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学开始背上建筑这一‘包袱’之后,我似乎找到了信仰。仰慕在一块梦想的土地上建构,贪恋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下思考。”
七年前,虽然杨楠的高考成绩不错,但却不足以拿到国内知名大学建筑系的入场券。在复读还是准备出国留学的两难之际,父亲朋友的一通电话带给全家人着实的惊喜。于是,西浦成了杨楠高考志愿填报表上填写的唯一一所大学。
经过大学四年的历练和成长,杨楠于2014年前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毕业后,他从上千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表现被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招致麾下,这是荷兰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事务所之一。
Nan Yang, a 2014 Architecture graduate of XJTLU, has started his career in MVRDV, a renowned architecture firm based in the Netherlands after completing further studies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JTLU was the only university I listed on my Gaokao application form and at XJTLU I found my passion and faith in Architecture."
在工作之余,喜欢旅行与写作的杨楠还联合几位西浦建筑系的同窗共同创建了职业发展共享平台——UniDesignLab,他负责平台的内容策划和编辑。他们从西浦毕业后纷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墨尔本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攻读建筑学硕士,共同分享着对建筑及这个行业的热情和执着。
通过UniDesignLab这一平台,他们集合自身的资源和人脉优势,联合全球知名学府优秀毕业生,国际知名事务所在职建筑师、创始人,学者及相关行业机构,整合全球资源,开展策划、会展、培训、设计咨询等业务。
杨楠能折腾、擅社交的个性在大学时就充分地彰显出来。早在大一下学期,他就与同学一起创办了西浦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城建分会。通过举办活动、组织讲座,他结识了很多长三角地区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并从中学习和了解行业内的前沿资讯。
“我是一个比较主动和外向的人,大学时就经常去上海参加有关建筑的讲座、行业交流会、参观各种各样的建筑展。一有机会我就会主动和嘉宾交流,借此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杨楠补充道。
在大一时,他还加入了西浦德鲁克协会,这是一个推广世界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学生社团。杨楠说:“在这里我提升了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技巧。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例如与人交流,获得更多信息和资讯。”他还通过参加全国德鲁克夏令营,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同龄人。
西浦每年三个月的暑假更是被他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实习,积攒实践经验。大一暑假,他进入位于无锡的世界500强企业博世实习,感受世界一流企业的职业化工作方式和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文化。
大二暑假,在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后,他回到家乡昆明,进入云南省设计研究院实习,并参与到贵州盘县城市综合体的建筑项目中。这次实践的经历告诉他现实中的建筑更多是商业的产物、是艺术对商业的妥协和退让。
大三暑假,他又通过申请和筛选进入位于广州的竖梁社建筑事务所实习。在那里他开始真正体验到建筑师工作的日常,“加班、周末赶工、项目汇报前通宵准备……在这个行业都已司空见惯。”
这些实践经历帮助杨楠更加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帮助他平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并进一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他并不想过早地加入现实的就业大军,尽管那时国内的建筑行业看起来是那样的蓬勃喷张。
他坚定地选择了出国深造,继续一个建筑行者的路上之旅。
他曾说过:“建筑旅行这种习惯,对我来说,估计一辈子都逃不脱了。”因为他相信要真正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介,而是要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
“我们想知道究竟什么样的房子或城镇,我们能被打动,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间房间,一个广场是什么样子?空气中的味道如何?脚下的地板、手中的把手感觉如何?阳光怎样照射到建筑物上,那会是什么样子?置身其中感觉拥挤还是宽敞,是尺寸近人还是庞然大物?”
杨楠说:“对于设计,我没有什么野心,只希望能帮到使用的人,让他们觉得安心和舒适。”
正如开篇他所说的那样,在德国科隆的克劳斯兄弟小教堂、北京怀柔小镇的篱苑书屋、丹麦哥本哈根的”八字形“公寓、瑞士的瓦尔斯温泉浴场、芬兰的圣亨利艺术教堂旁,都曾留下过他思考的身影。
“建筑朝圣之路总是一波三折,而抵达之后所见所得总教人不负之前路上的辛苦。当你痴痴站在建筑中抬头仰望,总是能从设计的细节感受到建筑的乐趣,回头想想,或许这正是一次次不顾泥泞、踏上追寻建筑旅途的原因。”杨楠在UniDesignLab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他表示,下一站将是申请博士研究生,继续一个建筑行者的旅程和思考。
回望大学生涯,他很感念西浦给予他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有那些与学生热忱相待的老师们。
“很感谢学校为我们发掘和释放潜能所提供和创造的空间和资源。很感谢那些午夜之后还会去工作室指导我们学习的老师们,至今我和有些老师还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杨楠说。
更多学子故事
学子故事 | 许越维:一个平庸高考考生到俘获帝国理工芳心学霸的蜕变 XJTLU graduates story series
学子故事 | 薛年:西交大本、西浦硕、纽大博,我眼中的西浦国际化教育 XJTLU graduates story series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西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