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教师徐川开了一门课,不是专业课,不是必修课,却在全校学生中,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他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不是明星八卦,不是心灵鸡汤,几天之间阅读量到了十万+。这门课和这篇文章,都有一个核心问题:我为什么入党?一个看起来很严肃的命题,为什么上课课会火?上网网上红呢?
2016年5月24日晚,徐川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节目通过“南航徐川现象”,报道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一做”典型工作做法。
5月25日上午,艺术学院召开“两学一做”学习交流会,结合各大媒体对“南航徐川现象”的报道,交流对“南航徐川现象”的认识。以下为艺术学院院长张捷的发言。
对“徐川现象”的思考
——“两学一做”学习交流会心得
从昨晚到今天,许多南航人的微信朋友圈被报道徐川、报道南航的各种新闻刷屏,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在内的中央主流媒体对于南航“两学一做”的典型工作做法,及徐川作为80后青年教师以说故事的方式,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政教育的优秀事迹,进行了立体式、大规模的宣传报道。
2016年5月24日《新闻联播》报道
这种对于一个高校进行集中宣传的力度和规模的确不太常见。一时间,大家都说“徐川火了”、“南航火了”。工作群里热闹沸腾,士气高涨。作为南航的一员,我也深深地为南航、为徐川能够广泛受到社会的认可、媒体的关注以及上级部门的肯定感到由衷地高兴和自豪。我航威武!
2016年5月24日《焦点访谈》
一、“徐川现象”和“南航现象”
可能外界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南航是一所以工科见长、“三航”特色明显的大学,此次能够站在全国意识形态阵地前沿、以其先进之做法引领社会广泛学习之浪潮,其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什么是徐川?为什么是南航?作为一个在南航学习工作有22年之久的教师,我认为,这一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其实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首先,“徐川现象”的出现根植于南航的土壤,带着南航的文化基因。
中央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命题,中国高校肩负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南航建校六十多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及办学传统与这一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泛受到社会的认可、媒体的关注以及上级部门的肯定感到由衷地高兴和自豪。
多年来,南航人以“负重奋进、志在超越”的精神、 “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校风创造出一项又一项奇迹,书写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南航人为国家的航空航天民航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南航精神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已经成为一种南航的文化基因,根植于这片土壤,烙印在每个南航人的心中。一颗好的种子,要生根、发芽、开花进而长成参天大树,无疑需要一片好的土壤,而南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即是这样一片热土。
在这两天的报道中,大家还看到很多南航人的身影,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毛概集团”,包括航天学院的“一分钟微视频”学生团队,其实,还有许多在宣传报道中没有出现、但一直就在我们身边的南航人,他们带着一颗赤诚和朴素的心兢兢业业地奋斗与奉献于各自的岗位中。
一分钟视频团队制作的微视频使“高大上”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落脚点。作品累计点播达到200多万次。
例如,这两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南航的宣传工作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直至深夜;再例如,经管学院的陈其霆老师……
今天,人们热议着“徐川现象”,“徐川现象”不仅仅是徐川个人之现象,更是在南航这片热土上不断奋进着的南航人的群像——或者我们可以说是“徐川们”的现象,抑或“南航现象”。
其次,“徐川现象”来自于南航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徐川来南航,最初应聘的是辅导员岗位。之前,他曾经是新东方优秀的培训讲师,曾参加女足世界杯翻译的全国招聘,做过英格兰队在中国期间的随队翻译。徐川有着漂亮的履历,面试时,表现非常出色。当时,在讨论各个候选人时,大家既非常认可徐川的才华,同时也担心他是否能够安心于“辅导员”,在这个岗位上长期稳定地工作。但是,为了南航“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毫不犹豫地打消顾虑,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为徐川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南航的学生线为徐川、为徐川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迅速成长,这种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也使得多元文化和背景的人才在南航汇聚、交融,碰撞出火花,成就不同的精彩,做出各自的贡献。
第三,“徐川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即使在以工科见长的南航,文科仍然大有可为。
徐川的学历背景来自于文科,他所授课的领域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此次,来自主流媒体对于“徐川现象”的肯定和关注,相信对于南航未来的发展会是很好的机遇,包括对于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士气,包括对于广大考生的吸引力,也包括对于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习总书记在前不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学校领导也提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繁荣发展。这对于文科学院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劲头把握机遇,抓好各自的学科建设,为学校“双一流”的建设担负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二、向徐川学习什么?
其实,从“徐川现象”中我们能够得到很多启发,从徐川本人身上,我们也能学到很多。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最深的在于两点:
一是他授课的艺术与方法。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教好学生、讲好课、做好学问是本职所在,其中最基本的是要站好三尺讲台。现在,我们常常会提到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等等。我常常在想,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不仅仅在于学生,更在于老师。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够以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如果精彩到外校的学生都能不远万米前来蹭课,学风问题将不是问题。徐川的课是精彩的,这种精彩来自于真实和真诚,党课讲得好不容易,但是他用说故事的方式,站在学生的视角,以一种同理心,用自己的经历加以阐述,每一句话发自肺腑,我很难想象学生不会被感染和打动。
徐川的党课需要“抢”位置
当然,徐川也是有天赋的,这种先天在表达能力上的潜质无疑是造就徐川之精彩的重要因素,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徐川是用心的,而这一点是每一个优秀的老师都应具备的素质,如何用心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如何去考虑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如何去制造气氛,如何注意平日之积累,这些是我们能够去学习的。
二是“徐川火了”的背后,是他的热爱和坚持。
据徐川本人介绍,所有的提问在24小时内都能得到及时的答复。是什么支撑着徐川对于来自南航校内外的学生这么多年来网络平台的答疑解惑的热情和执着?我想答案无它,应该是热爱吧,因为热爱这份工作,这份事业,所以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我相信,如果每个人能够真正寻找到毕生之志业,坚持下去,一定也能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三、我们为什么入党
徐川写了一篇《我为什么入党》的文章,得以广泛传播和热议。今天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我为什么入党”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时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也是每一名党员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时都该谨记的追问。我也在内心追问自己,我为什么入党。
我想,当初选择加入党组织是因为对于光明的向往,是因为受到很多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和精神的感召,是因为希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积极、正义、有担当、有奉献、对社会积极贡献的人。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如是之想法,毋庸置疑。直至今日,我已有20年的党龄。我觉得现在作为一名老党员,更需要追问现在的自己是当初你希望成为的人了吗?现在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家都要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进而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那么在涌现出以徐川为代表的典型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像徐川那样上党课、开微博、写文章?还是其他?我想,徐川有徐川的方式,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也都有各自的方式。归根到底,还是要爱岗敬业,各尽其职,各尽本分。
每位共产党员若能始终记得当初的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才有更多的后来者会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党员的行动及精神的感召而做出他们的选择。如此,我们这个政党未来的事业才会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
张捷,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组织行为、 管理沟通、文化产业管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江苏省品牌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航空学会理事,并入选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本期编辑:赵忆春、高毓玲
特别鸣谢:“锦衣夜行(jinyierxing)”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