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平台
序
周建忠
宇宙茫茫,紫气萦回三万里;
神州渺渺,大江奔涌五千年。
俊采星驰,河清海晏平原绿;
三川交汇,江北淮南半岛烟。
咸淡人生,书香一瓣;基业百年,鸿烈三笺。
春秋代序,日月不居;百花惊艳,风正荷妍。
莘莘学子,欲通古今之变;湛湛良师,勇驱天人之阡。
人物平台,争春万树;
生生不息,瓜瓞绵延。
——记“铁军小分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这样一支军队,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斗争,以铁人之姿,以血肉之躯为中国铸造着新的长城。当这段历史随着光阴的尘埃一同沉淀,新四军,这个伟大的名字,也在逐渐远去的炮火声里慢慢归于无声。这不是忘却,这是烙刻于国人心中的铭记。今天,南通大学的“南通籍新四军老战士寻访实践团”,就循着历史的漫漫烟尘,寻访那些尚在人世的新四军老战士,用笔,用心,去记下他们的故事,记下那段离我们远去的峥嵘岁月。本期人物志,就让我们跟着他们,走近新四军,走近历史。
十年前,我校商学院团委与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第一次合作,南通大学商学院团委和《铁军》杂志社南通市工作站签署合作协议,南通大学商学院《铁军》杂志读者俱乐部成立;十年后,怀揣着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也为了让我校的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四军背后的“铁军精神”,“南通籍新四军老战士寻访实践团”在同学们的自愿加入下,逐渐发展起来。
“铁军小分队”队长王冉
工商管理141班的王冉,是“南通籍新四军老战士寻访实践团”的队长,暑假来临,当大部分同学都已踏上回家的路,她却带着她的队员们留了下来,穿梭在南通的大街小巷,寻访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们。炎炎烈日灼烫着他们的皮肤,一如他们内心澎湃的火热。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滑落,却未曾迷蒙过他们的双眼。老兵们的讲述,仿佛带着他们拨开历史风尘,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过往。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37位南通籍新四军老战士,在小分队队员们的笔下,黑字无声,却字字都由血肉写就。
上图依次为:酆建华、张少卿、顾怡玉、曹廷亮
走访过的37位老兵,最大的已近百岁,最小的也已有86岁高龄。王冉说,每一位老兵们对于他们的到访都显得十分热情,尽管他们总是谦虚地说,我们的故事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在交谈中,却仍然会对往事感慨万千。因为年龄大了,很多老兵对于往事的记忆都有所模糊,这个时候,他们的家人就会在旁边耐心提醒,帮助补充。为了让同学们听清听懂,老人们总是会耐心地放缓语调语速,尽量用普通话或易懂的方言讲述。几十年过往,还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对于老人而言,也是一种温暖的慰藉吧。
溯溯风尘下,掩埋了多少往事。“在聆听的过程里,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哪一个故事,而是当老人讲起昔日牺牲的战友,眼中仍会闪着泪光。”从抗日战争结束到如今已经70年,几十年的光阴已过,老人回忆起他牺牲的战友,依然会黯然,这样的战友情不由得让王冉心生景仰,为之动容。
从硝烟弥漫中走来的他们,用执着和坚毅诠释着今天的涵义。站在今天的晴空下,我们无法忘却那段峥嵘岁月,它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如今已大三的姚纬国也是寻访实践团的一员,他说,尽管社会对于抗战老兵们一直投以关注,可以说关注得很多,但却还不够多。这个说法乍听有点矛盾,却是他在走访过程中的一个真实感受。在与老兵们的接触中,他感觉到,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似乎都是次要的。在耄耋之年,相较于物质,他们似乎更重精神上的慰藉。有些老兵的家人,特别是孙子辈,不太愿意和他们交流,不愿意听他们的故事,所以对于小分队的到来,他们总是显得格外激动。
“铁军小分队”队员姚纬国
战争的滚滚硝烟在这个和平年代离我们愈来愈远,那一场动人心魄的用生命写就的英雄之歌却不该就此沉寂。每一位健在的老兵,都是一本活的史书,值得世人的尊重,与他们的接触与交流,对于年青一代的我们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姚纬国还透露,“南通籍新四军老战士寻访实践团”还有个别称叫“铁军小分队”,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也被称为“铁军”,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铸就的革命精神,被称为“铁军精神”。今天,商学院的这一支实践小分队,用纸笔记录下新四军老兵们的故事,在丰富了史料的同时,也再一次将“铁军精神”带到大学生中间来。
铁军精神是为民族解放、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绝对服从党指挥的自觉精神;是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有我无敌、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话听来抽象,但在那些老兵身上,这些精神无疑得到了鲜活的诠释。历史书上的文字始终是冷静客观地讲述一段岁月,而亲耳听闻他们用那饱含岁月痕迹的,沧桑的声音来讲述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格外真实的历史,又是另一番触动。
那些血雨腥风的过往,是我们没有亲历的,但是“铁军精神”,像是一种信念的力量,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历史对话,可以让精神充实;以历史为鉴,前行的路会愈发明朗。
“我们记录下这些老人的故事,可能微不足道,甚至有很多老兵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觉得他们的故事很普通,但我觉得每一位战士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记住,那些老兵对我们愿意去听他们的故事,也都是很高兴的。我们会将每一位老人的故事都进行整理,并将它们交给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让他们的故事永远留存下来。”小分队的队长王冉说道。
正如王冉所说,也许这些老人的故事只是岁月一撇,但正是千千万万个他们,用热血为我们今天的和平奠基,他们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剪影。
在去年的“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中,王冉说:“我刚开始决定在暑假留下来,参与到这个寻访新四军老战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的时候,也曾有过怀疑,不确定我可以从中得到些什么,或者有什么意义,但是当与小伙伴们一圈走下来,最终是收获匪浅的。”也许,每一位和她一样,决定留下来参与到这个实践小分队中来的队员,都会有和她相同的感受吧。至今说起那些老兵,王冉仍是十分动容。那些老兵带给她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触动。她说,我们应当对这些老兵心怀感恩,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他们功不可没。
小分队对新四军老兵们的走访同样给了姚纬国很多感触。他说,小分队带给他的一个转变,也许就在于对待老人的态度。以前的他,不太愿意跟老人讲太多,觉得与他们没有话题,在走访之后,他深深地感到老人的内心其实很孤独,不论是抗战老兵,还是我们身边的老人,每一段人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凝结了岁月风霜的故事,我们要善待他们,与他们多一些交流。
“当年满目疮痍地,而今鲜花遍地开”,这些新四军老战士们都是鲜花的浇灌者。如今尚在人世的老兵们已为数不多,小分队在按照南通市新四军研究所提供的名单逐一联系时,常常会被家属告知老人已去世。无论是健在的,或是逝去的,这些在疮痍之地上培育出花圃的“铁军”,都足以令后人钦佩。
“铁军小分队”对南通籍新四军老兵的走访,留下来的也许只是历史长河里的只言片语,但这只言片语,足以让我们描绘出一个个英雄的形象,提炼他们骨子里的“铁军精神”, 去感受他们一生坚守的信仰。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心灵荡涤。
撰稿:顾颖慧
图片:吴娟娟
编辑:顾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