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述 | 徐大椿与《洄溪医案》

艺考培训
+关注

徐大椿,清代名医

性聪敏,喜豪辩,工音律

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尤精医道,著述颇多

今天,小楠有幸邀请到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沈劼副研究员

为我们讲述

徐大椿和他的《洄溪医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

徐大椿生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图源:百度百科

徐大椿(1693-1771),又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县松陵镇下塘街人,晚年隐居在吴县越溪张桥村松毛坞洄溪草堂,清代著名医学家。祖父徐釚,字电发,号虹亭、拙存,晚号枫江渔父,曾参与纂修《明史》,著有《菊庄词谱》《词苑丛谈》《南州草堂集》等。父徐养浩,号蓴村,精于水利之学,曾聘修《吴中水利志》。

徐大椿7岁入私塾,14岁习时文,旁及诸子百家,尤嗜《易经》与黄老之学。20岁从学于同乡周意庭,于当年获县诸生身份,并更名为大业。之后开始习武强身,据说曾经到访湖北武当山求仙问道,拜入武当龙门派纯阳门学习武艺,修炼吕祖所创混元一气功,可举三百斤巨石,精于枪棍技击之法。年近30岁时,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研经典及历代名医之书,妙悟医理,悬壶于世。40 岁时,昆山大疫,“死者数万人”,徐氏前往视之,救人无数,名震江南。

徐大椿18岁遵父命开始研阅水利之书。22岁时,曾随其父游遍太湖48岛、72峰及周边水域,“于东南水利尤所洞悉”。31岁时曾向当事官员提出对运河疏浚方案的修改意见,得到采纳。69岁时,江浙大水,协助江苏巡抚庄有恭设计治理方案,得到乾隆皇帝批准并施行。还曾为明代沈启《吴江水考》的重刻本作序。

1760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溥患病,刑部尚书秦蕙田向乾隆帝推荐徐大椿。徐氏抵京后直言蒋之病不可愈,乾隆赞其人品学识,欲留其在京师效力,徐氏婉转推辞。归来后,他隐居于越溪七子山画眉泉畔,筑洄溪草堂,自号洄溪道人。1771年,徐氏再次被召入京,时已79岁高龄,抵京三天后去世。乾隆赠儒林郎,命其子徐爔护柩归乡。先葬于吴县越溪城隍山,20年后迁葬于吴江。

徐氏生平好著述,所撰甚多,医著多有独到见地且注重实用。1727-1757年间,半松斋先后刊行《徐氏医书六种》,包括《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1857年,海昌蒋氏洐芬草堂刊行《徐氏医书八种》,增入《慎疾刍言》《洄溪医案》。医书之外,尚有天文地志、河工水利、音乐和辞章等方面的著作,如《道德经注释》《阴符经注释》《乐府传声》《洄溪道情》等,并参加《吴江县志》《震泽县志》的编修。

徐氏临证洞明病源,用药精审,虽至重至危之疾,每能手到病除,为世医所叹服。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中认为“徐为乾隆时名医,学问驾于叶、薛之上”,给予较高评价。袁枚《徐灵胎先生传》称“先生生有异禀,聪强过人,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以至舞刀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长于医。”《清史稿》评价:“大椿学博而通,注《神农本草经》百种,以旧注但言其当然,不言其所以然,采掇常用之品,备列经文,推阐主治之义,于诸家中最有启发之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城隍山道院洄溪道人的传说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图源:网络

城隍山道院位于苏州越溪(今苏州市吴中经济开发区),是江南一带的道教胜地,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兴于清乾隆时期,毁于民国初,主要供奉太乙真人、玉皇大帝、三清天尊和清代名医徐大椿等。徐大椿是一位中医师,怎么会在道院的供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有着一个传说。

清乾隆初年,吴地一带发生瘟疫,来势汹汹,迅速扩散,四方百姓深受其害,官府虽组织施药救治,却收效甚微。徐大椿见此心中十分焦急,凭长期积累的经验提炼出一种特效药丸。但其时他尚未出名,担心官府势利不肯使用,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平时信道,自号“洄溪道人”,城隍山道院是他常至之地,于是他带着自制丸药,来到城隍山道院住下,待到农历十月十八日城隍山庙会这一天,向信众们说:“天快亮时我梦见纯阳仙师,他云游至此见百姓遭受瘟疫之灾,十分不忍,欲借我之手救治病人,他把葫芦里的药丸倒在床头,还告诉我药方。我惊醒后一看,床头果然有一堆药丸。乡亲有哪个想要,我免费赠送。”信徒一听是八仙之一吕纯阳的仙药,纷纷讨要,几百颗丸药转眼间就散完了。讨到“仙药”的乡民回到家中,让病人服下药丸,果然药到病除。徐氏一时声名鹊起,官府知道后不敢怠慢,立即将他请去,按照他的方子连夜赶制丸药。当地人对他很感激,尊称其为“阿爹”(苏州话为长者、祖父),徐大椿也从此被视为“神医”。他去世后,当地人悲伤不已,为他建祠,尊奉为本地城隍,其祠就成了城隍庙。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越溪人认为是徐灵胎阿爹的生日,要为他举行三天庙会。

2002年重建道院时,因原址在画眉泉畔的洄溪草堂已毁,故又专门在道院内修建洄溪草堂,以纪念徐大椿。

南京中医药大学

洄溪摩崖石刻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摄影:沈劼

洄溪草堂遗址旁,有一块高约5米、长约50米的石壁,上有三十余方摩崖石刻,称为“洄溪摩崖石刻”。

受祖父的影响,徐大椿好游历山水,与名流雅士相题咏。而这些石刻正是徐大椿日常生活的一个侧影,僧人、官员、道人、书画家,他们都是洄溪草堂的常客。其中有大才子袁枚所题“仙境”,“吴中七子”之一王昶所题“迹留千古”(图1),康熙十七子果亲王所题“满饮上池”(图2)等等,还有徐大椿自己在石壁上留下的两方:“梦游处”“不信在人间”(图3)。而其子徐爔题:“吴江徐爔,开山建亭”,落款:“嘉庆元年三月书,时年六十有五”(图4),说明后来徐爔曾在此石刻旁修建亭子,但可惜今天也已不见。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摄影:沈劼

《洄溪医案》

《洄溪医案》为徐大椿晚年所著,是徐氏诊治临床各科疾病的医案集。清咸丰五年(1855)由浙江名医王士雄根据徐氏门人抄本,予以编次加按,于清咸丰七年(1857)刊刻问世。全书不分卷,收载徐氏临床治疗内科杂病、时病、妇科、儿科和外科病证56种,共92例医案。本书屡经重刻,版本众多,流传甚广。

有学者认为本书是徐氏考究生平得意之案汇抄而成,以备自励赏玩,因此原书在徐氏生前并未刊行。袁枚于徐氏卒后二十余年作《徐灵胎先生传》,曾寻访徐爔得到徐氏医案若干,并收载在《徐灵胎先生传》中,其中除迮耕石案与《洄溪医案》所载互有详略外,其他并不见于《洄溪医案》,可知徐氏医案不止现今《洄溪医案》所载。后王孟英从其友吕慎庵处得《洄溪医案》抄本,吕氏述该本得于“徐氏及门金君复村者”。王氏“读之如获鸿宝……爰为编次,窃附管窥,用俟高明,梓以传世”,在原抄本基础上进行整理,并加按语,方得首次刊行。

《洄溪医案》收录徐氏各科验案,虽然每案篇幅短小,其中对方药的叙述也不特别详尽,但每案都仔细记录了徐氏治病过程和治疗思路,内容丰富,反映了他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对经典的融会贯通,也体现出他辨证的细致精湛、施治的灵思妙想和临证的从容不迫,王士雄评价“虽秘本而方药不甚详,然其穿穴膏肓、神施鬼设之伎,足以垂医鉴而活苍生”,受到后世医家推崇。

此外,徐氏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这些都体现在医案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在书中记载的“吐血”案中,平望镇张某因服用徐氏琼玉膏后病愈,故涉猎方书,慢慢以医为业。徐氏知道后教导他:“行医之要,惟存心救人,小心敬慎,择清淡切病之品,俾其病势稍减,即无大功,亦不贻害。若欺世徇人,止知求利,乱投重剂,一或有误,无从挽回,病家纵不知,我心何忍?”在“瘀留经络”案中,乌镇莫某得了怪病,痛始于背达于胸胁,徐氏将其留在家中,用针灸、熨搨、煎丸各种方法治疗,一月后痊愈,莫某不停地道谢,然而徐氏反过来感谢莫某道:“我方欲谢子耳。凡病深者,须尽我之技而后奏功。今人必欲一剂见效,三剂不验则易他医。子独始终相信,我之知己也,能无感乎?”从中不难看出徐氏不仅把病人的疾苦放在首位,精心治病,而且十分谦虚诚恳,不以医术自居,反而感谢病人的信任,真正体现了一位大医的风范。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吐血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

瘀留经络案

图源:网络

青囊,是“中医”的众多代称之一,今天又被寓以新的内涵:青年中医的智库。7年前,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牵头,创办了以讲授和讨论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传播为主题,主要由中青年老师和研究生参与的学术沙龙,命名为“青囊读书会”,至今已举办了133期,吸引了数千人参与。每期均以主讲、点评、讨论为形式,让每个主讲者和参与讨论或倾听者均有收获,并加深了对中医药的理解与认识。目前,读书会精选主题并编撰出书,已出版四部《青囊》丛刊,又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成为传播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官微特开辟“青囊述”专栏,与杏仁们云端共话书香。

南京中医药大学

文字 | 沈劼

排版 | 顾诗清

责编 | 田乐

审核 | 陈仁寿、刘丹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

听杏仁们讲述南中医的故事

投稿邮箱 :nzyxmt@163.com

首页

热门艺考培训搜索

最新艺考培训文章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囊述 | 徐大椿与《洄溪医案》