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路上
风景在耳边
走进声音世界
这里是怀院故事
-----
-----
我是你们的实习主播小猴砸
今天的怀院故事
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位导演
他的名字叫李安
相信的大部分的电影爱好者对他的名字一定不陌生,李安,作为电影史上第一位于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他在电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们熟知的《藏龙卧虎》正是由他执导的举世闻名的武侠动作片,还有饱受争议的《色戒》,探讨两名男性之间的性与爱的《断背山》,以及引发国内解读热潮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他的知名执导作品。
那么,李安在电影方面的造诣为何会如此之高呢?为什么李安能成为华人导演中的标杆人物呢?这是因为李安导演身上巧妙地融合了两种气质,东方的含蓄美还有西方的奔放美。“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这是百度对他的人物评价。李安在电影行业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文化内涵,表达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李安就是中国电影的名片。中国其实有许多优秀的导演,第五代导演创造了中国电影新的辉煌,但是第五代导演经历了文革,接受到的更多是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后来的作品更多也是侧重传统和现实。李安的作品不同,他不仅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内核,还迎合西方世界的主旋律,两种文化巧妙融合,让世界听见中国人的声音。这一点,很难,却尤为重要。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色在于“意境”,而他的电影《卧虎藏龙》将中国古典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欲说还休的暧昧,还是捉摸不透的欲望,李安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个度,表现了意境之美和思索之深沉。李安他也不是个呆板守旧的人,相反,他是个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人。2012年,李安执导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他第一次将3D技术运用到艺术片上,把这部被称为“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小说”搬上了荧幕。3D的艺术形式赋予了作品新的面向,缩短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更具有投入感。因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大获成功也算是对李安敢于创新的肯定和支持。但是李安并没有沾沾自喜,他尝试着更加先进的技术,朝着更高的领域进发。于是,我们等来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采取了每秒120格、4K解析度、3D立体效果拍摄,这种主观镜头的采用,使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到比利·林恩这个角色中。虽然电影褒贬不一,但是李安这次的伟大尝试对电影的发展和前进绝对是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的。
李安的电影,一半是国语电影,一半是英语电影,好似太极八卦,圆转自如,静中有动,见招拆招,指哪打哪。到了一定境界,电影如同功夫,已经是左右逢源,所向如意。很多华语电影导演,有一种雄性荷尔蒙猛烈爆发的霸气。李安没有霸气,但是他有劲道。有风度。有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操守。作为一个导演,他有方法。作为一个文人,他有气质。电影好不好,和做人有很大关系。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多,实践的人却很少,而李安却正是少数实践者之一。
当初二十几岁的港大女学生张爱玲,也许根本不会料到70年后在陆佑堂,有个李安试图把她褪色的胶卷还原。有影评人认为,李安在《色戒》中重现的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真实面貌,是其影片真正"伟大"之处。在该影片中,李安为了还原老上海的街景,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不仅在街边专门种植了法国梧桐,还特意打造了一辆电车。从片中易先生的办公桌到街上随处可见的三轮车,一切的一切他都基于原著,将尺寸真真正正地做了出来。让人不禁怀疑李安并非只是在忠实于张爱玲的原著,他可能是在设法还原一段灰飞烟灭的历史。
龙应台称赞李安说他“以人类学家的求证精神和历史学家的精准态度,去落实张爱玲的小说”。因此可以说,执导《色戒》这部影片,是李安导演个人的“抢救历史”行动。也许是张爱玲小说里人性的矛盾吸引了他,也许是张爱玲离经叛道的价值观触动了他,也许是小说的电影笔法启发了他,但是,真正拍起来,却是一个非常个人的理由,使得他以“人类学家”的求证精神和“历史学家”的精准态度去“落实”张爱玲的小说,把上世纪四零年代的民国史,像拍纪录片一样写实地纪录下来。他非常自觉,这段民国史,在香港只是看不见的边缘,在大陆早已湮没沉埋,在台湾,逐渐被去除,被遗忘,被抛弃,如果他不这么做,这一段历史就可能永远地沉没,于是,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拯救一段历史。
李安导演的伟大之处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清的,如果大家对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再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在节目的最后,我想借用李安导演的一句话“这世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是才华”,希望怀院的各位都能磨练出属于自己的小小才华,去面对岁月的无尽摧残。
好了,今天的怀院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语音来源:龙城汝
微信编辑:胡芳菁
责任编辑:王枫萍
怀化学院官方微博微信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