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医生一般无二的作息时间,这是16级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同学见习的时间表。
今年,学院首次安排管理专业同学临床见习,为期三个月。教务处负责人称:“这是我院实践教学的一次有益探索。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是我们一直坚持的。”
医者仁心,他们是最好的老师
谈到医生,奋战在一线、救死扶伤的行象就会第一时间显现出来。殊不知,他们还是一群可敬可亲的教导者,带好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是他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骨科的刘志东老师,他是南医大毕业的,算是我们的老学长。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备课十分认真,讲课浅显易懂,在上理论课时,还带着我们到病房中了解了许多不常见的病例。” 梁玉凡(药贸)说。理论的学习和对特殊病例的掌握,让大家对所学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学习上,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他们的关心无微不至。“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老师特地给我们的宿舍装了网,平时学习、生活更方便了。”提起带教老师,邱园园(卫管)觉得十分暖心。
“消化科的孙老师幽默风趣,第一节课讲询问病史,特地找了一个“病人”让我们与实际相结合。孙老师在于病人沟通过程中体现出的关怀、专业,使我深受触动。”
的确,现在的医患关系不容乐观。
但是,在一位又一位医生的努力下,这种情况在不断改善。
他们对待患者,像对待家人一样。张蓝月(卫管)说:“科室主任查房时称呼上了年纪的患者为老爹爹、老妈妈,让人感到很亲切。每次询问的事情又多又细,并且会很通俗地给病人讲应该怎么做,哪些不能做。”一个科室查下来,将近一个小时,主任要喝上好几杯水。
一份散发着消毒水气味的**记忆
第一次上手术台辅助医生手术,张晨(医保)既紧张又激动。“因为过度紧张,术前洗手消毒洗了两遍。”其实大家惧怕的哪里是第一次上台,而是自己的操作是否会影响手术的进程。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作为临床见习的学生,从进入准备室到手术台,从切开腹部到缝合,看是一回事,自己动手参与又是一回事。
术前无菌操作与术中对各种情况的判断必须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遍又一遍的纠正才能符合规范。医学容不得半点差错,因为每一个失误的背后,都可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在妇产科时,我学习了给剖宫产病人换伤口敷料这一操作。在换敷料时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女性病人的一些私密部位,但是我牢记病不讳医这一原则,向病人解释清楚自己的身份,努力让病人放心自己的操作是规范、无菌、安全的。”周健锋(卫管)说。
行医,不必踌躇,却永远需要如履薄冰。
书本和实践的第一次相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见习之后,邱园园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掌握。
“糖尿病病人呼气有烂苹果味,肾衰竭病人呼气有尿味或者鱼腥味,而这些只有在病房里亲自闻了才知道。”
书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的,当理论知识第一次运用于实践,“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临床知识、操作,对医院模式、医患关系也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卫管等非临床专业的学生,通过书本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可以扩展我们对医学的认识,为我们将来在医院的工作打下基础。
在妇产科见习时,张晨(医保)对自己原本掌握的知识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课堂上我只知道宫颈癌患者要检查HPV病毒,但面对真实的病例之后,我了解到HPV病毒的筛查并不完全,还需要TCT筛查,并且对医院内部检查送检拿结果的一整套流程有了更感性的认知。”
书本上苍白的文字在与医生患者的接触中由冰凉变得温暖起来,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病人,真正了解到病人的痛苦与不安。
学好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为患者解决病痛更为重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铺垫。
鸣谢 /周健锋 张晨 梁玉凡 邱园园 张蓝月 罗思雯
照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文字 / 黄雅欣 徐爽
编辑 / 徐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