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路途上的风景无疑是美好的——飞机上透过舷窗的波澜云海;火车上飞速后退的模糊绿景;大巴上或明或暗的光影斑驳......但这些无法让人感受野花散发的清香、清风拂面的凉爽,甚至是热汗淋漓的畅快。“这些我都能体验到,真的太美妙了!”他是17级护理3班的黄涛,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却带着他的自行车,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痛并快乐着”
像许多热血电影开场一样,黄涛背上他的行囊,骑着他的自行车启程了。曾经的他未曾想到,与朋友的一场海南半岛骑行,将会为他的人生带来新的方向。
“最久的一次在路上骑了12个小时。”这让人震惊的成绩,在黄涛口中却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
一个人,一辆车,整整五天,接近四百公里,他在开学前独自一人完成了这样一次壮举。“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骑行。”但是黄涛并不孤独,“有音乐陪着我,路上的美景也让我忘记了时间。”如果不是在海南半岛旅行时的骑行,如今就不会看到在公路上挥洒汗水的黄涛。
当提及骑行路上的食宿问题,“如果住宾馆的话,骑行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义。”对黄涛来说,这些都是他对生活的挑战。“我睡过小区门口,住过医院大厅,甚至还被警察叔叔接济过。”虽然他说的轻松,但这其中的难处,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黄涛对骑行似乎上了瘾。在中秋假期,他放弃了回家,再一次开始他的骑行之旅,“大海真的很美。” 两百公里的距离,他骑到了青岛。
一路上新鲜的人和事,让黄涛忘记了旅途的疲倦。“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那只在省道上吓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和那辆急刹的大卡车。”这像是只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场景,他却亲眼目睹。“路上的点点滴滴,让我越来越喜欢骑行。骑行,让我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
“痛并快乐着。”这是黄涛在数次骑行之后最大的感触。
回忆起夜骑,黄涛心有余悸,“巨型的卡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而我只有一盏小灯,漆黑的夜里能见度很低。”遇到很陡很长的路,他只能拼命骑。这段对黄涛来说犹如在深海中窒息的艰难时光,却被他咬着牙熬了过去。
“这个就是心中的毅力,你必须这么干才能到达目的地。”他的坚定与坚持,使他完成了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骑行之旅。
《骑行者》中这样写道: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其实困难只是路途的插曲,快乐才是最主要的基调。
“那天晚上下着暴雨,我狼狈地找了很久才找到了一家面馆。”黄涛只点了一碗最便宜的素面,却惊喜地发现老板多送了他一个煎蛋。“当时整个人就像被一束阳光照到,心里真的觉得很温暖。”这些温暖于黄涛来说,便是骑行的意义所在。
“我想做件终身难忘的事。”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骑行对黄涛而言,不仅能看到沿途中的好风景,更能让他体会到人世间的社会百态。
路上的各种经历让黄涛萌生了做公益的想法,“国庆期间我去漠河参加了一次短期的支教。”在短短几天的支教生活中,他看到了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时我只是抱着旅行的目的参加这次活动的。”但当孩子们用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看向他,黄涛才意识到,在一些偏远的的地区,大学生其实屈指可数。“我们平日里普通的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新奇了。”
这让黄涛萌发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们可以抛弃传统的支教理念,换一种方式去帮助他们。”他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的平台。
“我会跟他们描述我的大学生活,我在社会上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事。”黄涛认为,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比在书本上看一板一眼的文字更生动有意义。
支教让黄涛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旅行+公益”这种模式的活动里来,“当这种方式真正普及到大多数人的身上时,旅行才会更有意义。”
旅行源于生活,最终又付诸生活。
“我会一直做这些事。”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有的人平平淡淡,有的人轰轰烈烈,显然黄涛属于后者。骑行途中遇到不一样的人和事,看到没有看过的风景,这些都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以后还会骑行去大连!”骑行需要很大的毅力,“沿途美景和热心路人给我的鼓励和温暖是我骑行的动力!”黄涛眼中满是感动,“路上的这点酸楚、困难不算什么。”
骑行爱好者都有些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梦想,“其实我特想从学校一直骑到西藏,横跨大半个中国。”在他眼中,只要有想法,那就能做到,只因热爱与坚持!
对于自己的梦想,他并非纸上谈兵。支教结束后,黄涛没有停下做公益的脚步,“我一直在召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做这件事。”他还与公益组织联系,希望在康达也能成立一个支教机构,“这里以后将会是连云港最大的支教点!”黄涛信心满满地说。
许多人常怀梦想,却在现实面前止步;而有人在梦想路上,无惧无畏,一往无前。
黄涛便是其中一人,如同《无问西东》中说道,“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他与他的自行车在逐梦之路上,将披荆斩棘,执着前行。
文字 / 程颖怡 房珺苓 黄沁雪 韩璐遥
编辑 / 程颖怡 房珺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