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艺图书馆二楼的大平台上,我们总能看到一群这样的身影。穿着轮滑与卫衣,旁若无人地自由穿行。
而在这一群身影中,有一位来自雕塑系的男生。大一时兴趣使然加入轮滑社团,研二时成为国家级专业选手。
目前已经进入MST国家轮滑队,并获全国轮滑公开赛第一,全国锦标赛第五。
他是韦康,南京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因为英文名字是Wuka,在南京的轮滑圈子里也被叫做卡神。
韦康与自由式国家队MST郑家明合作练习视频
从大学开始练轮滑,6年成为全国冠军
本科时,韦康就读于青岛大学的装饰雕塑专业。兴趣使然,2014年他选择了在雕塑领域继续深造,跨校考到了南艺美院雕塑系读研。
与大多数为了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更高学术水平的研究生相比,韦康考研的理由很简单:
世界这么大,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没去发掘,继续学业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尝试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事。
也是抱着这样的初衷,韦康最终选择了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宽松、自由和包容的学习氛围是他一直所向往的。
韦康雕塑作品
事实上,在真正成为一名专业轮滑运动员之前,韦康对轮滑的了解仅止于小时候拥有一双轮滑鞋,会一点自由行走的技能。
大一时,他加入学校的轮滑社团,看到社团里的学长学姐在玩花式绕桩,感觉很新奇。一直以为用来竞速的轮滑竟然可以这样玩,便由此打开了他入坑轮滑的大门。
韦康雕塑作品
最为狂热时,他曾在一段课比较少的时间里,每天花八个小时去练习,那时他在青大,练轮滑没有现在南艺图书馆楼下大平台可以遮荫蔽雨的地方,往往就是顶着大太阳狂练。不过他黝黑的小麦色皮肤,估计也是那时候晒出来的。
在大二时由于社团社长断代,韦康成了光杆司令。也是因为接下了这个几近空壳的轮滑社,韦康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独自出没场地和练习的时期,也是这样的体验让他感受到认真做一件事会经历到极致的孤独与坚持。
韦康镜头下的轮滑
幸运的是,经过他和其他热爱轮滑同学的努力,曾经那个充满激情的轮滑社团终于回来了。直至现在都发展的很好,传递着轮滑狂热玩家的信念。
韦康镜头中的朋友:视频中与他一起合作的郑家明。现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自由式轮滑全国锦标赛速度过桩冠军。
用学艺术的模式去练习轮滑
参加过社团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从兴趣爱好的社团到可以去参加全国竞技比赛的距离还相去甚远。所以在基本功成型之后,韦康开始花更多的时间研究训练方法和效率,去思考花样轮滑更多的表现方式。
韦康练习轮滑的模式很像是学艺术,在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之后再去寻找各种突破的可能。从设计动作到音乐剪辑全部由他一人包办,他会设计出自己想要的花样动作,再去思考用什么样的音乐去表现。
韦康的轮滑徒弟,摄于南艺图书馆大平台。左边是南艺轮滑社前社长
到南艺读研后,韦康继续着他对轮滑的执念。也在这里读书的岁月里,成了大家口中的轮滑大神。
2016年夏天,韦康带着南京的十几个轮滑爱好者远赴北戴河参加全国公开赛,并且拿到了花式绕桩第一名。同样在他研二的时候,拿到了全国锦标赛的第五名,同年加入了MST轮滑国家队。
现在正在读研三的韦康最近正在准备毕业设计,只有晚上的时间到场地练习一会儿,作为忙完毕设对自己的一种放松。
打破边界,大学是寻找自己的过程
艺术的学习经历对他来说更像是自身素养积淀的过程,就像他考研时的初心那样,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除了从一名轮滑社社团成员成长为参加国家级赛事的选手外,韦康也在这三年里完成许多其他的规划,比如更深入地接触了摄影,绘画和音乐等等。
他坦言自己并不会把主专业雕塑作为职业去发展,未来更倾向于轮滑或者是摄影的工作。一起来看几张他镜头里的南艺:
实验剧场
东门钟楼,看出来了吗?
换个角度看达利
研一时,韦康拥有了自己第一台相机。从那以后,几乎相机不离身。相机在他那里,就像是帮助自己表达的语言,更加关注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和情绪。
也让原来那个热爱轮滑、热情与运动的韦康变得有些细腻,用摄影去观察、记录他心中的另一个世界。
南艺操场
后 记
从当初的大学社团开始,到成长为一名狂热的轮滑玩家,经历了因为喜欢不惜暴晒八小时的练习岁月,他在接触轮滑的第六年成为国家级专业选手。
相比中小学教育,大学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你自由选择发展方向与生活方式的空间与时间。也在大学学习专业的同时,能够给你未来的生活带来无限可能。
而这样的可能,便是大学时光的最宝贵之处。
——最后,分享一个韦康的solo: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