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蔚然
李蔚然是昆山杜克大学2023届学生,同时也是学生媒体中心的成员。
阳光像从前一样洒在湖面上、教室里、银杏旁,湖中的黑水鸡像从前一样悠闲地夺着食、打着盹儿、时不时发出一声鸣叫,路边的花草也一如往常,按时结出了它们新的种子、开出了新的花。这是昆山杜克大学第一个将在安静中度过的春天,纵使严重的疫情让昆杜人散布在世界各地无法相聚,仍有人正尽他们所能将昆杜社区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这张网坚实可靠,将五湖四海的师生连接在了一起。
学生活动中心组织协调员李冬蕾:“我把自己变成你们,做让你们开心的事。”
李冬蕾是个直爽的北京姑娘。比起老师,同学们更喜欢直呼她的名字“冬蕾”。对于为什么在疫情期间选择留校而非回家,她的回答很直接:“为什么不呢?总要有个人留下来照顾你们吧。”
收到学校关于推迟开学和封校的通知后,李冬蕾在会议中心四楼的白板前坐了一下午,画出了比她上学时期末项目还要复杂的思维导图。学生有问题联系不到她怎么办,如何最省时省力地得知大家是否平安,测量体温的时间如何匹配每个人的生物钟,怎样做才能让大家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感受到温暖 ……
“做学生工作很简单,我只需要把自己变成你们当中的一员,想想我这么大的时候会需要什么。”她将在校的六十个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生组长负责,进行每日例行的报平安和问题反馈;每天午饭前抽半个小时测量体温,以免耽误同学们的课务;她将由小组长收集到的问题向运营部的同事们反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网络课程开始前三天,冬蕾神神秘秘地给同学们发了一个问卷,调查诸如“你最喜欢的四个字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水果”一类的问题。开课那天,她的大工程终于“现身”,每个学生都收到了喜欢的水果,两袋咖啡,一袋零食和一张冬蕾亲手写的书签(上面是问卷中大家填的四个字)组成的关心包裹。为了让大家在期末周的高压下保持好心情,她还在深夜给大家做 midnight breakfast(午夜早餐)。每次捧着手机看到感谢的消息,李冬蕾就像个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对我来说,大家对我工作的认可就是最大的犒劳。”
CAPS 心理咨询老师杨帆:“医生上了生理前线,心理咨询师就该义不容辞地冲上心理前线。”
和杨帆的谈话在午后,那时她刚刚结束与一名学生的心理咨询。对她来说,在家办公比在学校还要忙碌。如何引导学生在疫情期间克服孤独与焦虑等不良情绪并积极投入到网络课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是她和心理咨询室的李艳博士从过年期间就开始考虑的问题。
一个月来,她们充实网站的新内容,制作有关“心理抗疫”的视频,接待来自世界不同时区的同学的咨询,和美国杜克商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我的时间现在得到了充分利用,每天早晚都要借着中美的‘清醒重合区’和同事们开会,剩余时间用来办公,一分钟也没有浪费。”
她说第一次离开昆山杜克的校园这么久,都不习惯了,现在想做的事就是早些回到学校,每天都能看到湖边的景色。“我从没感觉自己辛苦。疫情对于医生来说就是战争,此刻医生们在医院工作就是在生理前线打仗;作为心理咨询师,冲上心理前线战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IT 分析师黄佳皓:“云教学模式下,IT 办公室来做沟通的建设者。”
黄佳皓,昆山人,英文名字 Joey,因为在修电脑上的热心肠被学生们称作“J哥”。为了方便在校师生的设备正常运转,他代表 IT 办公室回到学校值守。尽管每天做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了维持网络课堂大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他的话来说,只要学校有师生,机器设备还在运转,IT 部门就必然会在。
特殊时期,师生之间只能通过网络取得联系,IT 的工作人员们都变成了这座“沟通桥”的建设者。他们帮助大家熟悉和使用 ZOOM 等网络教学工具,使疫情对同学和老师们的教学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
黄佳皓说,IT部门早已开启“云办公”模式,每天守在电脑边回复邮件、接听电话,努力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同学和老师遇到的问题。“监控网络、修复打印机故障等维护学校稳定运作的问题,很难通过线上解决,就由我在校内负责了。”在他看来,自己在学校“留守”来方便大家很值得,“偶尔会和十一公里外的父母通电话,倒是很想念我的狗了。不过每天傍晚听见的大渔湾的钟声,看见透过窗户映进来的余光,一天工作的疲惫都会被愉悦冲散。”
餐厅经理助理祝仕君:“保证在校师生的餐饮安全就是我现在最要紧的事。”
学术楼餐厅最左边的桌子似乎已经变成了祝仕君的“办公专用桌”,只要不是用餐时间,都可以在那里找到他。他每天的工作除了按照餐厅的开放时间带领员工们准备三餐外,就是消毒,写菜单,坐在桌子前研究大家在餐厅“意见册”的留言。
祝仕君称,由于学校封校后,学生们不可以点外卖,也不可以在网上购买生鲜产品,每日的餐饮都要依靠餐厅,因此他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从原材料的引进到食物的加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不仅监督员工们佩戴手套和口罩,每日例行消毒三次,他还总是“恼人”地提醒用餐的老师和同学单人单桌就餐。“我们每天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大家把我们准备的饭吃完,多给我们提一些意见,让餐厅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贴合师生的需求。”
安保工作人员丁秀杰:“好久没有看到大家,真的有点想念。”
丁秀杰是负责会议中心的一名保安,很多人都认识她——不忙的时候她总是站在柜台一旁认认真真地学习英语,有时还会向学校里的师生请教。疫情期间她留在学校里值班,负责检查学校安保设施的运营情况和可疑人员的排查。丁秀杰对自己的付出不以为然,“我只是做好了分内的事情,严谨地对待我的工作而已。”
她说自己坚持学英语,不仅是因为当下掌握英语已经是门必备的技能,更是被昆山杜克大学的师生感染。“学校里的教授都和善可亲,没有一点架子,每天上下班经过柜台时都会用英语或是半生不熟的中文向我问好;学生们学习刻苦,有时凌晨一两点也能看见他们在小组讨论室学习的影子。看着他们努力的样子,我就想着自己也要学习。”丁秀杰说,现在觉得能来昆山杜克大学工作是件很幸运的事情,“如果我没来,就永远遇不到像他们一样的人。好久没有看到大家了,真的有点想念。”
学术事务代理副校长 Scott MacEachern:“我回到学校不仅为了完成工作,更因为昆山杜克大学已经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
Scott 回到学校的那天晚上,在校的六十名同学收到了他的邮件:我刚刚回到了校园,想和我约个时间聊聊天吗?疫情期间他的工作时段与平日不同,早上八点到十一点和晚上八点到十一点是他集中通过邮件和 Zoom 进行开会和办公的时间;下午相对清闲,他常在校园里逛逛,看看同学们过得好不好。
“早上六点半醒来时第一时间打开手机看邮件已经成为了我下意识完成的动作,生怕在我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紧急事件。有时候睁开眼睛会发现有数不清的新邮件,于是赶快让大脑清醒起来从而保证回复邮件的速度和质量。”Scott 说,他明白并且理解疫情期间学生和职工的心情,这种情况下自己必须要时刻到位,“总有人要在校园里负责。何况我回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完成工作,更是因为昆山杜克大学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故乡。”
运营总监樊荣军:“我一直觉得保障学校的安全平稳运营是我工作份内之事,理应如此。”
疫情前期的两三天,樊荣军白天呆在学校,晚上还是会回苏州的家,可是后来考虑到自己即使是在苏州昆山之间往返也会使潜在的感染风险增加,于是他在闭校以后就决定24小时驻校了。疫情期间他全程参与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组的各项防控部署工作会议,并作为学校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组的负责人带领学校运营部门的同事承担学校的各项安全保障与服务保障职能。
樊荣军说,疫情初期适逢春节假期即将开启,留校学生的人数比原先的计划大大增加,因此运营部门面临过食物短缺,留校工作人员不足等许多困难。“好在有大家的努力和各供应商的配合,我们顺利渡过了春节假期那段最困难的时光。这所有的工作是由整个团队共同完成的,运营部门长期驻校的除了他以外还有负责校园服务的 Ally Chen 以及负责安保与工程服务的 Don Sun,除此之外在家办公的 Rick Shi,Connie Zhang 以及无数的供应商服务人员也付出了很多。”
运营部作为疫情期间在学校工作的核心服务团队之一,工作重点除了根据政府的各项政策要求以及学校防控领导小组的指示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被感染的风险,保证校园的各项安全工作,维持封闭校园期间的平稳有序运营外,还要为在家办公的各部门员工及教师提供校内的支持工作。由于严格管控非核心工作人员返回校园,他们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办公室取物品,代寄快递,代管学校公章以及形形色色的支持工作。
樊荣军说,他只是运营部的一个代表,真正的主力军是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转而付出的每一个人。他们是不计个人得失的运营部门的员工,是随时待命随叫随到的保安人员,是放弃过年回家坚守岗位的餐厅厨师与服务人员,是任劳任怨细致认真的保洁大叔阿姨,是守护工程设施保障正常运转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服从指挥与领导的积极态度保障了昆杜校园的岁月静好。
疫情期间,校园内外的守护者还有很多很多。是他们的倾力付出,让昆杜顺利走过这段不平静的日子。自疫情爆发以来,冯友梅校长一直坚守在学校。她和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共同带领昆山杜克大学应急工作小组,始终密切关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适时研究方案、规划行动,并与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及昆山政府保持密切互动。冯校长和西蒙常务副校长还经常通过网站、邮件、简报等形式,定期与学生、教职员工及家长沟通,使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条不紊,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冯校长深情地说:"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我知道在这样的重大疫情下学校的责任。只要有学生在学校,我就不会离开。” 她清楚记得教职员工们的付出,毫不吝啬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冬蕾具体负责在校学生的日常,Scott 领导 Marcia 和 Noah 为大家规划在线课程,杜克大学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还有 IT 办公室的员工,运营部门的员工,保洁,食堂员工等。无论在校的还是在家工作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作的,无论教师、员工还是学生,大家都在贡献一份力量,共同克服困难,我对他们深怀感激。"
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认为,疫情期间昆山杜克大学的应急措施正是昆杜 “敢想敢干”文化的最好映证。“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我们都能通过实干设法解决。这也是昆杜人的‘承诺’文化,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绝不会停止交谈、交流和参与。”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网上教学,校园运行和危机管理的背后,是无数个昆杜人不计回报的付出。成为世界公民,拥有全球担当,这并非昆山杜克大学的教育口号,而是学校在危急时刻的身体力行。我们共同盼望着疫情结束的那一天,重新返校的师生用他们粲然的笑脸,为每一位默默付出者送上最美的勋章。
昆山杜克学生媒体中心出品
推荐阅读
全球师生在线同唱,四海一家,共渡难关!
意大利小哥:我也一度觉得中国抗疫举措太强硬,可现在……
这场战“疫”,我绝不会缺席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