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平台
序
周建忠
宇宙茫茫,紫气萦回三万里;
神州渺渺,大江奔涌五千年。
俊采星驰,河清海晏平原绿;
三川交汇,江北淮南半岛烟。
咸淡人生,书香一瓣;基业百年,鸿烈三笺。
春秋代序,日月不居;百花惊艳,风正荷妍。
莘莘学子,欲通古今之变;湛湛良师,勇驱天人之阡。
人物平台,争春万树;
生生不息,瓜瓞绵延。
初见王维专家
初见王教授,是在一个初冬的中午。他背着有些泛白的布包,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刚上完研究生的课,看不出一点疲倦的样子,也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
我们是因为看到关于他的王维研究的报道而走向他的。
王志清教授的新著《王维诗传》,近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王维研究界的一大盛事,著名文学史史学专家、上海大学董乃斌博导封面题签,著名王维专家、中国社科院陈铁明博导作序,王维研究会会长、首都师大吴相洲博导与著名唐诗文献专家、厦门大学吴在庆博导等封底跋语。
报道上还说,王教授从事王维研究二十余年,取得了让人惊羡的研究成果,单是王维研究就做了五种,论文发表了四十几篇,还有论著、编著、诗选与诗传,可谓是硕果累累了。
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想不到这位王维研究家的办公室这么简陋,简陋得没有办法拍摄。
我们便想约个时间再与他答问。他非常爽快地给我们每人两本书,说:“大家都忙,现在不需要面对面也可以写出采访文章来了。你们可以上网搜我的资料,如果还缺少什么我再提供。”
采访就是片刻功夫。
走近唐诗达人
我们回来上网搜。呵,王志清教授不仅仅是研究王维的。王教授还是生态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呢。他至今已经在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北京大学等出版社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用他自己的话说:且诗且论,亦古亦今。
王志清教授开玩笑地说其乃王维的后人,抑或是与王维夙世有缘。 他认为:“王维对后人的影响主要不在诗歌,而是其艺术精神和生命关怀。王维的虚静而空灵精神,强化了中国文化‘尚静’精神,深入到民族的肌理和骨髓,也内化为我的艺术审美的心理结构。” 我们在王教授的著作中,在“生态文学研究所”博客上,读到他关于王维的这些点赞。
王教授是我校文学院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唐代文学。他的《唐诗十家精讲》201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近又在被商务印书馆“之一”“之二”地推出,已经推到“之五”了。
王教授沉浸于唐诗中,活在盛唐,充满了现代人对艺术对人生对自由人性的渴求,追问与诠解“唐诗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王志清教授受邀去河北大学讲学,讲王维,讲文学史对王维的误判。“文学史写作靠得是作品细读”,王志清教授特别强调,研究文学要回归文学、回归经典,其中蕴含的美感韵味方能体会。王教授说:“我研究王维,研究其他作者、诗人,一定是建立在对其作品的解析、认知和评判的基础上的。”诚然,好读书才能写好书。
因为深爱王维,所以他倾注全部身心,热衷去做关于王维的研究,一丝不苟地、周而复始地走向王维。我们也觉得,若不是王维附体,他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成果呢?
拥有一颗属于文学的心
王志清教授还是个诗人。网上有人评价他说:志清教授是一位诗人。正因为本质上是一位激情四射又活力恒久的诗人,他才会诞生出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性成果。“莫非是后羿洞穿了的太阳们都陨落在香山上了,一片壮烈的辉煌?哦,血性之香山。我是朝圣者吗?自苏中平原踉跄而来……”这是王教授在《诗刊》上发表的散文诗《叶红香山》,字里行间,血性凛然,大气磅礴。
王教授发给我一篇散文诗,刚刚发表于《山东文学》第11期,题为《秋天,我的驿站我的渡》。他在这长篇散文诗中自我写到:
我忙于出入诗星济济的盛唐,不知不觉间便到了秋天。
我就这样走到秋天,走在秋天里了,成为秋天的客人,抑或是秋天的主人,准确地说是秋天的旅人。
我的行囊里,没有被打劫者眼红的宝物,只装有几部不起眼的拙作,还有一些草稿,润色后准备发表在秋天的文字。
我不是流浪汉,
我也不是蛊惑仔,
我发现我前世是个长途跋涉的烈性龙马,高傲而谦卑,尊贵而微贱,清高而世俗,亢进而浮躁。
我走到秋天,依然是盛夏的奔放,却装着沉静的样子,如沉静的秋光。
沉入秋光里,混同一片秋光。
他在这首散文诗里又写道:
我来到秋天,我是在寻找么?
那些就是我要寻找的勿忘我吧?
那些紫色的星星,像诗大片大片地开放。
我真想融入这永远的紫色,不生不灭的紫色。
我真想在秋天打住,在秋天里占上一块并不奢侈的地方,成为秋天的一个符号,扼住时间的年轮。
这就是王志清教授,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退休的年龄,高考的状态。
他这几年来著述像是喷发似的,一年甚至有几本书出版,据说,马上商务印书馆又是一本书即将出版。
写完这些文字后,我们在想:为什么王教授越老越年轻、越老越多产呢?
因为他拥有一颗属于文学的心,因为他是一个洒脱恬淡而有真性情的人。
我们想拿出这份采访稿给王志清教授看,不知道他的感觉如何?
撰稿丨杨镇潇
编辑丨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