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62周年纪念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崇德尚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儒家思想超越时空,滋养着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拓立者,虽述而不作,但数千年来的岁月流转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反而一次次赋予他新的时代生命。孔子何以如是?
孟子尝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翻查《中国历史地图集》,大致可见孔子所见的“天下”方圆几何;我们阅读经典,大致可知那天下包容争鸣百家。孔子思想何以冲破历史之局限与众声之藩篱,直达今日与未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尼山静卧在山东曲阜城外约30公里处,朴素得像真理一样。虽然奇不过三山,险不过五岳,高不过340多米,却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因为尼山,诞生了孔子。
尼山脚下,默默地淌着古老的泗水。波澜不兴,却声震长河,因为孔子的临川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古希腊先哲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深邃,使潺潺小河泛起了哲学的波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孔子选择了这片神山圣水。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有汉以来,历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无数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堪当此誉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有一种存在,叫隽永。譬如,尼山冬夜的月光。
穿越2560年风云的华光,如浴如洗,纤尘不染,圣洁、高贵地悬在我的额顶,宁静而温婉。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孔子如月,辉映中华民族思想的耿耿长河
孔子是为思想而生的。
他建筑了一座思想的宫殿,嵯峨雄伟,金碧辉煌,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美学、伦理学、语言学、档案学、艺术学、军事学、医学等多门学问蕴涵其间,思维廊腰缦回,灵感流光溢彩。他以仁、义、礼、智、信为基,忠、德、宽、恕、勇为栋,以孝、廉、恭、俭、敏为梁,和合、中庸、教化、六艺为檩,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椽,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高耸起中华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厦。一部《论语》,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是孔子的微博,是天下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一读2000余年,百读不厌,百思不尽。
譬如,治政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块基石,儒家文明的第一个原点。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孔子对奋斗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有奋斗才会有收获;对成功者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当政者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君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普通人说,要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以仁生义,由仁及德,孔子推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既敦促当政者“身正”,又教化民众向善去恶、尊德守法。孔子的仁政、德政观,构成古代最早的政治观。
譬如,民本思想。孔子“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观”,既是对上古民本思潮的继承,也是对奴隶社会以来君本思想的批判,开启了“君轻民贵”思想的先河,代表那个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孔子从《尚书》中整理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对今天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起到奠基性作用和历史性贡献。
譬如,教育思想。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个层次。他设坛开讲、诲人不倦,让社会走向有序;他注重对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试图把仁、义、道、德等关键词揉成泥、烧成砖、砌成墙,搭建精神的庄园;他主张“有教无类”,像一位勤奋的泥瓦匠,试图用知识的泥浆抹平人世间的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孝逆、雅俗的砖缝;他主张“师道尊严”,试图让混沌社会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孔子是为政治而生的。
从思想者走向实践者、从政治家走向思想家,他是有抱负的文化人、有思想的官员。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的国家观、社会观、人民观建立在国富民强、长治久安的目标基础上。春秋以降的400多位帝王,大多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和注释者,得之者治,不得者乱。
秦始皇打天下、得天下的战略思想是成功的,但守天下、治天下的指导思想是失败的。“焚书坑儒”至少暴露了他不懂得如何用道德教化而非暴力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埋下祸根,二世而亡。
刘邦不同。这位汉高祖一开始也是有打江山之勇、无坐江山之策,不好读书,怠慢仕儒。但他有两位儒生幕僚,一位是陆贾,一位是叔孙通。陆贾经常借念书给皇帝听的机会,灌输应以秦为鉴,以儒安邦。被洗脑的刘邦终于若有所悟,让陆贾撰写秦始皇之得失的文章读给他听。叔孙通则负责用儒家礼仪规范朝廷百官,如此这般地训练出了一个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大汉朝廷。公元前195年,刘邦专门到曲阜,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两个儒生,改变了一个皇帝。
而汉武帝更不同。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用儒学思想统治民心,缓和了阶级矛盾,推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汉武帝深知,以一种先进的价值观统领四分五裂的社会何其重要!他是孔子思想的成功践行者,是第一个使儒家学说登上中国古代思想史顶峰的帝王。一个大儒,帮扶了一个朝代。大汉王朝前后历时长达420年之久,与孔子思想垫底不无关系,此所谓“秦行霸道而亡,汉行王道而兴”。
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缔造者。他的政治主张、国家政策、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社会理论、道德倡议,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锤炼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特质,以强大的内聚力、稳固性和认同感,奠定了中华文化最初的基因,引领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梦想。孔子,是雄踞古代中国思想皇宫的帝王。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孔子如月,辉映中华民族思想的耿耿长河。
月在月光中走
风在风天里行
孔子如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
孔子是一位勤勉而孤独的摆渡人。
——他奔忙于两个社会之间。奴隶社会寿终正寝、封建社会方兴未艾,孔子见证了新旧制度的更替。旧有的被摧毁,新生的还稚嫩;传统的被解构,重构的没认同,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破船载酒泛中流,试图借回周礼以整饬社会,用儒家思想推动腐朽不堪的统治机器。但他像古希腊神话里那位徒劳而疲惫的西绪福斯,又像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那位满脑子理想、持长矛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他的渡船上,没有乘客。
——他尴尬于两个阶级之间。孔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发言人、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又是没落贵族的代言人、平民百姓的接访者。他有“内圣外王”的境界,既想读圣贤之书,又想操统驭之术。他从“重民”“安民”“富民”“教民”“为民”“爱民”出发,主张宽政于民、德政于民、仁政于民、藏富于民、施教于民,但统治者责怪他偏袒贱民,老百姓奚落他是丧家之犬,两边都不让他的船靠岸。
——他踌躇于两个角色之间。作为思想家,注定是先行者,也是孤独者;作为政治家,必然在现实的泥淖中挣扎。白天上朝满眼污秽一身脏臭,晚上回家沐浴焚香读书沉思,孔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凡人与圣人之间奔突,窘迫而痛苦。把正确的思想建立在不适宜的年代,把远大的抱负寄望于不值得的君王,是孔子的失误。但无可逃脱、无法选择,他的漏船找不到系缆桩。
尼采说:“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孔子何尝不是这样!
纵然如是,孔子仍然是一座人文精神的高山,耸立在中国历史如铁的长风中。
——他是一个理想坚定忠于使命的人。孔子官拜鲁国司空、大司寇,辅佐过多国君主,有机会部分地施展他的理想。他居庙堂则爱其民,处荒野则忧其君,忠君当尽职尽责,爱民则尽心尽力。他忠于政治使命、文化使命,表现出优秀的政治品格、高尚的家国情怀和积极的文化担当。他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旧窠新巢中,顽强地张扬个体的价值,兑现着对国家的诺言、社会的关切,对君王的忠诚、苍生的体恤。孔子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亡父、少年丧母,晚年失妻丧子,生活清贫,颠沛流离。既受过座上宾的礼遇,也有过丧家犬的狼狈,吃闭门羹、受冤枉气、遭误抓错打,被撵得到处跑,被骂得满心伤;君王的将信将疑、半用半弃、若即若离让孔子尴尬,同僚的排挤、陷害、嫉妒、诽谤让孔子愤懑。但是人生目标一旦确定,便如日月经天,前行不辍,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坚韧,独守心中的理想与责任。公元前484年,已是68岁老人的孔子结束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回到鲁国,想辅佐君王但忠谏屡不被纳,受尊而不被用。即便这样,孔子以古稀之年转向研磨古籍经典,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连编系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多回。这需要怎样的意志!
——他是一个人格高贵道德完美的人。思想的圣洁源自灵魂的高洁,思想的力量基于道德的力量。孔子从《尚书》中提炼出为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选择就是态度,关注就是肯定。他主张做人讲诚信、守规矩、有约束、怀仁爱;他尊重劳动,崇尚勤俭,反对淫逸,主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他确立自重自律自警自强的君子品格,赞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义利观,为天下人标出了道义的制高点和欲望的底线;他宁受劳顿之苦,决不苟且偷生,想借力济世,但不攀龙附凤、摧眉折腰;他意趣高洁,欣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道德境界;他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温和、良善、恭敬、检点、谦让使他德馨飘远,四海弥漫。无怪乎司马迁顿笔发出“高山仰止……可谓至圣”的千古一叹。
——他是一个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春秋乱世,注定要诞生英雄人物。谁能够发现人类的发展规律谁就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谁能够把握社会的运动规律谁就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社会变革纷繁复杂,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现实对理论发出了呼唤。从真经中发现真理,在理论中构建理想,孔子孜孜以求。他捕捉到“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火花,用以点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在君权神授的春秋时期是需要勇气的。他本不是守旧之人,他的“川上曰”是运动的观点、发展的思维。他的旧识新解、旧闻新知、旧说新语,他的真知灼见、新知新见,既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又融会贯通、能学管用。他的“温故而知新”倡导知识的更新,更包括对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他创立的开放式学术体系,为中华文化的吐故纳新、绵延不绝奠定先天的品质。
——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人。孔子是老师的老师,更是学生的学生。他初学周朝礼仪,遵从鲁国礼乐,苦读上古经典,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融汇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知识。孔子学而有道,概括出“好学、擅学、博学、为学、倡学”的方法论;主张“学而时习之”“教学相长”“见贤思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观。他拜圣者为师,向能者学艺,先后向师襄学抚琴,向剡子学为官,向老子学周礼,向苌弘学音乐,在齐国学习古典乐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他向贤达学习,也向基层学习,周游四方的经历就是深入实际、贴近生活、走进民众的过程。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呆子”。公元前500年鲁齐两国的夹谷会盟,正是因为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预判,才挫败了齐国的阴谋。孔子重实践、讲习行,重实干、不空谈,走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成长之路。
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孔子如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