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平台
序
周建忠
宇宙茫茫,紫气萦回三万里;
神州渺渺,大江奔涌五千年。
俊采星驰,河清海晏平原绿;
三川交汇,江北淮南半岛烟。
咸淡人生,书香一瓣;基业百年,鸿烈三笺。
春秋代序,日月不居;百花惊艳,风正荷妍。
莘莘学子,欲通古今之变;湛湛良师,勇驱天人之阡。
人物平台,争春万树;
生生不息,瓜瓞绵延。
视觉,是人类最具特权性的感官,当这种特权失去,触摸成了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最美的方式。
——题记
在一般人的思维中,盲人是走路时有导盲犬引路的人,是有敏感的触觉、听觉、嗅觉的人,是看不见世界却有感受世界的愿望和能力的人。太多的事实让我们对盲人开始冷漠,甚至觉得他们什么都会,都可以学会,无需我们再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殊不知,在这个日益缤纷的世界里,他们被陷于黑暗的角落中,碰了多少次壁,最终还是无助。
在今年江苏省紫金奖比赛中,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建筑131班的张效嘉、黄清同学一起为盲人设计了一个集阅读与休闲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取名“阅然指上”,以总分第三的优势获得银奖,并在2016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上获金奖。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阅读”他们的思维空间。
张效嘉(左)、黄清(右)
“阅读”于指尖之上
从决定参加这次比赛开始,他们就全身心地投入设计中,灵感也在这时候乍现——将“盲人”与阅读相结合。阅读,理所当然,是所有人都会的,然而对于盲人,又并不是那么容易。在问到为什么选择盲人这一对象时,他们说,盲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最需要阅读的人,同时更能吸引大众的关注,这样在立意上就优越于其他选手。可见,取得先机至关重要。
“阅然指上”,这个优雅的名字,却有个质朴的前生——南大街西南营中的一个废弃的小空间。
他们在原有的空间内植入新的结构框架,根据盲人的行为尺度和阅读习惯对空间进行划分,将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以及综合感觉分别嵌入到门厅前台、阅读空间、休息空间、体验空间。另外,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撑。他们想到运用盲道结合智能设备,包括导向盲道、语音提示系统、可变盲文墙等等,在每个空间构建完整的无障碍体系,让盲人可以安全顺利地进行活动。“阅然指上”让盲人能够边行走边“阅读”,打破原本静止的阅读模式。
“阅读是属于所有人的,尤其是那些视力残疾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且理解盲人的生活,多一些人关心盲人。”
当我蒙上眼睛体验你的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完美地完成“阅然指上”,他们去了南通的西南营,亲身体验盲人的生活方式,体会盲人的触摸感受。
在过程中,他们尝试蒙着眼睛、扶着墙壁慢慢地走在小巷里,由此感受到盲人的两大特点:触觉在其生活中起到最大的作用;其生活的空间必定要狭窄些。而空间狭窄的好处便是给盲人提供有效的“方向感”。在他们实地闭着眼睛站在小巷与大街上时,差别显然易见。小巷里可以使他们触摸到墙壁,知道可以往何处走,再加上安静的环境得以让他们专注;而在大街上,四周的空旷、此起彼伏的喧闹声只能让他们不知所措,悬着的心更是无处安放。
聊到这里,黄清兴奋地介绍到可变盲文墙的概念。用墙体代替纸张,纸上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盲文点组成的盲文,翻阅的动作由终端控制及时更新变换,“阅读”的双手即是“眼睛”。第一次接触盲文的他们,这个创意的产生给了他们无限的动力。也让我不经感叹“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一切就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团队的意义在我们心中是这样的用“君子之交淡若水”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我觉得丝毫不为过。没有高谈阔论,有的只是彼此的心照不宣。
从七月初开始到最后作品成形,一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他们的默契却又加深了不少。
提到分工安排上,两人却是自由分配。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上白班”,一个“上夜班”;一个注重“养身”,一个喜欢“熬夜”。他们一个人做好了,另一个人晚上接着做,然后两人共同的时间里,再一起进行讨论、协商。
第一次合作的他们并没有什么担忧,作为室友,他们关系本来就很好。虽然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观点冲突的地方,但两人也是默契地各退一步。所以,每每遇到什么困难时,他们很快就攻克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碰撞和努力,让他们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完美。
一场比赛,让他们与盲人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交集;一个空间,让失明的人们重新触摸到了外面的世界。这就是“阅然指上”的全部意义。
视频:杜娟 张雪
后期:杜娟黄珂琛 朱丁曦
图片:吴娟娟
文字:杨镇潇
编辑:杨镇潇
投稿邮箱:wbwx@n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