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千禧一代强势入驻大学的一年,
00年出生的小编自然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入校园的这两个月以来,尝到了自由的滋味,实在是乐不思蜀~
可是小编就看见很多关于千禧宝宝们的评论,
最近看的一种说法是:千禧一代的大学生真的一点也不想家。
“不想家吗?!”
“想……不想……吧,还好啦~”
自我纠结一番无果的小编还是决定走近同学们,看看我们南师人对此有何看法~
01 自由,了解一下
“学校的饭菜比家里丰富多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挑食→_→”
“回去碰手机,每两分钟听见一句你能不能放下,哼唧唧……”
“外面的生活很精彩,外面的生活很自在~”
大概每一个不想家的人都有这样一个雷同的回答——大学里实在是太自由了,没有爸爸妈妈的唠叨和约束,所以沉浸在其中啦。
就像一个四川的妹子和小编说的:“我每天过得很充实,按照自己的打算安排自己的生活,是真的乐不思蜀了~”
02 独立,了解一下
感受到独立后的成就感简直让人飞起有没有?
当你第一次完成了贴宿舍墙纸的“大工程”;
当你自己掌握了刷银行卡的财政大权;
当你脱离了辅助真正独立完成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并且骄傲地在朋友圈里晒出图后~
你会发现,哇,我太厉害了。
暗自窃喜,丝毫不慌。
相比对家的庇护恋恋不忘,大家都愿意埋头卯足劲学着自己“加油干”了。
或许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明白龙应台在书里写的那句: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03“千禧系列”了解一下
当某知名国际品牌推出“千禧系列”,很多人纷纷趋之若鹜,小编也有些心动,但是昂贵的价格和理性还是告诉小编:噱头、都是噱头……
“千禧年出生的孩子们赶上了好时候,今年有好多好玩的名头。”
很多品牌和商业活动都愿意用“千禧”的名号去提升曝光度、吸引刚刚成年的少男少女们。
然而年复一年,总有人能抓住不一样的噱头去制造诱惑。
我想,当繁花紧簇着你,或多或少,你会沉浸在其中。
人们也总是觉得,当你在外面过的风生水起,应该就不会惦念过去——比如说家。
04“家太近了”了解一下
午后、饭后,在南师大的校园里晃悠时,总能看见一些周围的居民在校园中信步。虽然大家对于他们的语言虽然并不信“口”拈来,但是理解无压力呀——我们有好多都是,省内的娃!
“南京本地的孩子周末别总回家啦!”
“开车一两个小时到家吧,随时回家,嘿嘿。”
“近得我感觉我还在家里。”
不过~只有省内近吗?
此时邻省的妹子不服气地跳出来:
“我马鞍山高铁到南京15分钟!”
好吧好吧,确认过眼神,都skr不用想家的人。时至今日,还有什么距离是一张车票或者一趟飞机不能解决的呢。
值得相信,说着“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家”的人们足够坚强和自立,在孑然一人的情况下能够忍住内心涌动的情愫,做一个理性的人去面对生活。
丰富的生活可以填补我们想家时的空虚,便捷的交通可以安慰用距离作为理由去想家的人们。
然而,家对于我们的意义始终是独一无二的,想家是骨子里对安全感的追随。好胜的人们喜欢掩饰,说“并不”,但是你无法抹煞它,说它“不存在”。
我仍记得军训期间看到的这样一个片段:
来自呼伦贝尔的女孩,站在人群中央,落落大方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艺。然而在这段人群跟着轻声哼唱的桥段之前,是她诚恳地说了很多的“感谢”,也许有些人并没有把这样寻常发言听进心里。但是我记得她说:“真的很谢谢大家,让我觉得新的学校像家一样温暖。”
认真过着大学生活的人应该已经发现:大学的生活其实自由但不放纵,大学里的活动丰富但不敷衍,大学里的种种都不似想象中的那般唾手可得。
在这里,还是需要付出努力,还是有一些累的。刚刚步入校园的我们需要的是充分调动有充沛情感支撑的理性,去尝试、去坚持。
而支撑我们的 永远是一个叫“家”的地方。
微博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
#想家的闹钟总在晚上七点响起#
那大概是因为,对于上班族们来说,在七点钟的下班时刻,终于能够褪下这一身积累了一天的疲惫了,忙碌了一天的他们便迫切想找到一个稳定的让人依赖的港湾。
而只有“家”这样的存在会这样抚慰你:
“别担心,你走多远,我都不会离开你”
千禧一代如何能不想家呢?
时而想念一下,能让我的心足够温暖和动力满满
瞬间回血。
就像
在入秋后某个略带凄寒的早晨
我幽幽地睁开眼睛后,愣神了半天
——突然真的,好想家呀
想那一碗早起时能喝到的热粥
想那些陪你说说笑笑悠闲散步的亲人
想那一份被庇护的惬意
……
想到家里的那一切时,还想
这些存在于过去,也应该存在于未来,但凭此时此刻的努力啊。
如此,现实。
未来,可期。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遇见南师”’
文案:李晓喻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王玉涵
审核:韩淼 李鹏 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