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半个月,三个喜讯,再次激发了常工人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斗志!捷报频传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校在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师教学发展等方面所采取的“硬核”举措生发的良好效应。
↓↓↓
10月18日
无锡太湖学院和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等有关学者成立的“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排行课题组”,发布“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从论文、课题、奖励、发明专利等四个维度对新建本科高校科研情况进行排名,我校科研竞争力位列榜单前30强,居26位。
11月1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预发布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基于教师团队、教改项目、教材项目、教学论文、教学成果奖、教师培训基地六个维度和“教师教学竞赛”特别维度的综合考核,共有639所新建本科院校入围,我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以36.55的总分位列第18。
11月4日
“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排行课题组”又发布“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明专利排行榜”。我校发明专利位居榜单第24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聚焦人才培养,多措并举,加快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师教学发展能力提升的进度。
以学科方向为统领
科研实力持续催生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建设力度。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构建了以学科方向为统领的标志性项目、成果和团队建设办法,通过规划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科研团队等措施,不断催升科研实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不断实现突破;2018年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突破2.4亿元,位列江苏高校第22位;2019年共有32名青年教师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副总”;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合作模式和“一院一镇,百团百企”升级版激发下,与26个镇(街道)和4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达1.34亿元。
科研实力的不断雄厚,又进一步促进我校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持续提升:32名“科技副总”为常州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动能的集聚增加砝码;《新华日报》专门采访我校,在《双网融合一体融合产教融合 常州下好融合创新“先手棋”》一文“产教融合,释放科技产业人才‘新活力’这一部分,用2个大自然段的篇幅,专门介绍了我校找准产教融合切入点的做法和经验;常州市委研究室联合我校撰写的调研报告《“一院一镇,百团百企”在行动——对产教融合“常工院样本”的调研与思考》在市委《决策参考》刊登并抄报全体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市委书记汪泉和常务副市长曹佳中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以业务精湛为目标
教师教学发展能力日渐强劲
质量是兴校立校之本,教师业务则是质量之基石。我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既有“顶天”的顶层设计,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助力氛围营造,又有“立地”的举措,培训、沙龙、公开课、团队建设等做法齐上阵,助长教师技能。
强化顶层设计,为教师教学发展保驾护航。我校抢先江苏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于2012年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5年,又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教学评估的有机融合;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强化教师选聘考核、入职培训、职称晋升等关键环节的教学能力考核和刚性约束,全面营造重教学、爱教学、教学引领发展的宏观环境;设立专项经费,打造专业队伍,设计实践载体,积极构建“学术引领、教改推进、实践结合、成果凝练、能力全面”五位一体的教师教学发展模式。
立体多元、多措齐发,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落地。全员分类培训和精英化培养相结合,近五年举办中长期研修班4个、短期研修班3个,共有850余人受益。针对校级优秀青年教学能手培养对象、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教学名师,所作的精英化培训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学习、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进、教学(研)能力提升。
示范引领与自我研修相结合。既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教学发展、专业成长及教学研究提供指引。又强化教师自我研修,每位教师都要承担各类听课任务,需完成聘期与年度教学层面的继续教育学时;对教师个人及其所在二级学院均要考核,将教师的研修参与度作为二级单位考核的目标观测点;通过网络在线培训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类会议,到企业和地方挂职,多维度加强修炼。
教学研习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每一次研修或培训后,参与的教师都要上一节公开课。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近五年共有超过900位教师参与;2019年由讲课比赛改为说课比赛,以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全面考察。同时强化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在公开课后,认真总结得失,并在学院范围内,将教学反思公开化。为打造“金课”,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2019年说课比赛中特别增加教学反思环节,要求参赛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实际、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
个性化指导与专家组诊断相结合。为年轻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重点走进年轻教师的课堂,不定时进行评估指导;组织专家对教学公开课进行诊断;探索建立新进教师教学成长档案建设制度。
团队融合与互助合作相结合。出台《常州工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对象选拔、培养及考核办法》,同时选树6个校级教学团队培养对象。以教学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组建教学团队,通过融合互助形式和“青年人才沙龙”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利用毕业设计(论文)等载体,组建实践教学团队。近三年,共培育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团队25个,其中获省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奖5个。在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中,组建10个校级创新创业团队,有超过60%的项目为团队指导。
教学质量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三级五维”质量监测体系,开展专项质量评估,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优推先等的重要参考;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各类听课制度。
坚持学术引领,促成教学学术与教学文化良性互动。将教学学术研究作为抓手,同等对待教学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从制度政策层面营造人人参与教学学术的氛围,强化教学文化建设;从现代教学理念、方法入手,鼓励教师建立教学共同体;倡导教师就教学过程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重视教学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文化氛围。
我校周一一博士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榜”;省教育厅官网以《常州工学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题,深度报道我校教师发展与服务的成效;近五年,共获国家级教学比赛奖项1项、省级奖项12项、市级奖项6项……
这些成绩,会同文首的喜讯,全面证实了我校在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师教学发展等工作中所采取举措之务实、之“硬核”,也为我校进一步立足实际,持续开拓创新,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激发教师科学研究和教学发展活力指明了方向。
—END—
常州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北斗星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丨徐 静
统筹丨夏 娴
审核丨曹鸣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