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星空】马运声:与化学为友 以大器为声

常熟理工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理工星空】马运声:与化学为友 以大器为声

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人物小传:马运声,男,1978年8月生,江苏丰县人。2001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系,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加盟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在台湾清华大学化工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合作导师:陈寿安教授)。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合作导师:Susumu Kitagawa教授)。2010年8月任副教授,2015年8月任教授。现为苏州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项。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Chem. Eur. J., Inorg. Chem.,Dalton Tran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2010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3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批高层次人才。

又到一年考研时。每年,我校化材学院都会送走一批优秀学员,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开始新的人生征程。录用他们的学校,只要接收过我校的学生,就会欢迎下届更多的报考生,因为,扎实的功底和出自兴趣的学习使这些孩子后劲十足,灵气十足。这种良性循环来自于我校化材学院独特的氛围,缘于一批把毕生精力投注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杰出教师们,马运声老师,无疑是这个团队的代表之一。

马不停蹄“双肩挑”

最近,马老师在化学领域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 上发表了他在多孔配位聚合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J. Am. Chem.Soc.是目前国际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刊物,马老师成为了我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该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的老师,大大提升了我校在化学类学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同事们困惑:马运声是铁打的吗?这些年这么重的课务,他怎么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双肩挑”这个词其实是指“换肩挑”,马老师怎么真正做到同时“双肩挑担”?

其实,马老师没有诀窍——“拼命”是唯一答案。因为学校发展的特殊时期,教师人手紧,马老师平时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为了对抗教学、科研很难两全的“规律”,他搭上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和精力:晚上、周末、寒暑假,对于马老师而言都是科研的“大块时光”,他默默接受组织的任务安排,但同时忠于自身的理想,接纳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育人和自我实现中,他跟时光赛跑,跟自己能力较劲,用一种工作替代另一种工作,他在角色转换中随着星移斗转充实地送走一个个晨曦和暮光。他的策略被证明是科学的:科研天天牵挂,跟着兴趣和灵感稳步推进,教学和学生管理优先处理,把课程任务和学生指导作为第一要务,优先处理,科研心得也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他这篇在全球权威杂志发表的论文,从整个实验研究的开始到论文的发表,历经了整整四年,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充满着波折,马老师不急不躁,自我质疑、潜心研究、不断尝试、最终得以成功,而期间,他带的学生考上南大研究生,找到满意工作,他教过的6门课程评价很好。先集体后个人,先学生后自身,先公益后私权,马老师的获得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少。

京都大学的教授很敬重马老师,因为,他是他们接触到的少有的做访学都披星戴月刻苦钻研的中国青年。而对马老师来说,学期的拼搏更多是作为红烛而存在,只有寒暑假可以属于他自己,在京都的实验室里,他可以用一个多月时间把半年零碎的研究集成,他争分夺秒利用京都大学的先进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研究与验证,跟高水平导师同学一起研究,在如饥似渴的学习中享受化学的乐趣。

常熟理工学院

一马当先育人忙

“近两年智能手机的普及明显让我感到把学生的心留住更困难”,最近马老师看到辅导员总是在提这个问题,他忧心忡忡,因为作为学生导师,他对每一届学生的状况非常了解,他感到当下学生不能长时间专注于学习,时间被各种活动、手机短信等撕裂了。“这样下去怎么能够打好知识基础,怎么能练就真本领。”马老师开始像做学问一样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与智能手机比赛,争夺学生们的注意力,马老师在每一堂课上用足心思。从内容上,他会从科学网等科学媒体上查找与课本或者科研有关的新闻或者帖子,用贴近生活的、有趣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方式上,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比如《专业英语》,他把班级分组,每组进行汇报,他对内容进行总结提升,这样每个同学都参与了,积极性自然很高,而且他自己也坦言,从学生汇报中,自己都学到很多新东西。越来越多的学生说,“聚精会神听马老师讲课是一件非常‘过瘾’的事情”。

马老师鼓励大一的学生进实验室。他认为学生在科研、学习上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提早进实验室,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使他们在本科学习阶段获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马老师指导实验的严谨性在化材院是出了名的,学生用“洁癖”来形容他,他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所有东西都要清洗干净,并且实验室里必须时刻保持整洁。马老师认为:“卫生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实验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正因为化材院有一批马老师这样的教师,重创新,多尝试,重细节,让很多学生逐步走进化学、深入化学、喜于探究化学的奥妙,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化学之路。

常熟理工学院

马到成功育英才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 马老师总是由衷地欣赏学生,不断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认识学生,认同学生。他时常说自己会从学生那边感到“强烈的幸福感”,课堂教学对他而言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与同学一起分享化学世界是快乐的体验。带着欣赏,带着教学相长的观点,马老师很自然地和每一届学生处成朋友。

蔡王水是马老师的得意门生,目前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当时我校学生很多都不敢报考985高校的研究生,马老师一直鼓励一些学生勇敢去追求在百年名校读书的机会。蔡王水回忆到与马老师相处的时光,他感慨道:“马老师对待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话不多,但是充满温情和鼓舞。”考研时,有一段时间蔡王水的身体不好,马老师坚持跟他一起跑步,并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能为了学习牺牲健康。暑假里留校复习考研,马老师担心蔡王水在考研教室太热,就把一间当时还没有被利用的实验室腾出来,让蔡王水专心复习。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他把自己家的电瓶车也带到学校给学生用,和学生一起探讨各种问题,师生间互相鼓励,互相信任,建立了良性的师生关系。

“亲其人而信其道” “课上一分钟,课后十分功”,马老师的话比其它人容易入脑入心,而学生们从马老师那边始终得到高度的尊重,因此显得更加自重、自信,树立信心的学生,迸发出的自我教育能量是令人惊喜的:近年来,从马老师实验室走出了2个南大研究生。有7位同学的论文获选校优秀本科论文,其中,更是有2篇论文获省优秀本科论文三等奖,1篇获省秀本科论文团队奖。

马不停蹄地拼搏,一马当先地耕耘,收获了马到成功的喜悦,经常熬夜的憔悴,对家人孩子深深的歉疚,这个年轻的教师尽管也有很多无奈,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能风雨兼程”,作为老师,马运声认为“付出才能有回报”。“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对马老师,我们有着更多的期待。(吕邱文)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常熟理工学院-【理工星空】马运声:与化学为友 以大器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