荡秋千、蹴鞠等娱乐活动,并包括一定的饮食和农事习俗。
1.在唐朝,改火是全社会普遍流行的习俗,平常百姓要在清明节钻木取火,皇家也不例外。朝廷之内,在场的官员都能分到一炬新火,他们感到无限荣光,纷纷叩谢皇恩浩荡,表达自己定要效忠国家的热切愿望。
2.扫墓,又称墓祭、上墓、上坟、祭扫、拜扫、拜墓醮地等,是到逝者坟墓上祭祀的活动。清明扫墓,源于寒食墓祭。据文献记载,唐朝初年寒食墓祭已在民间蔚然成风。唐玄宗时期,则将其从民间风俗上升为国家礼制:“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3.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娱乐习俗。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寒冷的冬天渐行渐远,温柔春风唤醒了草,吹开了花,吹绿了柳,吹蓝了天,吹来了鸟鸣,也吹动了人心。人们纷纷走出户外,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感受生命的美好。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宋朝,寒食三天,京都汴梁市民皆出城上坟,以大寒食日为最盛,但新坟皆在清明节拜扫,以后,祭祖扫墓者连续一月之久。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烧,同时还要在坟上添一些新土,插上几支嫩绿的柳条。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元朝政府规定:“京府州县官员,若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这里的“京府州县官员”,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公务员;寒食之后一二日就是清明,清明节在元朝时就放假三天,在各种节日中是待遇最高的。
扫墓、寒食祭祀、小长假这些习惯在无数个日夜星辰中没有被遗忘,仍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大瑰宝。
扫墓小贴士
一、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在清明节当日祭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虽然清明扫墓祭祖早已在许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会在其他的一些民族节日中进行类似的活动。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传统祭祀日。
二、常规顺序不可反
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一般都是这样的顺序。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
三、何时拜山最佳
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四、墓地照相
很多人喜欢在墓地留影,以表示纪念,但是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新媒体工作室
采编:张灿
策划:唐芊芊
后期:龙训涛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