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工程艺术与设计学院,有一个安静的所在——陶艺工作室。工作室的窗户上隐隐映出树叶摇晃的影子,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这里没有太多的人来人往,一张硕大的工作台、数个已经完成的或即将成型的陶艺作品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通过双手不断的打磨,不仅在造就一件物品,更是在历练“匠心”。获得“2019‘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的陈墨缘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兴之所向 匠心之所往
陈墨缘是我校2017年引进的青年博士,儒雅翩翩。学美术出身的他谈起自己青瓷创作之路的始发地时会心一笑,“我曾经是想学艺术设计的,很多人都有个艺术设计的梦”。四年设计本科,在考研时却意想不到地与青瓷有了交集,“慢慢发现,这青瓷似乎就是自己生命里对艺术的心之所向,它是传统的,也是民族的,其间蕴藏着吸引着我去探索的无限魅力。”
就这样,他远赴韩国国立全南大学研修工艺美术,韩国作为国内外瓷器传播的衔接点,在瓷器研究方面成果颇丰。陈墨缘坦诚地表示,韩国工美对自己风格塑型的影响非常大。韩国独特的地域文化,加之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从小的熏陶,给他加持了独特的眼界和技能,他的艺术作品因此展现出不一样的灵气和创新。他此次获得金奖的作品《青瓷套瓶——生之意》,便是将错综复杂的线条巧施于器体通身,刀刻线条的遒劲与青瓷釉料的通透融为一体,构筑出交织有序、含义隽永、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空间,赢得了受到专家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在研究青瓷的技术上,自己的信念始终是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坚持!再坚持!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艰辛的探索,都会经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谈起自己的创作之路,他告诉记者,“中韩两国的青瓷原料有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同样的制作方式需要在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上做更多的实验,这也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许多坎坷,每一件作品都是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失败才打磨出来的。”一盏灯,一间房,万物俱寂。在艺术创作的路上,陈墨缘一直徜徉在他的艺术世界中,持续不断地找寻灵感、创造珍品。他儒雅的外表下透射出的是坚定、踏实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十字路口,是回乡还是远航?
“我是土生土长的江宁人,一直很想为家乡贡献一份力。”本可以在韩国更上一层楼的陈墨缘,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任教,做一名大学老师。“陶瓷的根源在中国,”他告诉记者:“我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就是想把在韩国所学带回来,希望将中国青瓷装饰技法与韩国高丽青瓷镶嵌技法融合于自己的陶瓷创作和教学中。”
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的政策也十分鼓励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作为南京人,陈墨缘希望能为中国的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尽自己微薄力量。这是他的目标,也是他回国后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
青瓷创作并不是简单地做个手工艺品,它从设计、选材到制造,其实过程都是非常枯燥的。“我热爱陶瓷,也热爱每一个作品的制造过程,所以不觉得枯燥,特别是看到作品出炉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从转行迷惘无所有到如今满目充实成就丰,是对他多年勤恳工作的最好证明。2018年8月,年仅30岁的他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无限生长 只为熠熠闪光“生之意”
在同学们眼中,陈墨缘就像邻家大哥哥一样,带着黑框眼镜,温文尔雅,课堂上总是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要点,手把手传授制作技巧。
就是这么一位“看上去大学生样子”的大哥哥,他的作品青瓷套瓶《生之意》在今年获得了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奖项——“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一开始我也不敢相信,真的要感谢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对我的帮助和指导。”谈到这个奖项时,陈墨缘谦逊地说:“其实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他并没有满足于当前的成就,总是说站得高才能望得更远。
“之所以取名生之意,仔细看瓶身,你们可以发现花纹是蔓延伸展开的”,跟随着陈墨缘的介绍,记者发现,花纹遍布整个瓶身,精致不必说,更重要的是那种蓬勃而出的生机,好像那些藤叶枝蔓全要疯长打破瓶身结界似的,带着一股脑的活泼生长,生长,生长……想是陈墨缘老师的心里藏着一位少年,无限生长的少年,生机遍布在他的骨骼筋络里。
陈墨缘的学生们是幸运的,在亦师亦友的关系里,他们也是陈老师手中的青瓷,渐渐被雕琢出那股“生之意”,“工艺美术这条路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我想告诉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坚信这一点。”为人师,教书育人不少,但教出生机的,怕不能少了陈墨缘这样的人啊!
文字:安雪 胡逸菡 管苏玥
图片:艺术设计学院
排版: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