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有一天筷子也能这么使”
“赶完进度就够了?我们还追求新意+精美!”
“王者局算了,约作业局吗?”
......
李雨花《流水茶具1》
实践课想要因为线上教学就混水摸鱼躺赢?不存在!
因为这位“线上狄大人”会时不时检查作业,以“火眼金睛”识出小小瑕疵。
她认真严谨,却非“生人勿近”的冷酷无情,面对“‘错’态百出”也不忍狠心批评,而是换着花样给学生解释细节之处的重要与微妙。
由初见时她表面的“波澜不惊”,到熟知后发现那“深藏不漏”与细致温柔,让你心里小鹿乱撞,还能给你妥妥的安全感~
她,就是南京艺术学院陶瓷与玻璃专业的老师——李雨花。
——
李雨花,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任教于陶瓷与玻璃专业。曾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与艺术设计专业,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学院雕塑专业获硕士学位。曾获第二届江苏省雕塑艺术作品展一等奖、韩国利川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第二届“设计中国”最佳创新奖等。作品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亚洲陶艺交流展等。
先来欣赏几件李老师的作品。
李雨花《游春图》
李雨花《中国物件3》
李雨花《自在灯具》
陶瓷制作作为一门典型的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确实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在上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也是忧心忡忡。
那么网课到底进行得如何呢?同官微君一起看看吧~
1
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陶瓷制作这样一门实践课程,在学校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专业设备和道具,同时享受足够宽敞的工作空间。可在家里,不仅地方受限,而且缺少工具。
同时,隔着屏幕授课的时候无法让学生感觉到正确的手感,在一些微妙的细节塑造上,李雨花老师真叫一个急,恨不得把手伸进屏幕里帮学生们修改。
为了解决种种问题,李老师调整了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也多花了心思。
没有工具,那就用家里的筷子或者棍子作替代;没有空间,那就针对家里的环境**设计教学课题;需要的东西多,那就提前在课前就把需要准备的材料告诉同学们。
没有专业工具?“家用”材料顶上!
为了让孩子们看清陶瓷制作的正确步骤,李老师会自己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并将制作过程放到班级中任学生们参考。
在网课的实践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李老师总是会把它当作课题跟同学们一起去攻克。
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课题
李老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学生们向李老师反馈了问题,她都会及时地给予帮助。
而学生们也对李老师的课好评满满,感觉网课不但没有拉远彼此的距离,反而使他们更亲近了。
由于设备条件有限,李老师特意让学生尝试利用免烧陶土,并且布置了小形态聚集的作业,用数量的集聚来弥补体量的不足,既能在家中完成却也不失精致。
每一处都有精致的细节
如此看来,材料设备的匮乏丝毫不能阻碍他们。
正如一位同学所说:“一块泥有无限的可能,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要深入去摸索实验也能玩出不同的花样。”
那么到底花样如何呢?接下来就带大家来一览学生们的作品吧~
17级陶瓷系丁江繁作品
17级 陶瓷系 陈澳作品
17级陶瓷系 谈美麟作品
2
距离远了,心却近了
“李老师教学实在太认真了!本来规定是一周三节课,但是老师一周至少上五节课。为了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老师会额外跟我们约定时间,线上看一下我们作业的完成程度,有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对于李老师来说,网课的形式虽然增加了很多困难,但也解决了她在线下教学中的一部分难题。
比如,线上比起线下更为自由,能够分给学生的时间就更多一点。
陶瓷制作很讲究过程,泥巴干了就无法控制,平常下课后没时间再召集学生指导作品,有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改正。而线上反而能够让学生们做一段时间检查一下,作品质量也就有了提升。
17级陶瓷系胡齐齐作品
还有一个困扰李老师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那就是:当着学生的面批评他们的作业!
李老师提到,做陶瓷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揉泥、做坯、上釉...没有一项步骤不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因此在线下目睹了学生们的努力过程,总是不忍心当着学生的面说重话、不忍心责备他们的作品,害怕看到他们失落的表情。
李老师以往与同学们在线下制陶的场景
而在这些不需要见面的日子里,李老师可以放下心中的“小压力”,大胆地指出作品里的问题,并第一时间与学生们交流,帮助他们修正。
对于温暖和善的李老师来说,这大概是网课带给她难得的小小“庇护伞”了。
而在学生们的眼里,网课也让他们见到了更加真实可爱的李老师。
“在工作室的时候,我们看见的都是老师在认真做手工作品。然而在线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的生活状态,偶尔关心一下家里的情况,充满了生活气息,风趣的话语也让严肃的课堂变得生动。”
——— 17级 陶瓷系 徐艺璇
“这节课中偶尔会有李老师的女儿朵朵的友情客串,虽然出场率很低,但也承包了我早晨的笑点。”
———17级 陶瓷系闫梦如
3
这份热爱,她来守护
在课堂中,李老师时常强调:陶瓷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陶瓷制作不只是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动手,需要一边做一边试错才能逐步探索出好的陶瓷作品。同学们也从中get到了这一点,体会到了“手工艺是用手来思考的,多上手制作,做小的手稿是非常必要的。”
李老师还认为,每个想法都有它的闪光点。
即使是线上教学,李老师也会随时通过语音跟同学们交流他们的想法,保留作品里边每一个闪光点,并且帮助他们把这个闪光点最大程度地在作品里面体现出来。
17级陶瓷系徐艺璇作品
17级陶瓷系 闫梦如作品
所以李老师说:“没有不好的想法,只有没有做完的想法。”
任何一个方案都有可行性,但是怎么发挥这个可行性就要看创作者本身。很多时候并不是想法不好,而是作业“做不完”。
“做完”的作业往往有很高的完成度,能够达到视觉上远看吸引人,近看有细节的状态,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可以说是李老师课上反复提到的重中之重。
17级陶瓷系 陈颖作品
通过与学生语音视频或者拍照的方式,李老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作品指导细致入微到了每一处细节。
就这样,李老师对陶瓷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她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们。
“我觉得李老师上课不断提到的一点就是做作品要有自己的风格。我也觉得有自己的风格很重要,我们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学习到各种不同的制作风格,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三千弱水中寻找到自己的那一瓢饮。”
——17级 陶瓷系 胡齐齐
“李老师上课强调的重点一直都是细节。以前的课上也说过一件作品的细节是十分重要的。我以前做东西不精细,但是随着李老师课程的推进,我也渐渐学会了把控细节,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改正粗糙的不良习惯。”
——17级 陶瓷系 谈美麟
下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各处细节、从平常不起眼的事物获得创作灵感并将其元素运用于作业之中,追求作品的一步步深化细致......
这些俨然成为了同学们在李老师指导下的共同特点。
17级陶瓷系李彩雯作品
除了动手试错、注重细节与完成度,李老师还特别提到了要保持做陶瓷的乐趣。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一旦保持住了这一份乐趣,陶瓷制作过程中的艰涩辛劳便变得不值一提了。
疫情期间,无法全力以赴地在陶瓷制作上大展神通是令人有些许沮丧的。
而李老师为了守护学生们做陶瓷的那份热爱,尤其注意课程的设计,让学生跟着教学节奏走。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就成为了学习的一大源动力。
4
写在最后
泥土无情,器物冰冷,是因为妙手回春的技艺与倾力而为的装点而获蓬勃新生。
从一团混沌,到简易成型,再到大展光彩,这不仅仅是泥土的蜕变,更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每一位同学打磨棱角、过滤浮躁的心路历程。
线上实践课虽然有颇多条件限制,但只要师生齐心协力,就算再难也无法阻挡共同前行的脚步!
-本期责编-
文案:谢滢滢刘雨林 李明惠
排版:谢滢滢
-推荐阅读-
1.南艺“主播”大盘点(二)万人追捧的她,吸粉只靠颜值?
2.开学前第一课——如何预防新冠肺炎
3.宅家学习效率低下?解药在此!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欢迎广大粉丝向我们提供资讯和投稿
联系我们:nua1912@sina.com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关注
让我们点亮1912个在看,让世界看见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