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改办师大以来,学校党政领导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优势,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学校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办学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初步形成了具有10个学生层次,6种教育形式,5条经费渠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的新格局;拓宽了专业范围,1992年共有全日制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7个,成人高教专业36个,自学考试主考专业6个;博士授权点4个,硕士授权点28个;新设了金陵女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留学生部、理化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等;通过联合办学,先后成立了第二附中、扬子附中和第二附小,并使附属幼师重新划归我校,还与解放军83470部队共同组建了学生军训基地。
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新建近30座教学、生活、服务用房,房产总面积增长46%,其中教学实验用房29237平方米,学生宿舍10560平方米,教工宿舍23574平方米,食堂浴室6482平方米。图书固定资产增长近2.5倍,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增长2倍。教师的住房和工资待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高。高职教师的比例由改办师大前的15%提高到近30%,初职教师比例由38%下降到16%。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教师比例已达25%以上。教师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教授的平均年龄由79岁下降到58岁,副教授由62岁下降到52岁,一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晋升了高级职务,成为学科带头人。
教学计划整体优化,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实践课由占总学时的6.7%提高到12.9%,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门数分别达到54门和459门,集中教学实习时间由6周延长到8周,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和劳动教育先后列入教学计划。学校还开设了"三字一话"、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艺术教育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几年中由师大教师主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达500部,其中一些获得过国家级或省级奖励。
科研体制得到创新,科研成果喜获丰收。在坚持搞好基础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地面向企业、社会和市场寻找课题与经费,不失时机地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改办师大以来达八年中新增省教委重点学科15个,省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经费总投入1350.4万元,1992年科研经费投入比1985年增长2.6倍,应用科研项目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67%。承担了国家"八六三"高技术、"八五"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13项,获国家专利18项,公开出版专著800部,发表论文近7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2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奖91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学校先后与美、日、澳、俄、韩等5个国家的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八年来接受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5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成为国家教委在全国设立的两个来华留学生语言培训基地和开办留学生汉语言文学学士专业的院校之一。派遣了159名教师出国学习、进修、讲学,目前已有122名学成回校,对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华夏基金会、香港耀中教育机构、日本丰田基金会等建立了联系,独立承担委托项目或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设立了由港台和海外爱国人士出资的朱敬文奖助学金,树人奖学金和华藏奖学金。接受华夏基金会和邵逸夫先生的资助,建立了华夏教育图书馆和逸夫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