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昆山杜克大学在健康、环境、核物理、人工智能、动物保护等领域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研究。例如中国女性为什么更偏好剖宫产?如何通过一只鸟的声音来识别它的种类?熊猫的足迹告诉了我们什么?质子真的“缩水”了吗?
有的研究成果已经完成落地转换,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的则是浩大工程的开端,后续研究将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我们从中挖掘了一些,快来看看过去这一年昆山杜克的学者都研究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吧!
医学与健康
中国癌症患者现状如何?
生存率明显提高,城乡差距大幅缩小
想要了解每项研究的详细介绍?
点击相应标题/图片一键传送!
发表于《柳叶刀-全球健康》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由30.9%上升至40.5%;与此同时,城乡患者生存率差距已大幅缩小。该研究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曾红梅博士主持。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纪思翰(John S. Ji)作为流行病方法学学者参与了这项研究。
中国女性为什么更偏好剖宫产?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助理教授龙倩作为第一作者,与其合作者在《PloS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女性、其家庭成员以及医务人员对剖宫产偏好的现状和原因”的系统综述。该研究发现:相比在妊娠早期,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孕妇在妊娠晚期及产后更倾向于选择剖宫产作为其分娩方式。孕妇畏惧疼痛、医患关系紧张以及观念上的顺产护理质量较低导致了她们对剖宫产的偏好。
中国2030年能实现联合国
健康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吗?
中国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要在2030年全面实现联合国健康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仍需应对诸多挑战。对此,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教授、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项目主任汤胜蓝带领研究团队参与了由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的为期两年的“健康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项目”,旨在为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卫生政策提供基于科学循证的政策建议。动物和环境保护
大熊猫足迹告诉了我们什么?
足迹不仅可以用于分辨动物的物种,类似于人的指纹,也隐含着个体特异的信息。通过对足迹照片的分析,确定动物个体的身份——这项由昆山杜克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SAS公司JMP软件及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近日发表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 杂志上。美国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博士、昆山杜克大学助理教授李彬彬为本文第一作者。
野外鉴“翔”?有这份指南就够了!
在动物保护领域,粪便是探索动物踪迹的一项重要线索,鉴“翔”也成了保护者的必备技能。iMEP环境政策硕士项目师生一行十人赴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考察,考察了大熊猫、斑羚、鬣羚、羚牛、岩羊、黄鼬、鼯鼠、血雉以及一些家畜的粪便并对其进行分析。
人工智能
AI还能用来模拟自动驾驶故障?
杜克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教授李昕正在带领团队进行一项关于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安全性的研究。该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故障案例,一方面让汽车厂商更加精确地验证自动驾驶系统可能发生故障的频率,另一方面,也让厂商对于发生故障的场合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该研究成果在国际计算机辅助设计会议上发表。
长了“眼睛”的智能车灯
能帮你做些什么?杜克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的工程学专家参与了一项智能汽车前灯的研发,使之能够在路上自动识别周围环境,选择性地照亮重要物体并显示信息。研发中的智能汽车前灯可以减弱指向对面行驶车辆的光强,同时增强对前方路标的照明。这款智能前灯还可以探测到附近的行人,并通过突出显示他们的身体,以此来提醒司机,同时还将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到他们的眼睛。第一代智能前灯产品预计将在两年内推向市场。
大数据
拍照识花已成现实,听音辨鸟还会远吗?
昆山杜克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李明博士所在研究团队在鸟类识别方向取得了进展。该团队的研究目标是通过一段鸟类的声音,识别出它的种类。团队针对2017年国际鸟类识别竞赛(BirdCLEF)数据集上的1,500种鸟类声音进行了训练和识别。在有其它鸟类背景音的情况下,对单一鸟类的识别正确率为56%;在无其它鸟类背景音的情况下,正确率为65%,与目前国际上的最高水平(58% / 67%)十分接近。
环境数据界福尔摩斯是怎样炼成的?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主任张俊杰教授及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各城市上报的空气污染的数据质量有很大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展了一项“数据造假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他们对113个城市上报的空气污染数据进行了分析,以计量经济学为基础,开发了两套方法来识别数据中的异常现象,发现大概有50%的城市出现了数据造假的迹象。
核物理
建造新一代电子-离子对撞机有什么意义?
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美国杜克大学亨利·纽森物理学教授高海燕最近参与了由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及医药学院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主导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在美国建造新一代高能电子-离子对撞机(Electron Ion Collider, EIC) 的重要意义。该研究认为,在美国建造电子-离子对撞机不仅能够增进对构成宇宙中所有可见物质的原子核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对美国以科技驱动的经济带来深远的益处。
质子真的“缩水”了吗
?由高海燕教授共同领导的一项确定质子带电半径的质子放射实验 (PRad) 初步结果表明,质子带电半径或比原先电子散射实验所认为的大小要小约5%。研究团队正在进行关于系统不确定性的剩余研究,预计很快将有结果。
◆◆◆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