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云水谣
“
每一个被灰尘蒙住的心灵都向往一块净土
可以拂去尘埃,可以找回自我
而云水谣以它的方式抚慰了我
”
我喜欢“云水谣”,是一见钟情的喜欢。她灵山碧水,却不似江南那般小家碧玉,反而美得深沉,是那种灵秀之间散发着古朴的深沉。我踩在幽长的鹅卵石古道上,每行一步,脚底传递来的微痛感都像是拜访云水谣的仪式。
-1 -
初识的心动
云水谣,一个如梦如幻的名字,带着仙气。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仿佛藏着穿越千年的古老往事。
经过搭着丝瓜藤的架子和两边长着甘蔗和红薯的小路,我们抵达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据说它是奇于建在了沼泽地上。黄泥土,青瓦,巨大的圆,蒙蒙小雨,深邃的云……所有元素都像是画家刻意而为,那么恢宏,又那么自然。古旧的土楼演绎了怎样曲折的故事我不知道,但能够延续生命保存自己就是值得尊敬的伟大。
一只小黑狗无意间闯入我的镜头,它闲然自得并不认生。我想它应该也是云水谣里的老住户了吧。
雨越下越密,似乎有意让我们停下脚步。高挂着的红灯笼因承雨水之重,垂得更加笔直。云水谣到处湿漉漉的,反而让古旧的石板路冒着青苔味的灵气。
-2 -
走近的感动
离开土楼往前走,哗哗的水声传入我们的耳中。因为大雨,镇中河床的水位涨了不少,湍急的河水变得有些桀骜不驯。河水淹没了石桥,老师转过身伸出手想要拉住后面被河水阻隔住的女生,于是,一切成了镜头里静止在云水谣里的温暖。
本该人来人往的木桥上也难觅人们的足迹,同行的小伙伴因为下雨都有些失落。而我反倒觉得,雨才凸显了云水谣的底色,也因为雨,让我看到了“云水谣”难得的静谧。
我站在河边,想用单反多捕捉几张这雨中的“云水谣”,不觉间竟和大伙儿走散了,一人探路独行,倒也有一番味道。
走着走着,“云水谣”的雨说停也就停了,想擦干身上的雨水却无意惊扰了一群在岸边休息的家鸭。可能是认生吧,它们一个接一个地窜入水中。
为了赶上同行的伙伴我加快了步伐,又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脚底打在鹅卵石路上的微痛感。我多想索性把鞋子脱了和它来一场亲密接触,这种古朴的亲近,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早就消失了吧。
在石路间穿行,竟邂逅了“云水谣”中最古老的榕树。这颗老榕树树冠覆盖千平,树丫长得一直延伸到水的那边,十人才能合抱的树干宣誓着古老和沧桑,榕树下那条被踩磨得格外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
告别榕树,穿过古镇一处无人的街道,终于和小伙伴们碰到了一起。此时的老师正在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云水谣的魅力。
短暂停留片刻,我们又开始了前行。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至今排列着理发店、五金店、食杂店。店面的门板,依然是风蚀褪色了的那种,还依稀残留着“毛主席万岁”的字样。其中一家名为“小三的店”给这古老的云水谣增添了几分情趣。
店前的溪滩上,有一片圩址。老人说,这是昔日赶集摆摊的场地,四邻八方的乡民都汇聚到这里,那时街上、桥上、溪边,全都站满了人,卖草药的,卖草鞋的,卖扫帚的,吆喝起伏,人声鼎沸。
或许是饿了,闻着香我来到了一位卖麻糍的老奶奶面前。只见她熟练地捏出一团糍粑,塞上一把脆饼在里面,揉成团,再裹上一层糯米粉和芝麻,一个诱人的麻糍便做好了。麻糍不贵,两元一个,我一口气吃了三个。
-3 -
离别的悸动
穿过人群聚集的街道走在一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路旁的石阶经过大雨的冲刷往日的尘埃已不见踪影。
走了不多久,又一座圆形土楼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没有和贵楼的气势磅礴,但多了一份炊烟人家般的亲和。围栏上的兰花,屋檐下的衣物,无一不在流露着古楼的生活气息。
爬上楼一位身着黄色棉袄的奶奶正在专心地做着土楼烟,一张纸一撮烟草。
见我走到她跟前,抬头笑着对我说:“小伙子,要不要来一包。”
土楼的美,美在了每一个细节,将单反架在瓦片上,将镜头对准窗外,每一次快门,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幅令人砰然心动的画面。屋檐上那几抹绿意仿佛成了云水谣长久生命力最好的证明。
离开云水谣时好风好日,
但我依然怀念那场让云水谣安静下来的雨。
我想,我与云水谣的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没有不舍,
因为我还会来。
我是走肖,我用镜头记录一切。
[ 原创出品 转载请联系 ]
NTU
|摄影:走肖|
|文字:朱月|
|编辑: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