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思政教育课】
5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老师在将军路校区主楼报告厅为400余名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党课”。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在内的12家中央主流媒体参与并进行了现场采访。
徐川是身处南航学生工作一线的思政教师,在任职的7年时间里一直与学生紧密联系,将新媒体与思政工作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堂党课上,除了我校师生外,也不乏其他兄弟院校师生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两位老师一大早专程从镇江赶过来。仅仅在课堂开场的5分钟内,现场就爆发出了10余次掌声。
用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传授经验,徐川将“两学一做”立足在学生生活之中。以“一封尖锐犀利的入党申请书”开头,徐川用“情感的维持、魅力的保鲜、心中的道德”解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徐川说:“生活中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深奥,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高深的理论也能变成老百姓自己的‘大白话’。”
徐川告诉同学们:“两学一做,学的其中一个就是理论知识,但我们要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立足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变成一种更为直观的体验。”
“信仰建立得越简单,摧毁得就越容易。”为此,徐川一直坚持贴近学生,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循循善诱,有问必答,有信必回。
为了更好贴合学生工作,徐川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以入党申请书中“随时准备着付出全部”为例,结合自己的经验,鼓励同学乐于奉献,他说“新时期入党,我们更需要一份勇气,因为当生活中出现各种‘冲突’时,我们还需要学会放弃。”
将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是徐川能够成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经验。中国青年报记者吴晓东评价说:“他的个人魅力很强,有他自己的经历、视野,这些东西不容易复制。”
与年轻人的交流需要多种多样的尝试,开展思政教育,徐川还以“节日”为主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递正能量。
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徐川相继发表了《青年节里谈中国》《建军节里谈英雄》《国庆节里谈爱国》等“节日系列”文章,以“节日谈”的形式宣扬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党课结束后,12家媒体对在场师生进行了采访。
“类似的党课特别能吸引我。我现在是大三的学生,大一的时候就曾听过他的讲座和选修课。他的特点就是诙谐生动,而且贴近当代年轻人,由浅入深的讲解,以我们更能接受的方式说一些事情和讲述一些道理。”大三学生卢婕颖说道。
来自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大一学生夏小宇告诉记者 :“特别激动,他解答了不少一直困惑我的问题,更加坚定了我入党的信心。”
【“两学一做”的南航“关键词”】
中央媒体的采访行程满满当当,午饭后的休息时间很短暂。在简短的休整后,当日下午2点,记者们准时前往南航大学生发展中心。那里,是南航众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萌芽和成长的地方。
在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奉献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是南航的百岗奉献服务基地。“我们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事务服务,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办理各种事务,比如最基本的证件办理、失物招领等等。第二个主要关于材料发放,勤工助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在我们这里得到帮助。第三是权益服务,我们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渠道。”正向记者们娓娓道来的黄博伟是事服的第二届副主任,简单几句话,浓缩的是每周200多件的权益服务和5000余次的窗口接待。
为了突破线下服务的空间限制,“事服”提出的“新媒体服务概念”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推广渠道。成立于2012年年底的“微爷”,目前在南航本科生中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8%。
据了解,“事服”的党员比例达到30%,在大学生各类组织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比例。自动化学院的杨柳同学便是其中的一名,人民日报记者孟祥夫对其进行了采访:“你为什么选择事服呢?”“百岗奉献是学生入党的必要条件,一开始可能是被要求必须来做的,但我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确实挺好,特别有价值,所以我就留在了这里,一转眼就从大二做到了大四。”而关于如何才算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杨柳也有自己的看法:“就像这样在百岗奉献单位,为同学老师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也算是学生党员奉献自己的一种方式吧。除此之外我也参加了很多校内外的志愿活动。”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杨柳也目睹了学校“两学一做”的新风,她掰着指头对记者一一例举着这些年学校逐渐发生着的不少变化。“大一时讲座比较少,到了大四,各方面的讲座会比较多,平台更多了,范围也更广泛了。学校提供的志愿服务都更多了,选择权也更多了。”
与“一分钟视频团队”:看得懂,听得进
记者向来有着“闲不下来”的本能,一路的采访中,他们抱着笔记本,揣着录音笔,抓住每一个采访对象侃侃而谈。不过当他们现身创客空间时,却一个个抱着水杯,对着屏幕看得津津有味。
“What are you 弄啥嘞”,“彭麻麻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啦”,这些俏皮的语言时不时从“一分钟‘两学一做’”的视频中冒出来,逗乐了不少中央媒体组的记者们。这样原本“高大上”的思政教育短片,也凭借它有趣的创意和生动的讲解,在成立短短2年的时间里,已经吸引了将近200百万次的浏览量。
航天学院学生辅导员范伟老师是“一分钟团队”指导老师,在采访中他向记者介绍道:“我们一开始组建这个团队,主要是做航天科普视频,以手绘漫画的形式来为社会大众科普航天知识。做完这些科普以后,我们意识到这样一种形式可以利用到我们的思政工作中去,所以我们也陆续做了‘一分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四个全面、一分钟理想信仰’等等,片子播出后,得到了很多师生的支持,他们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一种形式。”
从初期4位同学自发形成的团队,到现在走向了项目孵化的进程,“一分钟团队”的迅速成长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学校的支持。校团委、学生处、宣传部、航天学院等各单位都对团队的发展给予了持续支持,同时也提供了场地、设备甚至经费。而当团队的项目涉及思政内容时,徐川也会主动给团队提供建议,为其语言和方向进行把关。
当问及视频效果时,范伟告诉记者:“因为这个视频比较通俗易懂,很多小学生也可以看得懂,所以我们的视频也被江苏的而很多学校引用。看了这个视频以后老师再讲解,学生更能看得懂,听得进。我们的团队成员也告诉过我,制作了这个视频以后,在参加党课结课考试时,不需要做太多准备,很多知识点已经记住了,这是很直观的事例。”
与社会主义五百年公开课课题组:信仰让我们聚到一起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切回到那个晚上,接下来的70个小时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世界上拥有几乎最强国力的国家,在70个小时内就烟消云散,坍塌了。”
这是“社会主义五百年公开课”研讨会现场。在机电学院辅导员王洋对记者做了五分钟的试讲以后,徐川做出了上述的示范建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畏老师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为了让课程以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组建了一支以90后为主的教师团队,一方面是想要给学生他们所需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辅导员他们自身思政与文化能力得以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课程主要分为三大块: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过程;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共产主义在路上,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徐川常常参加这个团队的讨论,并给予很多指导和建议。“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可以讲的更动听一些。我们可以像‘档案’一样,从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出发,然后娓娓道来。没有生命力的知识点和时间轴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末了,他感慨道:“两句话之间有多少故事,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案例在里面。”
“希望学生来一次以后,就能追这个课,喜欢上这个课。”何畏对人民网记者施忆说道。“社会主义五百年”不能打卡,也没有学分要求,但每次开课,都会有很多同学主动前来。而参与课程安排的辅导员们也表示,在进行这样的学习以后,他们确确实实地感觉到了变化,“以前当学生问起一些问题时,只能回答的很肤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现在接触到理论知识后,更有底气,也能为学生解答一些现实困惑了。”
在午后阳光沙龙:常态化的现实问题研讨
“午后阳光”是校团委学生活动的招牌项目,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活动。闲暇的午后,十几名同学三三两两地围坐在草坪上,和校内外的嘉宾一起谈天说地。此次,中央媒体组也参观了“午后阳光”活动的开展。
为了还原活动的真实场景,让大家畅所欲言,焦点访谈节目组远远地将机位架在一旁,尽可能不打扰大家的讨论和思考,给活动的参与者足够安静的环境。
徐川是“午后阳光”的常客,他和众多参与的学生一起,讨论时下的热点。从江苏省减招,大学生亲吻活动,到“我们应该选择小城房还是大城床”,大学生关心的话题总会出现在“午后阳光”的现场。“‘午后阳光’给了我们一个更近距离的接触优秀者的机会,去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思想上、生活上的困惑。”这次的活动参与者赵磊对焦点访谈记者牛彦敏说道。
【以“真情”走进学生心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徐川老师的典型做法,更全面地接触南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情况,中央新闻采访团在图书馆做了深入采访。
兰天澔和陈城称自己为“资深川粉”,而他们口中一口一个的“川哥”,正是徐川老师。兰天澔是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大二学生,谈起徐川,他操着手势,毫不掩饰自己对徐川的推崇:“川哥对于我来说,是教会了我一种独立思考的生活态度,不要人云亦云,在观念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高中时便开始积极入党,兰天澔在最初并不明白自己入党究竟是为了什么。“高中时只有比较优秀的同学才可以入党,所以为了证明自己足够优秀,我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到了大学的时候,我也有过迷茫,困惑我为什么要入党。直到后来看到川哥在公众号上写的《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文章,我仔细看了很多遍,看完以后有一种非常痛快的感觉,有种写到心坎里的感觉。”面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姚东明记者,他感慨道。
鲁广超则在一旁被一群记者团团围住,马上就要本科毕业的他,即将前往新疆支教。他所在的“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都会前往贫困地区为当地的孩子送去知识。与徐川同一个学院的他,坦言自已的选择也是受到了徐川的影响:“川哥做辅导员时,就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学生。我想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一生的路还很长,所以我选择去支教,把自己这些年学到的东西,经历的东西,去分享给其他人。”鲁广超现在是预备党员,选择新疆,也是他对社会做出奉献的一种方式:“自己的路自己选择,自己对自己负责。”
航空宇航学院辅导员储瑾蓉老师是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她笑称徐川为“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徐川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讲故事的方式,学生有自己接受信息的渠道,不一定会愿意接受你说教的那一套,从他入校开始,就给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有了一个冲击,他口才很好,能够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讲的简单易懂,把一些离学生很远的问题讲的通俗易懂,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话就让我们的工作更容易。”
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佘明老师则表示:“原来都是自己的学生找自己的辅导员,因为他有自己的魅力,这种魅力让他凝结了一群粉丝。他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来辅导学生,方式有了不同,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是没有发生改变。”
“徐川给我的感觉是真。”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静和徐川也有着不解之缘,他告诉记者:“他刚来学校的时候,我所在的学生处负责组织辅导员的招聘。他在面试环节就表现出跟其他人很不一样。大部分人在招聘的环节都会比较‘收’,但他很敢讲,很乐意分享。”回忆起那段时间,王静坦言,自己并没有想到徐川最后会选择留在南航,“后来他来报名的时候大家都说,嘿,那个传说中的徐川真的来了。”
徐川在南航以来,一直负责思政工作,而他的到来,也给南航的辅导员团队带来了不一样的清风。“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一些我们认为可以的教育语言去跟学生讲,但徐川会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去跟学生讲,他把自己当做学生,从学生的情感的角度来考虑说话的内容,所以他很容易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一堂全是说教的课很难坚持下来,但如果你跟他讲,今天我跟你讲几个故事,跟你讲几个我心里的感受,用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来跟你作交流,我想很多学生看中的是这一点。”王静对记者说道。
同时,王静也向记者分享了理学院的学生党员“百岗奉献”服务实践平台——学习支持辅导中心。“各个高校都有类似的机构,但我们的特色是完全由学生党员来组成并且发展这个中心的。”
学习支持辅导中心的老师通过自己备课,面对全校的学生提供高等数学、概率论等基础学科的辅导。既有大课的辅导,也有一对一的辅导,一年下来,“学支”能举办100多场学习辅导。由学生来组织这样的中心,也是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落地的一个窗口。“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员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中心的很多志愿服务的同学,我们都叫他们百分小能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百分成就了中心,中心也成就了他们的百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行为、思想还是学业,这才是真正的百分。”王静说道。
在南航采访的这两天里,来自中央主流媒体的记者们一路走过来,看过去,对南航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央广网记者张佳琪说:“南航的校园环境很吸引我,因为我是个北方人嘛,南航的校园绿化我很喜欢。还有就是校园文化很好,学生们感兴趣的社团很多,就包括‘午后阳光’,还有‘一分钟’视频团队,都很有意思。”
而关于“食在南航”这一招牌,记者们也纷纷表示羡慕:“你们有这样的食堂真是太幸福了!”
来自人民日报的记者孟祥夫说:“有时候大家习惯本能地从教科书上去看、去理解我们的政党,其实通过我们身边的人物、案例,加上一个非常好的典范的话,就会容易有一种信服感。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跟我们当时相比,无论从心理还是成长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用这些比较符合他们特点和需求的方式来讲党的精神,会更有益于他们的理解和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南航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焦点访谈记者牛彦敏感慨道:“平时我们的采访任务很重,但真正像这次长时间集中在一所学校工作的机会还不多。看到在教学和科研一线默默耕耘的老师,课堂里、操场上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走在南航校园这个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里,大家的热情、乐观、好客真是让我自己也受到了很深的感染。大家常说少年强则国强,这几天的经历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同,只要每个时代都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人群,我们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国家的繁荣富强就会充满希望。”
图片来源:南航官微
文字撰写:方楚楚、吕雪、赵磊
责任编辑:袁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