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士红,审计与会计学院副教授,参与国际合作办学的IAEP教学工作,参与世界银行委托的老挝国际合作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中国博士后课题、江苏省博士后课题、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各一项;参加《审计学原理》的英文课程建设、《内部审计》研究生课程建设、《内部审计》与《审计学基础》本科生课程建设;2012—13年间撰写了11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7篇论文,CSSCI论文7篇。第五届“校长奖教金”提名奖获得者。
从
英语到审计:重启“学霸模式”
王士红本是英语专业出身,读管理,本来多是因为“学位”的要求,但后来直到2009年博士读完,王士红慢慢发现了新专业中的乐趣,她接触到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最新的研究方法,乐此不疲地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慢慢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带了没多久的管理类课程,王士红又遇到了新的机遇。2010年,审计署首次组织“政府审计”学习班赴美进修半年,没想到学校唯一一个名额落到了她头上。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审计和这么多一线的审计人员,这批来自北京、成都、海南等各地的审计一线的“同学”,也成为她日后学习实务和开展研究的宝贵资源库。包括后来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她也是参考了这批一线同学的意见,“要知道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回来王士红顺其自然地转到了审计领域,开始了IAEP班的全英文授课。除了本身的英语功底,王士红的转身也并不容易。好在她不着急,好学,又肯下功夫。读博士的时候课程那么多,她要把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哄睡下了才能开始写博士论文,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儿;一开始研究方法不熟悉,她自己找了SPSS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遍地操作练习。现在,“学霸模式”重新开启。她申请了很多大学网站的账号,下载了“好多好多”相关课程的资料,并且把能找到的相关书籍都找来拼命地看;她找到在浙江审计厅工作的同学,厚厚一大本的案例资源拿过来研究;她请教周围有经验的老师,趁着寒暑假积极参加了南方电网项目、老挝公共建设与交通部项目……在王士红看来,理论教学只要肯下功夫就可以,但是实务方面的欠缺只能靠多接触、多参与来弥补。她记得第一次站在IAEP班讲台上的“有点心虚”,但现在,她的底气明显足了很多。“只有老师充分掌握了知识,同学们才能学的明白并且触类旁通,这是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课上到课间“茶话会”:“韶”出的信任
教学19年,王士红已经数不清教过了多少学生,但她始终愿意认真对待和同学们之间的相处。课间的时候,她喜欢和同学们“韶一韶”,准备出国的学生如何选择学校、如何写申请信、如何推荐……经常就不经意衍生了一个小小的“茶话会”。“因为老师总是笑着倾听,我就不自觉地像倒豆子一样将问题全都说出来了。”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让很多学生心生好感。在这一场场“茶话会”里,09级IAEP班的刘凯就得到过十分重要的建议和支持。那时他即将毕业,同时收到了几家大公司的offer,也考取了西南财大的研究生。“那时候来自各处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整个人都没了主见,因为不管什么样的选择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他愿意找这位“有点韶”、喜欢微笑倾听的老师倾诉,王士红在综合分析了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方压力等情况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当时屈从了其他的压力,我现在有可能只是苦苦挣扎着等着晋升的小职工一枚呢。”虽然决定最终要自己拿,但刘凯很感激那个时候有人愿意倾听他“患得患失”的纠结,并如此认真地跟他分析、让他看清自己内心的选择。王士红一直很小心、很真心地对待与学生的接触,“人生的路很长,有时候学生欠缺的,就只是跌倒时的一个搀扶与帮助,而这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有可能会影响着学生们的一生”。
三尺讲台到国际舞台:可以做的还有更多
“我现在特别感觉到,平时所做的每一步,对研究和教学都是有帮助的。”就连原有的跨专业劣势,在双语教学和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中,也成了最大的优势,让王士红可以更自如地阅读前沿英文资料,上手更快。懂专业又擅长英语的老师,在国际舞台展示的机会往往更多。今年10月,王士红还要赴南非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教授英文审计课程。领到一个任务,她总是容易“非常非常紧张”。“万一讲不好怎么办。”“不能给学校丢脸啊。”……也因为这样的“压力山大”,她如履薄冰、全力以赴,反而结果总还不错。对不同的群体授课,王士红会先花功夫去了解对方国家的基本情况、审计体制,制定不同的备课方案,并且在上课过程中也不断沟通需要。曾听她授课的老挝政府人员评价:“我们的培训老师非常好,语言流畅,专业知识丰富实用,最主要的是可以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授课。”那段时间老挝代表团来访,王士红也负责其它方面接待。“因为是公共建设与交通部的项目,我们还到禄口机场等地参观,整天风尘仆仆地赶路,早上打理的发型,不一会儿就都是灰了。”但流利纯正的英语、细致贴心的陪同、有序周到的招待,不仅使代表团赞不绝口、“尽兴而归”,也为老挝与我校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样子的活动越多,我们学校的知名度也就越高,下一次我们的其他老师的机会也就越多。这也是我能为学校回报的点滴力量。”对王士红来说,在南审度过了十几个年头,自己已然成为了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她总是希望在以力所能的范围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她希望这个家庭越来越好,家庭里的人也越来越好。这些,都是她“甘之如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