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职业网资讯公众号
来源: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来源于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春季历来是求职的高峰期,素有“金三银四”的说法,对应届生而言,当下的求职时间窗口尤为珍贵。
一两个月之前,尚未落实工作岗位的应届生们不会想到,疫情的降临会令他们的职业生涯充满变数。中国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曾坦言,2020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受经***压力和疫情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 毋庸置疑的是,2020年是应届生就业最难的一年。
如何才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斩获自己心仪的offer呢?
01
从现在做起,评估你自己
马云在湖畔大学开学时,每年都会向所有学员提三个问题:“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可以放弃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作为应届生,我们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不一样,成长不一样,对未来的希冀可能也不一样。虽然我们缺乏社会的磨砺,但是我们肯定也有一技之长或者有个难能可贵的品质,或者其他你引以为傲的方面。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杰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赋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发挥到最高限度的人。”
每个人都是饱含无限潜力的种子。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出潜力,关键在于对自己的认识。
什么样的未来是自己愿意拼尽力气去追寻的,什么样的梦想是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放弃的?找工作之前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一个人如果都不了解自己,那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就无从谈起了。
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挖掘,不断尝试,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把它用对地方,不断地死磕下去,才会逐渐绽放出自己的光彩,逐步走向无限。
02
大胆无畏地迈出第一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心里惦记了很多年想做的事,因为害怕失败却迟迟不敢去做。这些事可能是离开家乡,可能是进入新领域,或者也可能是……总之,这些事会时不时的出现在脑子里,然后又归于沉寂?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人生的舒适区,但在舒适区里干不成大事,也成不了大器。承担风险需要魄力——要能大胆进入不熟悉的工作领域,尝试新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事物。突破的本质,就是人们以前从未尝试过。
我们多年来受到的教育大部分是“谨言慎行”“凡事小心”,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敢打破现状,迈出第一步。
我们不狂妄自大,更不应该妄自菲薄。千万别说自己不行,当你说自己不行,就真的不行了。
这种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实现”,指一个人越相信什么,越可能发生什么。你觉得自己不行,你就真的不行。一旦你的负强化过多,就会对自己造成思想上的“矮化”。一旦你开始自我设限,你就变成了一只跳蚤。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科学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就可以跳出来;把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跳蚤撞到盖子,自然跳不出去。连续多次,跳蚤改变跳跃高度以适应环境,依然跳不出杯子。一周之后,盖子取下来,但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变成了一只“爬蚤”。
找工作的时候也一样,我们就像被困在这个玻璃杯中,突破最难的部分是向前迈出的第一步。我们都要有勇气尝试新鲜的、未经证实的事物,找工作的过程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坚持下去,转弯角或许就会遇到自己的机遇。
03
充实自己的社会人脉圈
奥美互动全球CEO布赖恩曾经总结过职业生涯的三大燃料——可迁移的技能、有意义的经验,和持久的关系。这三种职场燃料是比薪水更重要的价值回报,它们是决定你的职业高度以及支撑你跑完职场马拉松的重要能源储备。
其中,持久的关系应该是这三种职场燃料中最有效、最耐用的一种。
《人才招聘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力工作者认为,内部推荐、建立雇主品牌及使用社交平台将成为未来最重要且将长久持续的3个招聘趋势。”排在首位的就是内部推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们如果想找工作,那我们的工作在哪里,漫谈撒网是不对的,必须去找到并搭建自己的人脉圈。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也在其“六度人脉理论”中讲,“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校友、甚至是球友等亲密关系去发掘自己的二度人脉。
很多人说自己刚毕业没有人脉,人脉都是慢慢积攒的,无论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你的老师校友,他们都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敞开心扉接受每一个可以帮助你成长的人。在思考谁可能有助于加快你的努力时,先考虑谁可能成为重要的盟友,甚至是为你冲锋陷阵、拼杀在前的步兵。
任正非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多与外界的人交流,充分维护自己的人脉关系。任正非认为:“与别人一起喝咖啡是在交流,吸收外界的能量,在优化自己。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神交。咖啡厅也只是一个交流场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交流的机会与场所,不要狭隘地理解形式。”
04
积极行动,告别拖延
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家的私人时间被强制压缩,受各种生活琐事的影响,找工作的效率一降再降。
如果你对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事情缺乏专注,你就很容易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那些漫无目的的行为上。这些事情并没有那么重要,你只是因为旧习惯或是其他错误的原因而去做它们,重要的事情却被拖延。试试下面的办法,也许能让你更加专注。
把你最想做的4件事情写下来,放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为了让你的注意力保持在正确的事情上,你必须每天都提醒自己什么是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好好想一想,把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缩小到4件,然后把这4件事情写在两张便签上,一张贴在你工作的地方,一张贴在你的床头柜上。
在你做认为重要的事情时要专注。问问自己:当你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哪三点是你最大的干扰因素?想一想你能怎样避免这些事情让你分心?比如,关上你办公室的门,把手机调成一个小时的静音,或是关掉微信和邮件的通知等等。
当然,也要适当的注意劳逸结合。神经绷得太紧会容易疲劳过度,从而导致效率降低。在手机上设个45分钟提醒的闹钟,然后把它放在某个你看不到的地方,在这45分钟里,让自己进入无干扰环境中,尽可能地专注于你的工作;然后再设置一个15分钟休息的闹钟,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尽可能地休息休息,出去走走、吃点小点心,或是和别人聊聊天。
05
别让恐惧影响你的决定
困扰大多数求职者的往往不是“没有offer怎么办”的问题,而是“这几个offer我该如何选择?”
九成以上遭遇职场困惑的人,几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什么是最适合我的工作?
很多求职中的人,都曾在纸上写下几个工作方向后,反复比较优劣。却始终无法如愿圈出那个最佳答案,将其余选项轻松划去。
于是,很多人的职场都在这一步停了下来,踟蹰不前。
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可以说是遍布全球,除了“只管去做”的含义之外,其实这句话还隐藏了另外一层含义——不要花太多时间思考。这似乎与我们大多数人在人生道路上收到的建议相矛盾。想想有多少次你听到别人说“别急!”或者“三思而行”。
我们经常会认为,遇到事情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未免有些莽撞,因而常常陷入犹豫、纠结,不知该做何选择。
想对一个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是很自然的,但要被诸如“如果我错了怎么办?”或者“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怎么办?”之类的问题给纠缠住了,你就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无所作为。不要瞻前顾后,不要把利弊得失算得太清楚,要让需要采取行动的紧迫感战胜所有的疑虑和挫折。
不是鼓励放弃选择,而是说要适可而止。工作会发生变化,我们自身也在发生变化,最适合的工作应该是与我们之间始终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好几份工作共同来成就你。
我们虽无法到达“最适合”的那一个点,但我们还是可以动身,朝着这个方向无限接近准确,获得“最适合”的一些点。
现在是让我们所有人做出决定的时候了,我们是驻足不前,还是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的人生?我真诚地希望你们能感受到这种紧迫感,并以此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选择与那些迈步向前的人为伍。那个声音呼唤的,就是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